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頂才
摘 要:解決物理問題的關鍵是深刻地理解物理現象,牢固地掌握物理規(guī)律和定律,并能熟練地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相關的物理問題。電學知識的教學是一個極需耐性和細心的過程。教學的某一環(huán)節(jié)出現問題都會使學生對這一知識的學習受到較大的影響。
關鍵詞:初中物理;電學知識;教學方式
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我們發(fā)現一個很普遍的現象:學生剛剛開始接觸物理時,學習聲學、光學等內容,既好學,又新奇,所以興趣十分高漲,積極性也很強,學習起來勁頭十足,成績也都比較理想.然而學習電學時,知識越來越難了,那種興奮也逐漸消磨殆盡,所以學生在電學的學習上感覺到了吃力,成績也漸漸開始下滑。那么怎樣搞好電學知識的教學,激發(fā)學生學習物理的積極性,現將我在教學中的幾點做法說出來,以供參考。
一、利用實驗,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對生活中用電,自然界中的電現象并不陌生,但對印在紙上的電學知識還是有些茫然。要使學生對抽象的電學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引導學生關注生活用電,自然界中電現象,做好電學實驗是必不可少的,甚至有是時為了提高學生的興趣,還要設計更多的小實驗。
可是,實事是教師上課時,為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往往是用圖片代表生活體驗,用多媒體課件代替演示實驗,用演示實驗取代學生分組實驗。就這樣,學生做的被老師做了,老師做的被電腦做了,學生要想的被老師搶了,老師要想的都投在了屏幕上,充當了課堂的觀眾。其實,課堂上學生自己做,主動想,得到體驗,由體驗產生興趣,才能使課堂真正成為學生自己的課堂,才能讓學生從內心上熱愛這一門學科。
二、學好物理基礎知識
物理學的基礎知識主要指基本功概念和規(guī)律。電學知識也不例外。而所學的知識有些是重點知識,有些是一般知識。電學基礎知識非常重要,同學力求做到“四會”。會表述:能正確地敘述并熟記概念、規(guī)律的內容,明確每個符號的物理意義,概念、規(guī)律的表達公式;會理解:能掌握公式的應用范圍和使用條件;會變形:會對公式進行正確變形,并理解變形后的含義;會應用:會用概念和公式進行簡單的判斷、推理和計算。
電學中重點有6個概念和4個規(guī)律,即電流強度、電壓、電阻、電功、電功率、磁感線,歐姆定律、焦耳定律和串、并聯(lián)電路的特點等。對于以上重點概念,應知道為什么引入它們,它們反映什么物理現象或事實,如何定義,單位是什么(對物理量),它們與相近概念有什么區(qū)別和聯(lián)系,有什么重要應用等;對于規(guī)律,應著重理解它們反映的是哪些物理量間的什么樣的關系或變化規(guī)律,這些規(guī)律的成立條件和適用范圍是什么。除以上重點知識以外,還有一些知識屬于一般知識。電學中的一般知識有正電荷和負電荷、摩擦起電、電量、導體和絕緣體、電流、電源、電路、電流的效應、磁性和磁體、磁化、磁極、磁場、電磁感應、感應電流等。對于這些知識,要能理解它們的物理意義,并能應用它們解釋有關的簡單的物理現象和解決簡單的電學問題。學習時,要分清主次、突出重點,以重點帶動一般,切勿平均使用力量。
三、善于總結,歸納要領
解決問題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懂得“吃一塹,長一智”的道理,在學習過程中,不斷的總結錯誤的原因,歸納解題的規(guī)律,注意解題舉一反三,融會貫通,及時查漏補缺,成績的提高肯定很快。讓學生掌握以下要領非常重要。
(1)串、并聯(lián)電路的識別。除了要區(qū)別它們的方法,在做題中要選取適當的方法,迅速作出判斷。
(2)短路的辨別。把握短路現象的真正含義――電流不經過用電器回到電源的負極。注意電流的特性――電流走捷徑。當在電路中發(fā)現有空導線,開關或電流表等元件與用電器并聯(lián)時,相應的用電器被短路不工作。
(3)串、并聯(lián)電路中的三個物理量的關系。兩種電路中的三個物理量的大小關系,有這一點要特別重視,牢記串聯(lián)時電流相等,并聯(lián)時電壓相等,這一點解題時作用特別大。
(4)關于解題時公式的選擇。由于電功、電功率、焦耳定律的計算公式較多,選取的公式不同,計算的難易就不一樣,公式選擇要注意技巧,串聯(lián)時常選電流相等的公式,如W=I2Rt,P=I2R,Q=I2Rt并聯(lián)時,常選電壓相等的公式,如W=U2/R.t,P=U2/R,Q=U2/R.t這樣解題時思維清晰解題迅速。
(5)解題的技巧:①仔細審題,弄清關系;②簡化電路,標明數量;③列式結算,正確求解;④注意檢查,及時彌補。
四、綜合訓練,提高學生解題能力
電學知識頭緒多,綜合性強,做綜合應用題時,學生往往感到無從下手,稍有疏忽就會釀成錯誤。在教學中,教師的主導作用,主要表現在指點、引路兩方面。
(1)指點。學生在解題過程中由于物理知識理解不透,常會出現生搬硬套的現象,這時,教師要找準癥結,給予指點。例如,在學過“電功率知識”后,筆者讓學生討論“220V,40W”和“220V,100W”兩盞燈串聯(lián)在電路中,哪個更亮?大多數學生會認為:100W的燈泡比40W的燈泡更亮,這說明學生被燈泡的額定功率所迷惑,而忽視了燈泡的明暗程度與燈泡的實際功率有關,找到癥結后,教師讓學生思考“220V,40W”和“220V,100W”的兩個燈泡,哪個電阻大?將他們串聯(lián)起來,通過他們的電流大小怎樣?最后引導學生利用公式“P=I2R”來判斷哪個燈泡會更亮。
(2)引路。對于難度較大的題目,教師應采用降低梯度,分設疑點的方法,將學生引向正確軌道。例如,學生在做“電阻R1和R2串聯(lián)接入電路后,兩端所加電壓為24V,如果R1=80Ω,通過R1的電流為0.2A,求電阻R2”,由于剛學過歐姆定律知識,很多學生無法解題,筆者采用“分解肢體,化難為易”的方法,先引導學生分析題意,將每個電阻元件對應的電流、電壓、電阻等物理量羅列出來,并將它們對應的關系式或數值標出來,未知量用“x”標明,最后對照羅列出來的數據,應用學過的電學知識作答,由于分層降低梯度,學生在教師搭橋引路下,順利實現了認識的飛躍。
總之,教師的教學方式和教學理念直接影響到學生思考問題的方式和能力,如果教師在課堂上多提問,由簡入深,多讓學生思考,學生在這種長期壓迫自己思考的過程中會慢慢地形成獨立思考的好習慣。因此,作為一名物理教師,應該多聽課,多請教有經驗的教師。經常在一起討論教學的思路,積極參加集體備課。特別是對新課的引入和難點的講解方面,經過思考和討論,達成共識后,才能不斷提高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