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薇
[摘要] 目的 探討妊娠期糖尿病的體質辨證分型及血清中糖脂代謝水平。 方法 選取2013年1—10月在該院門診行正規(guī)產檢的妊娠期糖尿病孕婦62例,采用問卷調查形式進行中醫(yī)體質辨證,并采用ELISA法檢測研究者血清中糖脂代謝水平。 結果 所有患者中46例(74.19%)為偏頗體質,16例(25.81%)為平和體質;兩組的TG、FBG、內脂素、TC及LDL-C均為偏頗體質高,結果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HDL-C兩組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結論 中醫(yī)偏頗體質孕婦往往容易發(fā)展成妊娠期糖尿病,臨床需要給予足夠重視,并通過檢測患者血清中糖脂代謝指標來進行有效判斷,以實現(xiàn)盡早診治,對糖尿病進行控制和預防,改善孕婦的妊娠安全性。
[關鍵詞] 中醫(yī)體質;妊娠期糖尿?。惶侵x
[中圖分類號] R58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7)01(a)-0056-02
妊娠期糖尿?。╣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是女性在妊娠階段出現(xiàn)糖代謝異常疾病的癥狀。我國妊娠期糖尿病的臨床發(fā)病率大約是1%~5%[1],且該疾病發(fā)病率喲不斷提升的趨勢,導致了臨床子癇前期、羊水過多、巨大兒等疾病的發(fā)病率也在增長,造成了不良妊娠結局[2-3]。經過該院對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了解,早期干預能夠減少患者發(fā)生并發(fā)癥的可能性[4]。通過體質學辯證,有助于早期確診并進行治療,此次就中醫(yī)體質分析進行了研究,對患者的血糖進行監(jiān)測,對中醫(yī)體質辯證和糖脂代謝的關系進行更深入的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3年1—10月該院對62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進行了研究分析,對患者的年齡、體重、孕周、等進行了測量和記錄,依據中醫(yī)體質辯證,有46例偏頗體質,16例平和體質,偏頗體質患者的年齡平均是(30.12±4.17)歲,平均孕周為(35.83±1.26)周;平和體質組的平均年齡為(31.73±2.38)歲,平均孕周為(34.61±1.05)周,兩組一般性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能夠進行對比分析。
1.2 診斷標準
參照全國高等學校教材《婦產科學》(第8版)[1],75 g OGTT:空腹及服糖后1、2 h的血糖值分別為5.1、10.0、8.5 mmol/L,任何一點血糖值達到或超過上述標準即診斷為GDM。
1.3 研究方法
該研究采取的是問卷調查的方式來收集信息,收集孕婦的基本資料。根據孕婦中醫(yī)體質分型來進行辯證,共有以下幾類分型方式:①平衡狀態(tài)。患者的形體健壯,目光有神,精力充足,適應力強,對懷孕的各階段均有比較高的適應性,是非常適合妊娠的體質。②偏頗狀態(tài),具體包括偏實熱、偏虛熱、偏陽氣虛、偏陰血虛、偏痰濕等五種形態(tài)[5]。在清晨空腹10 h的情況下,采集所有患者的肘靜脈血5 mL,待室溫放置2 h后,進行1 000×g離心20 min后將上清液收集于EP管中,置于-80℃冰箱保存?zhèn)溆?。對血清中內脂素、三酰甘油(TG)、空腹血糖(FBG)、總膽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等進行檢測,選擇試劑盒及其附帶說明書、配套試劑進行操作,同時做好相關記錄。
1.4 統(tǒng)計方法
采用SPSS 17.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偏頗體質組的TG、FBG、內脂素、TC及LDL-C均高于平和體質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的HDL-C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在中醫(yī)領域中,人的體質被認為是由先天和后天諸多因素作用而形成的固有特質,臨床中主要是偏頗和平和兩個類型的體質[6]。中醫(yī)體質學將人體作為整體來對待,身體的任何部分出現(xiàn)了問題,則身體會有相對應的表現(xiàn),偏頗體質如果能夠被糾正,那么患者的體內疾病也會相應的得到治理,所以以體質作為治療的切入點,對患者的體質進行改善,能夠獲得比較好的治療效果,也能夠通過改善體質來進行疾病的預防。當前的醫(yī)學發(fā)展速度比較快,醫(yī)療水平提升快速,深入的研究也越來越對,因此讓疾病和中醫(yī)體質之間的研究越來越深入,人們對其了解也越來越多。
