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濤
【摘 要】文本多元解讀已得到廣大語文教師的共識。筆者認為,“多元解讀”并不意味著可以隨心所欲、漫無邊際地亂解亂讀,并不意味著可以有絕對的“彈性”,而必須有一定的“規(guī)范”,必須有一定的價值取向和解讀范圍的引導。本文從“抓住文本切入點”入手,有效進行多元解讀。
【關(guān)鍵詞】初中語文;解讀;切入點
每篇文章都有很多“看點”,似乎也都可以作為教學的著力點,但我們在處理教材時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一個教師教學水平如何,還可在處理教材上見功夫。我們應(yīng)該在處理教材時,善于抓住文本切入點,牽一發(fā)而動全身,有效進行文本解讀。文本多元解讀可從以下“五點”進行切入:
一、抓住文本內(nèi)容
一篇文章的內(nèi)容是豐富多樣的,是搖曳多姿的。如一部《紅樓夢》,有人喻它為一部百科全書,里面有天文地理知識的,有琴棋書畫的,有詩詞曲賦的,還包含著醫(yī)藥學的、建筑學的、美學、哲學的,可謂包羅萬象。所以,基于這一點,我們可以在讓學生整體感知文本時,讓學生先交流對文本內(nèi)容把握情況。如莫懷戚《散步》是一篇玲瓏剔透、秀美雋永、蘊藉豐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頌歌。講的是一家人祖孫三代,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和和美美,相親相愛的故事。讀這篇文章的歷程,是人的心靈在親情、人性、生命這三點構(gòu)成的軌跡上的一次愉悅而高尚的旅行。學生在散讀這一流程后,獲得美好的閱讀印象,完成對課文的整體感知。有的學生在交流中,談到了一家人互相包容、互相體諒的精神,談到了可貴的親情、溫馨的氣氛,談到了尊老愛幼的美德,談到了春天美麗的景色、生命的氣息……
二、抓住文本語言
漢語言是世界上最美麗,最豐富,最細膩,最富有人情味的語言,可說是色香味俱全。于漪老師曾說過:有的文本語言“如清流,描物寫態(tài),細膩動人,脈脈含情;有的如驚雷,議論風生,振聾發(fā)聵,令人警醒;有的如平沙,質(zhì)樸無華,平淡實在,耐人尋味;……”但是漢語言又是最具朦朧、模糊,且多義性的特點。 如一個算命先生給某局長算命,他說:“你的這個位子會坐牢。”這句話,就具有多義性:一理解為你這個位子會坐得很牢固;另一理解為你在這個位子上會進牢監(jiān)的。所以,在對有些具有多義性模糊性的語言進行品味揣摩時,就可引導學生進行多元理解。《我的第一本書》末句“人不能忘本”的“本”在這里指什么?可引導學生概括出:父親的教育,父親的希望,友情的重要,親情的溫馨,生活的艱辛等。還有《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末句“我們都是光明的孩子”作如何理解?它的答案也是多樣的:我們都是幸福的孩子,我們都感受到生活的光明和美好,我們都是美麗的、品質(zhì)高尚的孩子等等。
三、抓住文本主旨
文學作品主旨的詮釋,是閱讀教學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甚至可以說是作品鑒賞和閱讀教學的必然歸宿。它一方面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概括能力,使學生對課文達到本質(zhì)性的理解,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和閱讀思維的健全;另一方面,還可以使學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提高其認識水平,提高其道德境界。文學作品的主題常常具有多元性,不同的讀者能夠從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思想方法認識到種種具有個體差異性的主題。如《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的主題可有多種解讀:①對于像盲孩子一樣孤單弱小的人,我們應(yīng)該關(guān)愛他們,這樣他們才會感受到生活的光明和美好;②在盲孩子獲得光明的同時,“影子”也獲得了生命,變成了一個美麗的孩子,這說明,給別人帶來幸福,自己也能得到幸福;③只要執(zhí)著追求理想,理想便會實現(xiàn);④熱愛生活的人,生活便會恩賜于他。又如《白兔和月亮》寓意可多達三四種:①擁有財富是好事,卻可能失去人生的許多樂趣;②不屬于自己的東西,不能強求;③擁有財富,不能產(chǎn)生患得患失之感;④做任何事要量力而行。
四、抓住人物形象
文學作品的人物形象具有立體化的特質(zhì),加之閱讀活動個體化的特征,學生理解中的藝術(shù)人物理應(yīng)不同,這給我們鑒賞人物提供了求異和創(chuàng)新的可能。我們不應(yīng)也不能用一種統(tǒng)一的模式界定學生的理解。我們在分析文學形象時,應(yīng)以一種辯證的理性面對學生有創(chuàng)性的思考爭鳴。如《變色龍》中,奧楚蔑洛夫“變色”之速,難道不可能出于難言的隱衷?難道他迅速介入“狗咬人”事件,并有一番義憤填膺的言語就沒有一點出于公正的動機?又如魯迅散文《風箏》,文中的魯迅是個愛護弟弟的嚴兄,又是一個嚴于自省的、做事一絲不茍、知錯必改的人,同時小時候在管教弟弟時行為又是十分粗暴的人。
五、補充文本“空白”
“接受美學”認為,作品的意義是讀者通過閱讀活動發(fā)掘出來的,作品未經(jīng)閱讀前,只是向讀者提供了一個多層次的結(jié)構(gòu)框架,其間匿藏著許許多多的“空白”,有待于讀者去發(fā)現(xiàn)、填補和闡析。而這些“空白”的填補正是讀者閱讀活動中不可缺的動力機制之一,它能夠驅(qū)遣讀者的想象,激活讀者的思維,從而建立起與作品和作者溝通的橋梁,使讀者對作品的意義達到個性鮮明的深刻理解。在我們中學語文教學的課堂上,學生對作品“空白”帶有個性色彩的填補,更是開啟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有效途徑,語文課也變得空靈和鮮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