陳梓萱現(xiàn)任中國能源汽車傳播集團旗下雜志《家用汽車》出版人兼總編輯,從事汽車傳媒行業(yè)10年,在多家媒體發(fā)表文章近千篇。曾發(fā)表過《簡單張房有》、《本色曾慶洪》、《竺延風和第一汽車獎》、 《看不見紅燈,這車讓我怎么開》、《航盛中標,風神炒了松下》、《百強縣汽車消費調查系列》、《應對供給側結構改革 中國汽車企業(yè)沒準備好》、《結構優(yōu)化、兼并重組將成為“十三五”中國汽車主題》等多篇業(yè)內著名文章。曾參與“百強縣汽車巡展”、“中國汽車創(chuàng)新論壇”、“中國家庭轎主”、“中國汽車自主創(chuàng)新大典”、“中國新能源試點城市論壇”等業(yè)內多項營銷及品牌活動的籌劃和創(chuàng)辦。近日,記者對他進行了專訪。
圓夢中國人民大學
陳梓萱出生在山東省昌邑市,大學讀的是教育專業(yè)。在教育學的第一堂課上,老師講的第一席話讓他記憶深刻,“如果一個人沒有全情地投入到一個領域當中,如果一個人沒有感受到人性的光輝,如果你沒有遇到一本讓你愛不釋手廢寢忘食去讀的書,如果你沒有被一段音樂震撼過、發(fā)自肺腑地感動過,你就沒受過真正的教育。”這話深深地影響著陳梓萱,以至于后來在《家用汽車》雜志做中國教師消費調查的時候,他還把這段話寫了進去。
陳梓萱大學畢業(yè)后,懷揣著當記者的夢想,考進了黑龍江電視臺,當時電視臺是在全省招聘的。他經過筆試、面試等諸多環(huán)節(jié),原本可以在電視臺工作的,但當時恰好碰上了可以到北京當記者的機會,經過權衡,他選擇到了北京,進入《中國汽車報》,這一年是2002年7月。
從進入報社到2005年,這期間陳梓萱一直做編輯記者工作,他甚至采訪過溫家寶總理。由于長期在一線采訪,陳梓萱與訪談過的汽車老總們建立了良好的工作關系。2005年7月,陳梓萱從記者部調到了經營部,任汽車報廣告部客戶經理。由于工作認真,追求上進,每月業(yè)績突出。當時報社有個部門季度評比,業(yè)績好的,第一名去歐洲旅游,第二名去東南亞旅游,第三名在國內游。陳梓萱連續(xù)三個季度都在前一二名里,但他一次都沒出去旅游過,而是把這些獎勵的費用積攢起來,去找報社總編輯,說自己的知識儲備不夠,希望獲得在職研究生的深造。領導當即同意了。就這樣,陳梓萱選擇到了曾經夢想的中國人民大學,成了商學院的在職研究生。
陳梓萱一邊上學,一邊工作,既沒有因為工作而落下學習,也沒因為學業(yè)影響工作。2009年3月,陳梓萱任《家用汽車》雜志社副總編輯兼執(zhí)行主編。2011年1月至今,任《家用汽車》雜志社出版人兼總編輯。
當記者問及陳梓萱,做記者與總編輯有何不同感受時,他說,我做記者是特別愿意到一線去,和人接觸,和事接觸,做一些調查類的。但當總編輯,你要通過自己觀察、積累、梳理,有一個理論上的提高,你要去做一些有觀點性的文章出來。如果你在做了總編輯后還去做一線記者的事,就不對了,因為沒有轉變好角色;而做記者,你要是不深入到一線去,天天寫觀點性文章,也不對。因此,當記者和總編輯的不同感受是自己在什么崗位,就做什么事情。
熱愛是做好工作的基礎