有研究者認為,除了平和體質,其余5種偏頗體質容易受到一些疾病的影響,導致患病[6]。此次研究結果表明,妊娠糖尿病患者的體質一偏頗體質為主,說明這一理論的正確性,也讓該研究了解到,對妊娠糖尿病患者的體質進行調整有助于妊娠結局的改善,所以可以從此入手進行深入研究。到目前為止,妊娠糖尿病患者的病因并不十分清楚,人們研究普遍認為是因為糖脂代謝異常而導致的患者發(fā)病[7]。從其他的研究來看,偏頗體質患者存在微循環(huán)異常的情況,患者的血壓、體質量等等相比于平和體質患者具有較大的差異性[6]。在該次研究中,平和體質的患者,其體質量和腰臀圍均要比偏頗體質小,妊娠糖尿病患者的發(fā)病可能和這一因素有較大聯(lián)系,體型越胖,則患者發(fā)生妊娠糖尿病的幾率也越高,偏頗患者體質的血清FBG、TC、TG、LDL-C的水平比平和體質患者要高出許多,兩類患者的HDL-C則并無顯著差異性,這和血脂調控保護作用存在一定的聯(lián)系,根據目前研究表明,脂細胞內脂素可以發(fā)揮胰島素的效果,能夠結合胰島素受體-1,讓下游信號被激活,患者的體內葡萄糖轉運能力就會獲得提升,可以抑制干細胞糖原分解,發(fā)揮出降低血糖的效果[8]。根據研究表明,妊娠糖尿病患者的發(fā)病機制能夠受到內脂素的影響[9-10]。妊娠階段,血液循環(huán)中內脂素會有一定的變化,內脂素較低,則容易發(fā)生妊娠糖尿病[11]。在該研究中,妊娠糖尿病患者的內脂素均比較低,尤其是偏頗體質患者,他們的內脂素水平普遍比較低。
中醫(yī)對于“治未病”比較重視[12-13],如果提前對孕期女性進行體質的辯證分型,在按照 “治未病”的方針,可以及時的發(fā)現(xiàn)和預防妊娠糖尿病,對偏頗體質患者進行干預,對糖脂代謝情況進行監(jiān)測,就能夠及時的對偏頗體質進行糾正,能夠顯著的對糖尿病進行控制和預防,改善孕婦的妊娠安全性。
[參考文獻]
[1] 謝幸.婦產科學[M].8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3:75-79.
[2] 楊慧霞.妊娠合并糖尿病對孕婦及圍產兒影響[J].國外醫(yī)學內分泌學分冊,2004,24(4):附錄2-8~附錄2-10.
[3] 涂艷琴,郭會敏.728例妊娠期糖尿病篩查及其妊娠結局的臨床觀察[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1,8(4):36-37.
[4] 周厚菊,余鳳珍,劉一勤.早期干預對妊娠期糖尿病母兒結局的影響[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1,8(6):68-69.
[5] 張薏,周晨,姜益玉.淺析妊娠期糖代謝異常與中醫(yī)體質的關系[J].中華中醫(yī)藥學刊,2010,9(9):1886-1888.
[6] 王琦.中醫(yī)體質學說[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9:172- 175.
[7] 周桂菊,叢林,卞茂紅,等.妊娠期糖尿病血清胎球蛋白A與糖脂代謝的相關性[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09, 25(11):844-846.
[8] Fukuhara A,Matsuda M,Nishizawa M,et al.Visfatin:a protein secreted by isceral fat that mimics the effects of insulin[J].Science,2005,307(5708):426-430.
[9] Ma Y,Cheng Y,Wang J,et al.The changes of visfatin in serum and its expression in fat and placental tissue in pregnant women with gestational diabetse[J].Diabetes Res Clin Pract,2010,90(1):60-65.
[10] Gok DE,Yazici M,Uckaya G,et al.The role of visfatin in the pathogenesis of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J].J Endocri nol Invest,2011,21(34):3-7.
[11] Park S,Kim MY,Baik SH,et al.Gestational diabetes is associated with high energy and saturated fat intakes and with low plasma visfatin and adiponectin levels independent of prepregnancy BMI[J].Eur J Clin Nutr,2013,67(2):196-201.
[12] 梁曉春.用“治未病”的預防思想阻斷糖尿病的蔓延[J].世界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7,2(5):249-251.
[13] 湯鳳池,唐烽,錢萍.治未病思想在中醫(yī)護理教學策略改革中的運用初探[J].西部中醫(yī)藥,2012,25(12):45-47.
(收稿日期:2016-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