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不是一個機械的推進過程,而是外力推進和內生動力之間的良性互動。然而在精準扶貧和精準脫貧的過程中,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卻明顯不足。因此,必須通過建立與當地經濟相結合的教育體制、培育群眾的主體意識、加強群眾參與能力建設、激發(fā)群眾志氣等思想扶貧的組合拳激發(fā)群眾的內生動力。
關鍵詞:精準扶貧;思想貧困;內生動力
精準扶貧的外部投入是脫貧的輔助因素,貧困群眾的自身參與是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不僅需要政府主導,外力主推,更需要依靠貧困群眾的主體力量。要把外力推進和激發(fā)內生動力相結合,實現“外”與“內”的良性互動。然而在精準扶貧和精準脫貧的過程中,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卻明顯不足,這成為了制約貧困地區(qū)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在精準扶貧的攻堅拔寨階段,必須激發(fā)群眾的內生動力,解決貧困群眾思想上的問題從而使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更加科學,更有成效。
一、貧困群眾的思想狀況
思想決定行為,行為決定習慣。在精準扶貧中,國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財力把扶貧工作做為一項戰(zhàn)略性工程在推進,但在這一過程中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不足,部分群眾的思想貧困成為了制約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成效的主要障礙,表現為:一是群眾對精準扶貧工作的徘徊觀望。如有些貧困群眾對扶貧政策認識不足,總是擔心國家扶貧政策會變,抱著“先看看再說”的觀望態(tài)度;有些群眾對扶貧舉措半信半疑,自己沒有思路和想法,只是隨波逐流跟著大眾走;甚至有些群眾把脫貧看成是黨和政府的事,是政府行為,自己抱著無所謂的態(tài)度,“上面心切切、下面無期期”,“干部干、群眾看”;二是群眾的被動參與,部分貧困群眾雖然有脫貧致富愿望,也具備一定條件,但他們或心存畏難、或不知從何處著手、或消極等待政府幫扶,因而總是處于被動狀態(tài),主動參與意識不強。三是群眾的急于求成心理。部分貧困群眾有比較強的致富愿望,但卻急于求成,好高騖遠,缺少從頭做起、從小處做起的務實態(tài)度,經不起等待。四是部分群眾依賴思想嚴重。有些群眾思想觀念保守,因循守舊等意識根深蒂固,商品意識、市場意識淡薄,不愿接受新事物,學習新技能,懶于自我發(fā)展,“等、靠、要”的思想嚴重、遇到困難和問題時往往茫然無措;有的好逸惡勞,好吃懶做,寧肯整天抽煙、打牌、搓麻將,也不愿自食其力干點事情,總指望政府救濟和扶持,“守著老屋子,抽著老旱煙,蹲在墻根曬太陽”的現象略見不鮮;有的滿足現狀,溫飽即安,進取精神不足,奮斗動力不強;有的沒有財富積累觀念,掙多少錢就花多少錢,往往是政府的幫扶計劃處于一廂情愿的尷尬境地,等等。正是由于這種內在思想觀念上的貧窮落后,使得一些貧困群眾年年扶,年年貧,有的甚至越扶越貧,直接影響了扶貧工作的成效。
二、貧困群眾思想貧困的成因分析
思想貧困不僅具有外在表現,更有其深刻的主客觀原因:
(一)勞動力素質較低