學教育與做傳媒是兩個不搭邊的領域。當問及陳梓萱為何放棄教育領域而做傳媒時,陳梓萱說,我的寫作一方面是受母親的影響,另一方面有父親基因的遺傳。我父親是政工類干部,經常寫東西,也寫得很精彩,母親就告訴我,要跟父親學。那時候小,不知道寫什么,就寫日記。從我上小學第一天就開始寫,字寫得歪歪扭扭,一直到今天,這個習慣直到有微博、微信之后,才沒有再用手寫,大概寫了幾十萬字的日記,都留下了。從做記者的那天起到現(xiàn)在,采訪本積攢了很多個,都沒有扔掉,因為它記錄著我作為記者的一路成長。
陳梓萱表示,當年到《中國汽車報》,對這個媒體也不了解,心想只要能寫就行,就能靠我這只手吃飯。來了之后,一門心思采訪寫稿,最初那兩三年的一線采訪,對我的人生是個很好的積累和鍛煉。那時,每天寫到凌晨兩三點,報社領導覺得我寫的稿子不同于傳統(tǒng)的套路。其實,本著自己對文字的熱愛、敏感、駕馭,加上受新聞界著名的老前輩穆青的影響“用散文的筆法寫新聞”,因此在寫作上也得到了的認可。直到現(xiàn)在,《家用汽車雜志》每期的卷首語都是我自己寫。但我寫的時候有個習慣,不允許別人敲門打擾。每年12期,有時看其他編輯記者寫得太少了,自己還得寫。如今的自己,不僅寫自己喜歡寫的,還要寫一些與汽車企業(yè)有關的、類似于宣傳性的文章。我認為,好的軟文是別人看不出來的。但是,這類寫法,有的時候非常難寫,非常痛苦,寫完之后,像得了一場大病。最痛快的就是通過卷首語釋放。
注重品牌企業(yè)才能發(fā)展
陳梓萱說,汽車是現(xiàn)代工業(yè)的一個產品、一個成果,它應該給人類帶來快捷、舒適等功能。但是在這一百年的發(fā)展過程中,又賦予了它符號和文化的內涵,包括全球的一些品牌,已經形成了一種汽車工業(yè)文明。但在中國的汽車市場,在慢慢地滑向一個缺少文化、缺少底蘊的現(xiàn)實中。這個惡性循環(huán)的源頭是汽車企業(yè)的高層管理者、營銷者、掌門人,他們缺少一個系統(tǒng)的知識結構和營銷的理念,這種認識在目前的這種過分注重銷量的趨勢里面,同化得很無奈,也導致了中國的汽車品牌,在這里被擠壓,被邊緣化,導致了整個汽車行業(yè)成了畸形的甚至有點變態(tài)的行業(yè)。很多營銷老總不注重文化、不注重品質,這恰恰是中國汽車最大的短板。國內基本上只做銷售,時間長了會演變成為一種惡性循環(huán),導致國內的汽車企業(yè)就干一件事——價格戰(zhàn),價格戰(zhàn)最后傷敵一千,自損八百。最后實在干不下去,傳統(tǒng)高管離職。這是非常悲哀的事情,因為把一個很好的汽車企業(yè)的營銷老總淪落成一個賣車的了。
如果說中國在前十幾年,汽車工業(yè)剛剛進入中國時呈現(xiàn)火爆式增長的局面還好,因為那時大家都在爭市場份額,但是到了現(xiàn)在,“十三五”規(guī)劃要求去庫存、去產能、搞供給側改革,如果汽車企業(yè)不去研究這些東西,而去建廠、搞生產,那是行不通的。
在之前,老百姓買車注重的是價格、品牌、外形、安全,而現(xiàn)在更注重生活方式。只有滿足了他們對自己的家庭、生活、工作,乃至星座、習慣、性格等從自身散發(fā)出的一種特殊的定位,他們才去選某種車。
傳媒公司怎樣創(chuàng)新
