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磊
詹姆斯·麥格雷戈·伯恩斯在其著作《領導論》中聲稱:“領導是地球上見得最多卻對其認知最少的現(xiàn)象?!倍@在某種程度上也是由于“領導”通常是屬于少數(shù)精英分子的能力,“二八”定律中就包含精英領導大眾的含義。但是伴隨著技術的革新以及社會信息的普及變化,領導力也呈現(xiàn)了由精英化向大眾化發(fā)展的趨勢。教師群體即是這一趨勢的最好見證,從最初的“領導特質”“領導特殊論”到綜合分析的領導力學說,普通人的“領導潛能”逐漸被認可。教師領導力更是建立在領導潛力廣泛分布于群體成員中的假設,要討論教師領導力與學生學習主體性的關系,首先就需要對這兩個概念加以明確。那么具體什么是教師領導力,什么是學生主體性呢?
首先,教師領導力在學界并無統(tǒng)一的概念,但是從較有代表性的觀點是英國學者阿爾瑪·哈里斯的概念,即:“不論教師是否具有正式的職位或者職務,教師都能夠自如的發(fā)揮其能動作用。”而其實際表現(xiàn)則有很多情況,結合教師的特點一般分為在課堂內與課堂外兩種。教師在課堂上的領導力主要體現(xiàn)在教師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充分發(fā)揮其平日教學工作中積淀的課程領導智慧,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方式,并在課堂管理中投入自己的情感與管理智慧,實現(xiàn)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這就是教師領導力的實際體現(xiàn)。而在課堂之外,則是依靠自己的人生經驗,結合社會實踐的經歷告訴學生應該做到與習得的知識。當然,這只是其在教師對于學生的影響層面。在教師課外的領導力體現(xiàn)中,還包括其與同事之間的關系等。本文主要為了回答其與學生主體性之間的關系,因此重點在其與學生的關系上。
其次是什么是學生的主體性?通俗的簡單解釋就是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即在學習中,在涉及到師生關系的層面表現(xiàn)出的主動性與自我意識。而根據(jù)相關領域的專業(yè)分析,學生主體性是指在教育、教學活動中,作為主體的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處理同外部世界及自我的關系時所表現(xiàn)出的功能特征,具體表現(xiàn)為自主性、能動性、創(chuàng)造性。其中重點體現(xiàn)在一下幾個層面,即“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自主性,能動性,創(chuàng)造性”。前者主要是對于學生的主體性作了一個范圍上的界定,這個界定確定了其既不是外延無限擴張到生活中,也不是與教師以及教學活動毫無關系。而是保證這是一個可以與教師領導力在同一平臺上進行討論的問題。后者則是關于“自主性,能動性,創(chuàng)造性”的分析。自主性,即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自己可以主動地支配自己的行為,并做到自覺,自發(fā)的一些行為。綜上,學生的主體性就是其具有自主性、能動性、創(chuàng)造性特征的主觀能動性。
明確了最基本的定義,回到需要討論的問題上來,即教學的教師領導力與學生的學習主體性是否有矛盾。
實際上教師領導力與學習主體性之間的關系并不是“矛盾”的關系,只是如果忽視其中的一方或者簡單的不做協(xié)調,確實會感覺這兩者是充滿矛盾的。一方面是教師希望樹立的領導力(通俗理解中很容易與權威相混淆),而這一地位的確立就需要一個相對高度,很多情況下老師由于不能很好的處理與學生的關系,機械的希望維持自己所謂的領導力,往往達不到良好的效果。在一種情況下,老師由于過于強調自己的權威與領導力,對于學生的態(tài)度更像是一種上下級的壓迫關系,使得班級變成了一種高壓統(tǒng)治,這顯然不是良性的關系。但是在另一種情況下,老師由于過于強調與學生的平等,朋友關系,又被學生欺侮,失去了作為老師的最基本價值。而學生如果處理不好這層關系同樣會失去良好的學習體驗。在案例一中,學生的自我主觀能動性被教師的領導力所壓制,嚴重制約了學生發(fā)揮主體性自主學習的能力,而案例二中,學生由于走向了另一個極端,由發(fā)揮自己主動性變成了過度的放縱自由。通過兩種極端情況的對比就會發(fā)現(xiàn),不協(xié)調好教師領導力與學習主體性的話雙方均無法開展正常的教學活動。不過同時發(fā)現(xiàn)了另一個問題,即兩者之間往往是一個此消彼長的過程。如何解決彼此勢力的不平衡就變成了如何在力量對比上找到一個平衡點。只要順利的找到這樣的一個平衡點就可以解決上述問題,同時論證出兩者之間并不是簡單的矛盾關系。
這需要理順兩者的關系,其一,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實際上對于教師的領導力有一定的依賴,學生學習的特點有自主性,創(chuàng)造性,而這些不可能是獨立存在的,必須依附于一定的教學形式,而這樣的教學形式就需要教師通過自身的領導力呈現(xiàn)給學生,所以學生的學習主體性需要教師領導力的呈現(xiàn)。
其二,教師的領導力需要通過學生的主體性加以體現(xiàn)。教學活動是雙向的過程,不存在單獨的教與單獨的學,因此教師的領導力在教學中要想能夠很好的呈現(xiàn),需要學生的配合,即在教師的教學與指導中,學生的自我主體意識在不斷加強后產生了一定的獨特想法,這種獨立的能動性既可以減輕教師的教學負擔,又可以作為一種對他們的思維反哺。在學生主體性進步的過程中促進教師領導力的強化。這實際上就是一種良性的互利關系。
最后,兩者的關系實際上是一種合理的共生關系,教師與學生在本質上是平等的,在合理的領導力與主體性關系中非但不會有過多的矛盾,反而可以互相促進,共同進步,實現(xiàn)良性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李款.論教師的領導力內涵[J].教育學月刊,2009.
[2]吳穎民.國外對中小學教師領導力問題的研究與啟示[J].比較教育研究,2008.
[3]杜芳芳.教師領導力:學校變革的重要力量[J].教育發(fā)展研究,2010.
[4]閻亞軍.論教師權威與學生主體性的關系[J].上海教育科研,2004.
[5]陳明,董繼承.信息化時代背景下教師領導力的思考[J].文教資料,2007
[6]吳金瑜.校長領導教師共同實現(xiàn)領導力[J].上海教育,2006.
[7]周彬.學校管理:莫讓“教育使命”淪為“教學任務”[J].教育科學研究,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