經濟學家已反復證明,對經濟增長績效具有持續(xù)影響力的是人力資本稟賦即勞動力素質。人力資本稟賦不僅是帶來科技進步的研究與開發(fā)中的關鍵投入品,而且也決定了吸收新產品和新思想的能力與速度,從而對經濟增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人們通常用受教育程度為主要指標反映勞動力的素質。正如國家統(tǒng)計局農調隊調查結果所表明的,勞動力文化程度與家庭收入的高低關系密切,文盲半文盲勞動力的貧困發(fā)生率最高,達到了21.3%;而中專以上的勞動力的貧困發(fā)生率只有7~8%。顯然,在貧困地區(qū),教育——這種通過科學知識傳播促進生產力發(fā)展的有效手段難以取得預期效果。農民處于嚴重的知識貧困的狀態(tài),對農業(yè)實用技術反應遲鈍或本能排斥,對農業(yè)市場化,產業(yè)化認識不清,農村勞動力中有95%以上的人基本上屬于體力型和傳統(tǒng)經驗型的農民。其次,基礎教育薄弱,職業(yè)技術教育滯后。一部分貧困縣基礎教育的實際狀況尚不理想,初三學生實際輟學率較高。另外,在貧困縣區(qū),90%以上的初、高中學校沒有推行3年基礎教育完成后加1年農業(yè)適用技術教育(即3+1教育),或兩年基礎教育后從第3年開始加設農業(yè)適用技術教育課,或兩年基礎教育后分成升學教育、農業(yè)適用技術教育。因而教育與農村經濟嚴重脫離。由于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相對滯后導致貧困人口文化素質相對較差,思想相對保守,干事創(chuàng)業(yè)動力不足。正如西奧多·舒爾茨指出的:“土地本身不是使人貧困的重要因素,而人的能力和素質是決定貧困的關鍵”。
(二)貧困家庭對教育投資的意愿不高,投資的量不足
受貧困地區(qū)社會整體發(fā)育水平的限制,貧困家庭通過一定的投資獲取的知識和能力,也就是所謂人力資本,往往不能投入生產過程并轉化為財富。他們在基礎教育中所獲得的有限知識,也因為“沒有用”而逐漸喪失。這樣,教育投入能為個人帶來追加收入的經濟現象在貧困地區(qū)沒有充分體現。從而影響家庭對人力資本的投資意愿,制約貧困地區(qū)經濟發(fā)展。另外,由于人力資本投資存在時滯效應,人力資本的供給結構取決于這一代人所受到的教育,但教育的提供與否決定于上一代人的收入與消費。這就是普遍存在的這一代的貧困人口對后代的教育投資意愿普遍較低的根源所在。而且這一代人所受的教育直接影響著對下一代的教育的重視程度。由于父母所受教育程度低,知識資源存量少,交流知識能力匱乏,從而衍生為輕視知識、不注重孩子的教育和學習,再加上窘迫的生活,就更難以將有限的資金投入教育之中。
(三)長期囿于貧困之中,形成的貧困文化具有巨大效力
特定的文化根源于經濟生活,但是特定的文化體系、文化觀念一旦形成,又具相對的獨立性,并作為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深刻的影響著經濟生活。如果貧困人口的貧困現狀長時間得不到改善,那么貧困人口適應社會的主動性將降低。這部分人口在一個日益邊緣化的自我封閉的空間系統(tǒng)中,在長期的貧困狀態(tài)中,正逐漸與整個社會的主流文化遠離,形成自我的一整套價值體系,甚至形成自己的消極的亞文化,并通過代際影響成為一個長期的文化現象,造成貧困行為的長期持續(xù)。正如世界銀行、聯合國糧農組織顧問,美國康乃爾大學教授約翰·梅爾所分析的那樣,“如果農民完全滿足于他們的所得,他們就不會改變現在的做法去增加生產和投入”,“對自己的生活和命運缺乏控制就會導致一種自暴自棄的心理,這種心理阻礙了創(chuàng)新”。 在這種文化體系下,面對貧困,他們或由于屢戰(zhàn)屢敗,喪失信心,不存希望;或是已經自愿地生活于這樣一種環(huán)境中,害怕激烈的競爭,不愿作改變現狀的嘗試。根據在貧困地區(qū)的意向性抽樣調查,對目前所處的貧困境況,有一半以上的人認為是“沒有辦法”的,經年累月,導致他們甘于貧困而無力自拔,在他們心目中,脫貧致富已成為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
置身貧困地區(qū)封閉環(huán)境之中的人們,其社會經濟關系也仍然較多地圍于家庭、宗族、鄰里、親友、村落等血緣與狹小的地緣社區(qū)的范圍。在生活方式上,節(jié)令歲時,婚喪嫁娶、生老病死以及建屋喬遷等節(jié)慶禮儀,給單調貧困的生活帶來了變動、期望和某種節(jié)奏感,但其間的無度浪費與非生產性超額支出,卻直接阻滯著一些有限積累以擴大再生產的可能性。 經濟貧困、文化滯后、觀念保守陳舊,三者相互影響制約,互為因果條件,說明貧困實際上是一個范圍更大,內涵也更為復雜的綜合性的社會問題。因而,從文化的視角來看,扶助或減緩貧困的努力,不應只是幫助貧困者暫時增加一些收入,還應包括傳統(tǒng)生活方式的變遷和傳統(tǒng)人格與行為的重塑。
