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東
摘 要:從詞匯、語法、思維方式等角度來看,英語與漢語之間存在很大的差異,這為兩種語言之間的轉換帶來了一定的困難。例如,譯者由于缺乏英漢兩種語言差異方面的知識在對兩種語言互譯的過程中容易望文生義,僅從字面理解并生搬硬套,最終會使得譯文生硬、邏輯不通。如果想要有效避免這個問題,譯者應主要從詞匯、語法、思維等方面將兩種語言進行對比,清楚兩種語言的差異、基本特點,正確理解字面和深層含義,從而能夠達到靈活運用,最終達到準確互譯。
關鍵詞:詞匯;語法;思維方式;對比
一、引言
對比語言學(Contrastive linguistics)是“語言學中的一個分支,其任務是對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語言進行共時的對比研究,描述它們之間的異同,特別是其中的不同之處,并將這類研究應用于其它有關領域”。
隨著語言的不斷進化,它的深度和廣度也在不斷地提高,這便產生了前所未有的新課題。對比語言學是語言學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分支,它的研究成果對語言學的發(fā)展起到一定的作用。對比研究是一個探索的過程,我們由此可以發(fā)現語言之間的共性,同時通過對兩種或多種語言的對比,對語言的本質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
二、英漢雙語對比與翻譯實踐應用
翻譯是原語與譯語兩種語言之間的一種對等轉換。英漢互譯的一切翻譯理論、方法和技巧都建立在英漢兩種語言的對比上。“語言之間的比較源遠流長,自有語言研究以來,就有語言之間的比較,不同的語言之間的比較與語言研究可以說是同時開始的”,而翻譯將一種語言的言語產物,在保持意義不變的情況下,改變?yōu)榱硪环N語言的言語產物的過程,總是離不開對這兩種語言進行對比。因為“翻譯理論為了完成自己的任務,即反映翻譯中的重要規(guī)律,必須首先明確原語和譯語表達同一意義在方法上的異同,并在此基礎上,找出處理其不同之處的最典型的方法(翻譯技巧),這一任務就其實質來說,是對比語言學的任務”。由此可見,對兩種語言的對比分析在翻譯實踐中是至關重要的,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翻譯的質量,這在應用對比語言學的特點及其在翻譯這一應用對比的實際應用方面極為突出。對比語言學與翻譯實踐是密切相關的。原語和譯語之間的差異對比為翻譯的理論、方法與技巧提供了依據。
1.詞匯對比
英語與漢語這兩種語言在選擇詞匯時不可能出現絕對的一致,因為人們生活的地域、所處的環(huán)境不同,人們的生活經歷與經驗往往不同,對客觀世界的理解和認識也是不同的。因此,對相同的客觀事物或思想,英漢兩種語言可能會使用不同的表達方式。例如,漢語里的“甕中之鱉”,在英語里,用like a rat in the hole表示,比喻已在掌握之中,逃跑不了的東西。再如,漢語里的“小道消息”,在英語里,用grapevine(葡萄藤)表示,從而形成by the grapevine這個詞組,此用法距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了。
英語和漢語中存在一詞多義的現象,且在某些情況下,由于文化的差異,同一種事物的表述也不盡相同,需要仔細辨析,才能準確運用。下面對這種現象進行了詳細的說明:
(1)原文:In 2008,the court had 500 pending cases.
譯文:2008年,該法院有500件未結的案子。
(2)原文:The presiding judge has suspended the ban pending a full inquiry.
譯文:審判長已暫時取消了此項禁令,等待一次全面調查。
(3)原文:An increasing number of customers have been inquiring about the pending price rises.
譯文:越來越多的顧客在詢問即將出現的價格上漲。
從例句(1)~(3)可以看出,pending在不同的語境下,表達的含義是不同的,雖然它有若干種漢語解釋,但是需要在每種語境下選擇最為恰當的含義才能表達準確,傳達正確的信息。
2.語法對比
只有在少數情況下,英語和漢語在語法體系方面才完全相符,這一點與詞匯方面相同。因此,在翻譯過程中,用另一種語言傳達原語里的各種語法結構所表達的意義時,譯者同樣需要對兩種語言的語法結構進行對比,尤其要注意句子結構、語序等方面的差異。
有時,兩種語言的某些結構在形式上相似,但表達的意義有較大的差別,例如:
(1)原文:This stuff is no better than that one in quality.
譯文:這個東西與那個東西的質量一樣差。
(2)原文1:Not all the aircrews are well-trained.
原文2:All the aircrews are not well-trained.
譯文:不是所有的機組人員都是訓練有素的。
例句(1)表達的是全部否定的含義,而例句(2)所表達的是部分否定,尤其是例句(2)中的原文2的表述,有很多譯者容易理解錯誤,認為是全部否定,這也是英語中最容易產生中式思維的語法特點之一,所以牢固地掌握語法特點可以在翻譯過程中準確地對原文進行理解。
3.思維對比內容
英漢兩種語言的詞序排列的特征是兩種語言具有代表性的差異。從思維角度來看,英漢定語形容詞在界定范圍和標準、分類標準和順序排列上存在較大差異。 按照源語的字面意思直接翻譯、標注定語形容詞在目的語中的類別、按照漢語表達習慣調整詞序,從而避免漢語表達西化的傾向。有學者認為,英語形容詞作定語時的排列規(guī)律為:性質、特征、尺寸,形狀、年齡、顏色、來源、國籍、材料等,后接名詞。例如,
原文1:long black hair
譯文1:烏黑的長發(fā)
原文2:a beautiful brown American leather jacket
譯文2:一件美國產的漂亮的棕色皮夾克
原文1中的排序為:尺寸+顏色,而原文2中的排序為:特征+顏色+國籍+材料。從它們對應的中文譯文可以看出,形容詞的排序具有明顯的差異,這就體現出英漢兩種語言在思維上存在著一定的差異,以至于表達習慣存在差異。
三、結束語
通過對英漢兩種語言的比較研究,可以發(fā)現英語與漢語在詞匯、語法和思維方面存在很大差異,而這些差異也是翻譯過程中的關鍵。只有掌握兩種語言的差異,才能在翻譯過程中避免望文生義且避免漢語西化和英語漢化的現象。英漢雙語的對比為翻譯實踐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
參考文獻:
[1]許余龍.對比語言學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2.4.
[2]巴爾胡達洛夫.語言與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