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雪艷++彭海云
摘要:從女性形象塑造來看,《水滸傳》有著致命的缺憾。表現(xiàn)為對于女性形象的“有色”眼光和非典型塑造。小說中,女性形象大體分為三類:英雄類、反派類及貞潔女,她們的命運遭際均比較悲慘。造成女性形象塑造及命運遭際不幸的原因主要在于市民經濟的興起與義利觀的變化、文化心理的不良影響以及作家狹隘的女性觀念。
關鍵詞:《水滸傳》;婦女形象;類型;形成原因
一、女性塑造:《水滸傳》的一個缺憾
施耐庵的《水滸傳》被譽為“四大名著”之一。究其緣由,其添列“四大名著”之中,無非是因為,小說中的語言文字通俗易懂、老少皆宜;小說中塑造了宋江、林沖、魯智深、李逵等身份差異、性格不一、卻又彼此不重復的108個主要“綠林好漢”群像,為傳統(tǒng)中國小說中所少見;小說中各式人物所經歷的故事更是精彩紛呈,他們雖然經歷遭際各個獨特,但是最后又都被逼無奈、選擇揭竿而起,齊聚水泊梁山的豪氣“叛逆”故事;最為重要的是,小說深刻反映了一代代中國人文化思想觀念中的“除暴安良”“行俠仗義”現(xiàn)實訴求和理想愿望。
《水滸傳》因為其俠義故事以及對公正平等思想的追尋而廣為贊譽,并持續(xù)閱讀傳播。然而,因為歷史的、文化的復雜原因,《水滸傳》在一些方面同樣存在這樣或者那樣的瑕疵和局限,對此我們不必諱言。譬如說,小說中對于人物形象塑造上,多少存在著“厚男輕女”的創(chuàng)作心理和行為描寫。整體表現(xiàn)有二:首先,《水滸傳》里出現(xiàn)的大大小小人物有近800人之多,但是屬于女性的不到80人[1]。其次,著墨最多的108個主要英雄好漢中,無論是從排座次先后,還是從數(shù)量上看,男性都是絕對的主角,占105個,女性僅有孫二娘、扈三娘、顧大嫂等可憐的3人,當屬配角。再次,從核心人物所占的篇幅來看,女性乃至女性英雄也是比較少的,相比于有些男性人物所占的十來回篇幅,由此被讀者們津津樂道者,如宋江、武松等,女性人物至多不過一回。
因此,從現(xiàn)代文化思想視野來看,《水滸傳》在女性塑造上很顯在地令我們感受到對于女性形象的“有色”眼光和局限描述。盡管小說中也出現(xiàn)了不少女性形象勾畫和描摹,以及不乏對于她們反抗意識、善良勇猛品性的書寫,然而和眾多的男性角色相比,幾乎沒有一位是小說中的“主流人物”。最為致命的一個缺憾是,小說故事內容中凡是涉及男女關系的描寫的時候,令人不解的是,作家筆下大都充滿了色情與淫欲的敘述。由此,引起我們對于作家創(chuàng)作心理以及心理背后深層次文化原因的追索。那么,如果視角再延伸一點點的話,結合當下女性身份及在社會中所存在的地位、樣態(tài)的事實,我們重新對《水滸傳》中女性形象的塑造及其成因的探究就顯得有歷史意思和現(xiàn)實意味。
二、《水滸傳》中的女性形象類別
《水滸傳》中的女性形象大致可分為三大類,一類是“英雄”女性。譬如說扈三娘、顧大嫂、孫二娘等三位女性,她們屬于108好漢“核心圈”。小說中,她們個性豪爽潑辣,智謀雙全,武藝高強,像扈三娘單槍匹馬活捉王矮虎,孫二娘智助武松,顧大嫂喬裝打扮避追查。表現(xiàn)了作者對女性的肯定,打破了古代文學作品中長久以來女性美貌卻纖弱的傳統(tǒng)形象,贊揚了女性有膽有智有謀的一面。但是,即使是女英雄,她們的出場次數(shù)卻寥寥無幾,比如扈三娘,她算《水滸傳》里著墨最多出場次數(shù)最多的女性,但也只在3回中有詳細描寫。