因此,正是上述種種原因,導致部分貧困群眾態(tài)度上的消極和行動上的被動,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成效,對此,我們必須通過對貧困群眾進行切實有效的思想引導,改善其認知、喚醒其愿望、增強其主動、激勵其行動,全面優(yōu)化精準扶貧工作順利開展的內因條件。
三、加強思想扶貧,激活精準扶貧的內生動力
顯然,解決貧困人口思想認識上的“精準”成為精準扶貧中的當務之急。既要把思想引導作為扶貧攻堅的先導性工作加以落實,又要把思想扶貧置于扶貧攻堅全過程自始至終加以堅持。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創(chuàng)新思維,通過不同扶貧手段的疊加和綜合,解決群眾思想意識中的困惑和問題,改善貧困群眾的認識偏差和消極心態(tài)。
(一)思想扶貧要教育先行,改善精準脫貧的人口支撐條件
文化教育事業(yè)落后,人口素質低是貧困的主要原因。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發(fā)展對知識的依賴也越來越大,對人口素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如果貧困地區(qū)的文化教育仍處于落后狀態(tài),將會與其他地區(qū)差距越來越大,甚至形成新的文化貧困。毋庸置疑,既然知識的缺乏或不足能引發(fā)貧困,那么,知識或者教育以及由此而改變的人們的態(tài)度、價值觀和心理狀態(tài)等也就具有一定的反貧困功能。據國家統(tǒng)計局對農村貧困變動影響進行分析時發(fā)現,在各種因素中教育程度的提高對脫貧的效應最為明顯。首先,教育水平的提高將改變人們心理、思想、態(tài)度和行為方式,改變貧困文化所具有的負面效力。其次,教育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先進技術的普及和擴展。貧困人口尤其是農牧民在接受更多的基礎教育后,就可以在農牧業(yè)生產過程中采用新技術,使其生產率提高,從而增加農牧民的收入。因此要確立教育優(yōu)先發(fā)展的戰(zhàn)略,大力發(fā)展貧困地區(qū)的文化教育事業(yè)。首先,調整教育結構,建立以基礎教育為基礎,職業(yè)教育為主體、成人文化教育為輔助的新型教育結構,徹底打破農村教育沿用城市教育的模式。推動職業(yè)教育,讓學生接受的教育與當地的經濟相結合。要把教育作為精準扶貧的根本大計,不斷提高人口素質,真正拔掉“窮根”,堅決阻止貧困現象“代際相傳”。同時,要本著“實用、實際、實效”原則,把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培訓作為扶貧開發(fā)的最直接途徑,讓貧困群眾開闊眼界,更新觀念,掌握技能,使貧困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真正轉移到提高勞動者素質和依靠科技技術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軌道上來。
(二)思想扶貧要加強貧困群眾的主體意識和參與能力建設
經濟和社會的發(fā)展首要因素是人,貧困群眾的主體意識和參與的能力建設在精準扶貧戰(zhàn)略中應該居首要地位。只有貧困群眾參與經濟活動的能力增強了,才能使他們有能力參加經濟發(fā)展,從而增加他們的收入水平。貧困群眾參與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首先要改變貧困群眾的被動接受為主動參與,從被動參與的動員型參與向主動參與的競爭型參與轉變,建立貧困群眾的主體意識。在參與具體生產、經營項目的過程中,即接受技術的培訓,又進行參與能力的訓練。在提高貧困群眾參與經濟發(fā)展能力的同時,增強競爭參與意識、主體意識和文化自覺。要大力向貧困群眾宣傳市場信息,宣傳先富起來的典型經驗和事跡,激發(fā)他們發(fā)展經濟的主觀能動性。只有貧困群眾參與經濟活動的能力增強了,才能使他們有愿望有能力參加經濟發(fā)展。要把貧困群眾從接受援助的被動脫貧者轉變?yōu)樽杂X參與脫貧,自覺尋找脫貧機會的主動脫貧者,從被動參與的動員型參與向主動參與的競爭型參與轉變,使貧困群眾真正成為脫貧致富的主體。
