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娟
摘 要:時代在進步,社會在發(fā)展,作為一名初中語文老師要對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課堂教學要落實到實處,每節(jié)課上使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獲。不能像是表演劇,熱熱鬧鬧一場戲,到頭來學生什么也沒學到。費時、費力,最終導致學生的厭學。那么語文老師就要不斷學習,不斷教改,順應時代,與時俱進,培養(yǎng)新時代的青年一代。讓每位學生的頭腦充盈,綻放智慧的光芒。
關鍵詞:閱讀;重難點;教學方法;手段
近年來,語文試卷不斷改革,結構由積累與運用——文言文閱讀(課內(nèi)古文)——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閱讀——作文(話題作文),到基礎——古詩賞析、文言文閱讀(課外古文與課內(nèi)古文對比閱讀)——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閱讀——作文(命題、半命題任選),到2016年中考初中語文大變臉,更注重寫作,談對材料的看法,小作文,讀后感等題型應勢而生,使老師、學生猝不及防,可見,今后語文課堂更應培養(yǎng)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能力,今后的語文課堂與生活,社會,家庭聯(lián)系更為緊密,更接地氣。筆者認為,在這種情況下,初中語文也可以這樣教:
首先,要“抱緊”教材,抓重點,破難點。教材是語文課堂的生命線。教師只有“抱緊”教材,深度挖掘,才能夠從紛繁復雜的知識庫中條分縷析,分析出重點,難點。課堂上才能夠一語中的,少說、不說多余的話,言簡意賅,講得清楚,明白,胸有成竹,學生聽得輕松愉悅,收到良好教學效果。否則,就會眉毛胡子一把抓,沒有層次,沒有波瀾,平均用力,學生彎路走的多,學習效果低下。
其次,要勇于嘗試不同的教學方法,精心設計課堂。人們常說教無定法。同樣的一篇課文,不同的老師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都可以取得好的教學效果。即使同一個老師,每一次對同一篇課文的教法也會發(fā)生改變。所以老師在平時每上完一課,都要及時總結方法,不斷改進教法。如果學校開展“同課異構”活動,更要積極的參與,課后通過比較,找到科學,高效的課堂模式。目前常見的教學方法有:講授法、討論法、提問法、情境教學法、朗讀法、比較法(同篇文章,不同文章),歸納總結法,提綱法等等。這些教學方法豐富多樣,只要在課堂上恰到好處地運用,都能使枯燥的課堂充滿生機,使學生趣味盎然。
如教《挖薺菜》一課時,有的老師獨辟蹊徑,只從對比入手,解放前挖薺菜時自由坦然的心情與解放后看到菜市場碼的整整齊齊的薺菜毫無感情的兩處心情的對比;我和孩子們挖薺菜、吃薺菜的不同態(tài)度的對比;被大管家追趕掉進河里不敢回家的景物描寫與田野里挖薺菜時的景物描寫的對比,就得出“珍愛薺菜,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主題,對同學們進行憶苦思甜教育,效果不錯。也有的老師從我對薺菜的感情入手,分為痛苦的回憶,深深的懷念,無限的感慨,深切的希望。學生也水到渠成地掌握了本課的寫作意圖。明白了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它來之不易。再如教《范進中舉》一課時,有的老師運用討論法,讓學生小組合作的形式,人人參與,探討范進中舉前后的衣食住行的變化,社會地位和經(jīng)濟地位的變化,以及胡屠戶在范進中舉前后對范進的態(tài)度變化,張鄉(xiāng)紳及眾鄰居的變化等,學生探討的熱火朝天,得出每位的人物形象,最后明確封建科舉制度對讀書人的毒害并學會了對比的寫法。有的老師采用讓學生編排課本劇的形式,大大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樂學,主動學,明白一旦中舉,就會有享不盡的榮華富貴,從此生活發(fā)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并明白范進喜極而發(fā)瘋的丑態(tài),與當今社會對比,具有強烈的諷刺意義,一眼明辨那種社會更優(yōu)越。
總之,教學是一項藝術。對于教學方法的運用,要不斷學習,不斷改進,花樣翻新,錦上添花,語文教學才能走出“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第三,要合理運用多媒體教學輔助手段。語文課堂應是具有美感的課堂,靈動的課堂,切不可沉浸于沒完沒了的枯燥說教之中。如能在講課過程中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讓課文內(nèi)容更具體可感,更直觀形象,更具視聽感,那么語文教學就走向了一個全新的境界,學生的學習勁頭會更大,學習興趣將會更濃厚,學習效果將會更高效。如朱自清的《春》,可以通過Flash動畫向?qū)W生展示出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迎春圖。學生眼中,心中頓時充滿詩情畫意,一幅江南春的美景了然于心,把老師解放出來,不再很累的講解,何樂而不為?
最后,要抓好閱讀,開闊視野。近年,閱讀教學被作為重中之重。因為一個人一旦把閱讀當作吃飯,睡覺那樣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就能“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就能擁有淵博的知識,就能與書中高尚人物的靈魂結交,陶冶情操,提升自我。相應的語文理解能力,概括能力,運用能力都得到提高,也能形成自己獨特的見解,看法,更能適應中考語文。參照初中生必讀名著讓學生多讀,多積累。如《朝花夕拾》《紅巖》《魯濱遜漂流記》《西游記》《駱駝祥子》等。
總之,課改是一項旅程,它需要行走。只有不斷行走,才會有收獲,才會有奇跡,才能綻放出燦爛的花朵,結出豐碩的果實。
參考文獻:
[1]《語文課程標準(義務教育)》國家教育部制訂.[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2011年.
[2]《語文教學方法的幾點思考》,朱紹禹編著.[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