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霞
摘 要:以往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以講解、閱讀為固定的教學模式,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影響閱讀的教學效果。本文探究了“比較閱讀”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運用,具體選取了求同和求異兩種比較方法,通過引導學生找出閱讀內容的異同之處來把握閱讀的特點,提高閱讀學習的效率。
關鍵詞:比較閱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應用
閱讀是語文教學的一部分,教師除了要培養(yǎng)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外,還應指導他們學會運用多種方法閱讀,豐富詞語積累,增強詞語情感體驗,養(yǎng)成主動探索語文的學習習慣,但在日常教學中教師缺乏對教學方法的研究,自然也忽視了對學生閱讀方法的指導。比較閱讀作為一種探究式的閱讀形式,將課內與課外相結合,使閱讀教學從封閉走向開放。目前,文獻中關于比較閱讀在小學閱讀教學中應用的研究較少,希望本文可以彌補閱讀教學方法的研究空白。
1 從閱讀目標出發(fā)進行比較
教學目標是教學過程的出發(fā)點和最終歸宿,是一節(jié)課的靈魂所在。明確的教學目標不僅可以作為提供分析教材和設計教學活動的依據,更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學生有的放矢,高效學習。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要看知識與技能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完成情況,再看學生解決問題的靈活性,學生能否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真正能形成閱讀實踐能力,在比較閱讀中使學生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最后看教師、學生的精神狀態(tài),看學生思維是否活躍,信息交流是否暢通,課堂教學是否始終處于最佳的學習狀態(tài),以保證全面實施素質教育。
2 比較點的確定
比較閱讀中最重要的是對比較點的選擇,準確的比較點能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幫助學生有效地閱讀文本、感受文本。學生通過對文章進行比較得出本單元課文的共性,這個共性可以是共同的思想主題,共同的文章體裁,共同的表達方式等。把共性拿出來做比較,容易讓學生深入體會人文主題,讓他們清晰地了解不同體裁文章的特點,能夠對文章結構、作者的語言風格進行對比,并體會不同文章的表達方式。在閱讀教學中,教師通常會以體裁、題材、人物、結構、文章的寫法等作為比較點。
3 在比較中自我評價
課堂上的學習評價一般都是瞬時評價、即興評價,它關注的是學生當前的行為表現,它所具有的效應也多是短期的,但我想我們不應該受課堂的局限,而應當把學生的課堂表現作為一種學習成果與階段評價、學期評價相結合,把課堂內外有機結合,不孤立任何一種評價形式,從而建立完整的、科學的評價體系,讓課堂評價也發(fā)揮它的延遲效應,讓課堂評價也成為學生一個基本信息,為學生的長效發(fā)展服務。在比較閱讀教學中,學生在課堂上出現錯誤時,我們可以以反問的形式,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評價,或以設問的形式給出評價,引導學生二次探究,也就是說將錯誤當成是正確的答案進行再探究,激發(fā)使其“錯誤”與“正確”發(fā)生矛盾沖突,在沖突中發(fā)現、探究知識的方法。比較是激化現有知識與固有知識的本質區(qū)別的原動力,當學生在比較閱讀中發(fā)現了問題,則更有興趣去探究問題的原因,才會深入的展開研究,發(fā)現問題的本質,最后才會恍然大悟,此過程真是學生體悟新知識形成過程,才會更有效地建立新知的連結點,比較閱讀評價有助于學生內化知識,也有助于知識的再延伸和拓展。同時探究中迸發(fā)的思維火花會不停的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動力,帶給學生巨大的樂趣,學生審美的素養(yǎng)得到全方位的發(fā)展。
4 豐富比較閱讀的方法
小學語文課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領域就是閱讀,這也是語文教學中教師“用時、用心、用腦”最多的領域,但是閱讀帶來的收益與教師花費的精力成反比。語文課不是為了閱讀而閱讀,不是為了學習閱讀而學習閱讀,更不是為了語文考試的閱讀成績才去學習閱讀。所以,閱讀方法的選擇要避免功利性的目的。另外,小學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缺乏對文本進行深入理解的能力,比較是“對事物的相同點和不同點進行認識”,比較閱讀有助于小學生掌握古詩詞的思想內涵和情感表達,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通常情況下,我們會采用求同和求異比較作為運用比較閱讀的方法。
求同比較:求同比較指尋求不同事物的共同點,以尋求事物發(fā)展的共同規(guī)律。因此,通過比較尋找相異事物的共同點,可以使學生開拓思路,探索規(guī)律,更深刻地認識事物,以及塔門之間的相互關系。求同比較的運用是在不同事物間進行,所以教學古詩詞時可以將不同作者、不同題材、不同意象的古詩詞放在一起進行比較閱讀,尋找詩詞的相同點。在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編者所編排的《古詩兩首》或《古詩詞三首》的作者是不同的,但主題相同,教師可以以此為線索引導學生從古詩詞的主題角度出發(fā),尋找它們之間的共同點,對詩詞進行比較,以幫助學生理解詩詞,加深對古詩詞內容的印象,建立起詩詞的聯系,可以起到溫故知新、舉一反三的教學效果,進而培養(yǎng)學生綜合歸納的能力。
求異比較:比較兩個事物的不同屬性,從而說明兩個事物的不同,以發(fā)現事物發(fā)生發(fā)展的特殊性。在語文古詩詞教學中,求異比較的應用較多,如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同一意象但不同的主題內容等,通過求異比較可以鍛煉學生的獨立閱讀和思考的能力。
5 結論
新課程的課堂評價提倡的是強化激勵和反饋的功能,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更要幫助學生發(fā)展多方面的潛能,認識自己、擁有自信。我們教師要走到學生中間,走到學生的心中,以我們恰如其分的表揚、充滿關懷的批評、滿懷希望的鼓勵,為我們的學生構建一方和諧、融洽比較閱讀的空間,讓他們在比較閱讀的天空中自由地飛翔。
參考文獻:
[1]張道明.基于古詩詞特點的小學語文教學策略[J].教學與管理,2013(35).
[2]張育鷹.從小學語文教材編排看古詩詞教學的重要意義[J].快樂閱讀,2013(22).
[3]周樂.對比閱讀,古詩教學的另一番風景[J].教學月刊小學版(語文),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