陳梓萱說,以前傳統(tǒng)媒體是稀缺資源,在經營過程中存在著一定的主動性,但是最近幾年以來,有了自媒體的存在以后,傳播速度非???。人人都是媒體人,這樣也導致媒體資源在宣傳上的分流。坐在家里吃,只能坐吃山空,必須要主動出擊,給汽車企業(yè)做創(chuàng)意,迎合他們的產品需求,給他們做文化建設。為了順應時代的發(fā)展,《家用汽車》雜志也有自己的線上客服端,這樣就形成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局面。
汽車企業(yè)是我們《家用汽車》雜志的核心客戶,我雖然是總編輯,還是出版人,還要管一些經營上的事。
陳梓萱曾在《孫曉東背后的營銷理念》一文中提出:“真正的管理,有兩個維度,一是‘解決問題,但比解決問題更重要的是‘創(chuàng)造機會。前者是戰(zhàn)術性的,后者是戰(zhàn)略性的?!本痛?,記者問及,如何理解這兩者的關系時,陳梓萱表示,創(chuàng)造性就是創(chuàng)新。就汽車來講,創(chuàng)新是企業(yè)的原動力,汽車沒有一種創(chuàng)新意識,就沒有創(chuàng)新體系和制度,人就會越來越懶惰。我們的一些合資企業(yè),是躺在外資企業(yè)的腿上睡覺。要是哪天人家撤資了,我們還能不能生存還是一個問題,在中國汽車發(fā)展很好的這些年里,我們借著人家的車型賺了豐厚的利潤,僅僅只是喝口湯而已,這會讓這些中國汽車企業(yè)像溫水里煮的青蛙一樣,慢慢地失去創(chuàng)造性。而沒有創(chuàng)造性,沒有研發(fā),沒有技術上的絕對掌握,中國的汽車將會面臨空心化問題,因此創(chuàng)造性太重要了。對于傳媒公司來講,創(chuàng)新體現(xiàn)在哪里呢?比如創(chuàng)立視頻,我不外包,我掌握核心技術,不惜投入一部分成本來建立自己的視頻團隊,還要帶著平面媒體、新聞人的思維,來指導他們的視頻拍攝。這是第二層的創(chuàng)造性。比如說,一款上海的帕斯特車放在這,指導他們這個鏡頭怎么拍,是長鏡頭,還是短鏡頭,同樣的環(huán)境里拍出一個什么樣的故事?我會用我們的創(chuàng)造性思想,結合我們平面媒體的定位,用選題的思路來做。這樣有演員了,有故事了,也好看了。
新媒體無非就是一種新技術
有學者說,新媒體實現(xiàn)了傳播的革命,不僅在于信息接收方式的改變,更在于信息傳遞者和接受者思維方式以及社會形態(tài)的根本改變。新媒體在改變并形成傳播業(yè)新的“叢林法則”。在這種情況下,平面媒體受到新媒體的沖擊,如何生存?
陳梓萱說,所謂的新媒體無非就是一種新技術,或者是我們每一個普通人、年輕人他們的閱讀、獲取信息的方式方法的一個變化,我們的受眾變了,我們變不變?其實,所謂平面媒體,把這種新技術用好了也很簡單就轉過來了。而且這種新技術的運用有什么門檻嗎?沒有!新媒體只是傳播內容沒變,方式變了。我們這些新聞人頭腦中的idear還是最核心的東西。好的內容沒有好的傳播,人家不知道,把這個思維扭一扭,也就沒有那么高深玄妙了。新媒體只是平面媒體的一個新載體。
不管平面媒體會不會被淘汰,我們堅信,好記者(編輯、主編)是時間造就的。要做好一個職業(yè),除了才華、理想,更多的時候是要靠職業(yè)素養(yǎng),而職業(yè)素養(yǎng)則是需要一點一滴錘煉的,在媒體行業(yè)如此,在其他行業(yè)也如此。至于啥叫耐住寂寞,則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