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金
(河南省澠池縣段村學校)
為了更好地指導農村學校的記敘文閱讀教學,我校開展了《農村學校記敘文閱讀教學的實踐與探究》的課題研究活動。經(jīng)過探索,課題組提出用“三讀、二品、一悟法”實踐高效課堂教學模式,指導農村學校記敘文閱讀教學。經(jīng)過實踐,在聽評課中,這種閱讀教學模式對農村學校有非常好的指導作用,迅速提高了教師指導記敘文和學生自主閱讀記敘文的能力。但同樣也發(fā)現(xiàn)這一建議在實施中的不足,主要問題是閱讀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步驟在實施中過于死板,形成了公式化。經(jīng)過課題組成員的研討和專家組的建議,特別是深入學習了《魏書生六步教學法》,又再次提出“深入做好‘二品,細致安排自學指導是完成農村記敘文閱讀教學的關鍵”的建議。
為了實踐與探討課題組建議的可行性,七年級教師對第一單元第四課《安恩與奶牛》在充分準備后上了一節(jié)公開課,在評課時,專家組、課題組、學校其他參與聽課的教師都給予了好評。
教師在以高效課堂模式安排課堂教學的八個環(huán)節(jié)時,對指導學生完成“二品”做了細致安排,帶領學生深入閱讀“一品”精讀環(huán)節(jié)。教師首先以問題的形式出示了自學指導(一):請同學們迅速把文章瀏覽一遍,然后獨立完成下面兩個問題:(1)指出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地點、人物等。(2)故事可以分為哪幾個階段?時間4分鐘。
自學指導(一)從時間上對學生做了安排,與以前相比提高了學生閱讀的積極性,另外在方法上要求也非常具體?!盀g覽”不能像以前“讀”得那么籠統(tǒng),“一遍”而不是幾遍,這些都加強了過程管理,提高了學生完成的效率。而以前當教師提問檢測時,學生還是沒有答案,或根本沒有讀完。當學生完成自學指導(一)后,教師又再次補充新的閱讀任務:請同學們用3分鐘,結合剛才完成的任務試著把故事復述一遍。這不像以前一樣,自學指導完成,任務就完成了,把自學與其他環(huán)節(jié)完全隔離開來,提問檢測就是單獨的環(huán)節(jié)等,這樣過于死板,不能體現(xiàn)教學的連續(xù)性。
接著出示自學指導(二):請同學們用8分鐘時間,根據(jù)下面的導學案細致讀文章,完成任務:
(1)找出第一、第二段中的優(yōu)美語句,抓住其中的重點字詞,分析它的作用。
(2)文章著力描寫奶牛的健壯結實和安恩的悠閑自得有什么作用?
(3)找出描寫安恩買牛人神態(tài)的語句,抓住其中的重點字詞,分析人物當時的心理活動。
自學指導(二)主要是“品讀句子”。但第二個小問題與情節(jié)也有關。也就是要根據(jù)文章閱讀的需要,不能把“品情節(jié)”與“品句子”分隔開來。對于任務(1),教師在點撥時要歸納強調賞析的方法。先指出運用何種描寫方法,然后找出重點字詞并分析其在句子中的含義,最后才能概括人物形象,這樣使賞析更加深入準確。
比如:她身上穿著樣式老掉牙的舊衣服,可是很干凈,一條手染的藍裙,還帶著鄉(xiāng)下染缸中的那土味兒,一塊棕褐色的絨線方披肩交叉地蓋在她那干癟癟的胸上。她戴的那條頭巾顏色褪得泛白,七皺八褶,好像是撂在抽屜里有了年頭,腳上的木屐連后跟都磨平了,皮面上卻抹了油,擦得锃亮。
教師歸納強調,先指出句子運用了外貌描寫,接著分析句子:“老掉牙的舊衣服”“手染的藍裙”“頭巾顏色褪的泛白”“木屐面后跟都磨平了”寫出安恩生活貧困而艱苦。“干凈”“皮面抹了油,擦得锃亮”寫出安恩非常愛干凈。最后結合整個語句,概括安恩的人物形象:安恩是一個家境貧窮、勤勞且自尊心很強的人。
以前分析時,只是讓學生去分析,并沒有告訴學生怎樣去分析,答案常常是一步就位,沒有中間的過程,造成學生理解時無從下手,賞析的句子概括不全面、不準確,更談不上感受作者的寫作技巧,也更別說感受文字的魅力了?,F(xiàn)在強調認真深入地做好“二品”,細致安排自學指導,也就避免了這些問題,更有效地指導了記敘文閱讀教學。
對于八年級較大一點的學生,我們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了解建議核實后,對教師指導記敘文閱讀教學的反響。調查結果是,全班48人,有42人突然感覺記敘文閱讀非常簡單,更不會無從下手,有29人認為教師上課沒有以前死板了,無論是任務和方法都很具體,甚至有11名學生說今后遇到記敘文閱讀,教師不用指導也會去自主閱讀。
在與其他幾個學校組織的區(qū)域教研活動中,我們專門派王健老師到鄰近的南村鄉(xiāng)中授課,受到了其他學校領導和聽課教師的一致好評,并感覺農村學校記敘文閱讀教學的難題解決了。
在考試中,學生答卷情況明顯好轉,閱讀記敘文有了特定的方法,有許多學生從回答的問題來分析過程,準確率提高了,特別是對思路的理解、語句的賞析、人物形象的分析更深入全面。
綜合以上分析,深入做好“二品”,細致安排自學指導,的確是教師具體有效指導記敘文閱讀教學應注意之處,也是完成農村記敘文閱讀教學的關鍵,值得在農村學校推廣實踐、探究研討。
編輯 任 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