(三)思想扶貧要激發(fā)群眾志氣,發(fā)揚群眾的自強精神
貧困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貧困文化意識鎖定的精神上的麻木不仁。因此,扶貧必須先扶志,要大力轉變群眾觀念,進一步發(fā)揚群眾自身的自強自力精神,使貧困群眾不僅吃飽穿暖,更要活出高質量和精氣神。要引導群眾轉變傳統(tǒng)的、保守的、僵化的舊觀念,增強發(fā)展意識和進取精神。一是要引導群眾打破其裹足不前的思想障礙,樹立“寧愿苦干,不愿苦熬”的理念。要引導群眾打破扶貧是政府行為和干部責任的思想觀念,自力更生,靠辛勤勞動來脫貧致富,而不是過度依賴政府扶持。二是破除群眾的自卑思想,增強自信意識。要積極引導群眾破除自卑思想,要鼓勵他們看到自身優(yōu)勢,如生態(tài)優(yōu)美、資源豐富等,從而使群眾能調整心態(tài),增強必勝信心。三是要引導群眾破除等、靠、要的依賴思想,增強主動創(chuàng)造意識。要充分挖掘貧困群眾自身優(yōu)勢和潛力,依靠群眾自身的力量和智慧,形成符合自身實際的脫貧思路和致富辦法。四是要以脫貧致富的實際效果促成群眾的思想轉變。群眾思想的轉化最有效的莫過于群眾在脫貧致富道路上不斷得到和擴大的利益。群眾只有看到精準扶貧的實際成效,才會有最直觀最切實的感受,才會受到激勵,進而最大限度調動其脫貧致富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四)思想扶貧要加大對政策和典型的宣傳與推廣
思想扶貧要持續(xù)加大對精準扶貧政策的宣傳力度,解決貧困群眾因不熟悉政策而徘徊觀望甚至無法參與的問題,切實提高貧困群眾對扶貧政策的知曉率,使群眾更好的了解政策、掌握政策、運用政策??赏ㄟ^制作光盤、編印群眾簡明易懂的政策讀本、宣傳畫冊等多種方式,將精確識別扶貧對象、精確確定幫扶措施、精確配置扶貧資源等政策,及時傳達到到群眾身邊,讓群眾充分理解實施精準扶貧的重大意義,為落實和推進好各項工作奠定思想基礎和營造輿論氛圍,從而進一步激發(fā)廣大群眾加快推進脫貧致富奔小康社會的熱情和干勁。此外,思想扶貧還要抓好脫貧致富正面典型的宣傳引導,及時發(fā)現典型、樹立典型、推廣典型,充分發(fā)揮典型的示范帶動作用。要及時總結提煉各地各部門在推進精準扶貧工作中的好做法、好經驗??山M織貧困群眾和致富帶頭人到扶貧和致富效果好的鄉(xiāng)村觀摩交流,取長補短,使貧困群眾從典型的致富實踐中受到啟發(fā)和感染。通過致富能人的帶動、典型經驗的推廣,增強脫貧信心,提高脫貧實效,從而以點帶面,在全省營造凝心聚力、攻堅克難、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濃厚氛圍。
“大鵬之動,非一羽之輕也;騏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本珳史鲐殹⒕珳拭撠毑皇且粋€機械的推進過程,更不能把群眾當“看客”,一定要激活群眾的思想活力和主動參與性,積極引導群眾擺脫思路和意識的貧困,從“人的思想本源”方面解決好問題,才能為精準扶貧工作的開展提供強大的思想“原動力”,也才能使群眾真正成為脫貧致富的主體,共同為脫貧致富想辦法、出實招,在“內力”和“外力”的共同推動下促進貧困地區(qū)經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發(fā)展。
注釋:
①葉普萬.貧困經濟學研究[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164頁。
②西奧多·舒爾茨《論人力資本投資》[M]中譯本,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90年版,第44頁。
③約翰·梅爾《農業(yè)發(fā)展經濟》[M],農村讀物出版社1998年,第232、235頁。
作者簡介:
敏生蘭,中共甘肅省委黨校黨建研究所副教授,研究方向黨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