另一類是“反派女性”。所謂“反派”,主要是指小說里塑造了一些不好的、反面的女性形象,諸如潘金蓮、潘巧云、閻婆惜等。甚至作家把她們描繪成紅顏禍水、淫蕩女子。如潘金蓮,她貌美如花,性情風流,對金錢有種強烈的渴求,偏偏她又命運不佳,陰差陽錯委身于武大郎。潘金蓮的與西門慶私通并謀殺武大郎的行為實不可取,但是作為一個女子對于物質的追求以及顧影自惜卻是正常和讓人理解,作家大力貶低此類女性,似不無夸飾。其實,這類女性走上悲慘命運之結局,除了自身有限的欲望,深究其因,更應該唾棄的是社會和文化的捉弄與戕害。
小說中還塑造了一類特殊的“貞潔”女子。譬如林沖之妻,如因生的貌美偶然被高衙內看中,便設計陷害林沖,使其誤闖白虎堂,發(fā)配滄州。即使如此,林沖的妻子仍然忠貞不二,但是最后還是換來了一紙休書,結果是寧死不屈。對于這類無辜受害而成為悲劇的女子,作者倒是表現(xiàn)出了深切的同情與惋惜。
《水滸傳》里女性形象的命運遭際都較為悲慘。她們不論哪一類,不是被梁山豪杰所殺就是被休棄或是轉送他人,成為聯(lián)系男人與男人間情誼的物品,于今天看來可嘆可悲。扈三娘功夫高強,最后還是被宋江做順水人情下嫁給王英。就連她們的貌美紅顏,也成了英雄好漢被迫害的原因拿出來渲染,之后又成就了綠林豪杰們的梁山大聚義。在小說中的男性英雄看來,他們漠視女性,不需要因為兒女情長影響他們的英雄氣質;他們也不會憐香惜玉,因為“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在他們眼中,女性是一切罪惡的根源,可有可無,即使多么的智勇雙全,也需要依附于男人而生。
三、《水滸傳》女性形象塑造的成因
《水滸傳》中的女性形象塑造及命運遭際令人感慨萬千,唏噓不已。我們在動情于理解和感知她們的命運以及不公之外,更多地是思索著,到底是什么樣的復雜原因,造就了小說中對于女性形象的“不公”描寫和評價呢?
從經濟根源來說,小說所產生的背景,似乎正是宋元較為繁盛的時期,勾欄瓦肆興旺,市民文化悄然興起,商人地位上升。隨之而來的義利觀發(fā)生了一些轉型,比如閻婆惜、李師師、潘金蓮在金錢上與男性的往來,在當時都屬于正常情形。作家在此義利觀下描述部分女子選擇,基本符合了時代精神。
從傳統(tǒng)文化看,中國古代是典型的父系社會,女子地位低下,被囿于深閨之中,必須聽從父兄之言,不能有自己的自由,也不允許有自己的理想,社會的大多權利都將其排外,被理所應當?shù)卣J為以恪守禮教,相夫教子為本。另外,不論是儒家禮教還是宋明理學中的“存天理,滅人欲”都用沉重的枷鎖將女性束縛起來,而這些思想在日積月累中被人們所認可,強化。當然《水滸傳》是從話本《宣和遺事》演變過來,主要是為了迎合市民低俗的文化需求。
最后,從作家自身來說,“紅顏禍水”還是深深烙印于作者的思想中乃至整個封建階級社會的人的腦中,越是貌美的女人越會給社會帶來危害,使國家動蕩不安。男尊女卑,嫁雞隨雞,嫁狗隨狗永遠是永恒的真理。因此作者對這些形象用的是單一的刻畫,粗略的描寫,簡單的過場,她們的存在只是為了成就那些個英雄好漢的助推器,只是男性角色的附庸。而且,我們似乎還可以說,這不僅僅是《水滸傳》作者個人對女性的看法,更是古代男權社會中人們對婦女的觀念的體現(xiàn)。對于我們今天觀察女性地位及身份仍然有一定參照價值。
參考文獻:
[1]汪運平.水滸拾趣[M].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1987:2.
[2]施耐庵.水滸傳[M].北京:中華書局,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