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燕
隨著課程改革的推進,文學鑒賞能力作為初中生語文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引起人們的高度關注。對文學作品的閱讀教學,教師一般都是通過分析作品中的語言、文字以及表現手法,來引導學生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引起學生情感共鳴,滿足學生審美需求。學生在閱讀文學作品時所產生的由外及里的體驗、共鳴與賞鑒,就稱之為“文學鑒賞”。培養(yǎng)初中生文學鑒賞能力,有利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增強審美能力,提高思維能力與寫作能力?!白x”是培養(yǎng)學生文學鑒賞能力的根本途徑。本文將從美讀、精讀、博讀三個方面,闡述學生文學鑒賞能力的培養(yǎng)途徑。
一、美讀: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所謂“美讀”,是指以聲傳情、以情帶聲、以情感人的朗讀,在朗讀中實現聲音與情感的有效融合,促使作品的藝術形象栩栩如生地浮現于讀者眼前。在美讀中,抑揚頓挫的聲音(包括語音、語調、語速等)能夠激發(fā)學生豐富的想象力,促進學生的情感發(fā)展,讓學生獲得潛移默化的藝術熏陶,不知不覺地提升自身的文學鑒賞能力。在講授《春》這一類散文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朗讀來細細體會文字散發(fā)出的藝術魅力,在優(yōu)美的誦讀聲里運用想象勾勒出一幅幅春之畫,感受春的生機勃勃、萬物更新,進而加深學生對作品內涵的理解;在講授《欽差大臣》(節(jié)選)等劇本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分角色扮演,讓學生依據自身扮演的角色展開誦讀,構建劇中人物及發(fā)生事件的具體場景,凸顯矛盾沖突,塑造人物的典型形象,領悟作品語言的精準性,進而理解人物特征和作品內涵……美讀可以采取教師范讀、學生齊讀、分角色讀、分小組讀等形式,視具體課文的特點而定。美讀的關鍵在于朗讀者對于“讀”的把握,一是要在語音、語調等方面注意語言的規(guī)范性和使用的習慣性,二是要處理好朗讀過程中的輕重緩急、抑揚頓挫等。
二、精讀:精品細讀,疑義相析
教師在引導學生閱讀文學作品時,一定要確定該作品是應該采取“精讀”的方式還是“泛讀”的方式。因為對于一些文學作品特別是小說而言,僅僅是突出表現作品特色和作者思想內涵的重要語句需要采取“精讀”的方式,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細細研讀這些語句,來分析其中的疑惑之處及其蘊含的深意。在講授《孑L乙己》時,學生簡單閱讀后便可以得出“孑L乙己是一個有趣、可笑之人”,如果學生的認識僅僅停留于此,那就沒有真正了解作品所蘊含的深意,教師的教學目的也未能達到。教師應弓l導學生對該作品進行反復研讀、細細品味,讓學生在研讀的過程中體會作品中的笑聲所代表的含義,以及其他刻畫孑L乙己形象的重要的字、詞、句,逐漸加深學生對孑L乙己“可悲形象”的了解,并且深挖出其根源在于腐朽、落后的封建科舉制度。由此可見,學生對人物個性特征和作品內涵的把握,以及對作品藝術表現形式的學習,都可以通過有選擇的精讀來實現,這個精讀過程也是學生文學鑒賞能力逐漸提升的過程。精讀的關鍵在于以下兩點:一是準確找出作品中的重要字、詞、句,由此分析人物形象和事件沖突;二是緊扣作品所隱藏的“潛臺詞”,引導學生體會“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三、擴讀:日積月累,積少成多
教材中選用的部分文學作品由于篇幅過長,只挑選了部分具有典型性的章節(jié)編入教材,如果僅僅學習教材,學生不能完全領悟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情感。所以,教師培養(yǎng)學生文學鑒賞能力不能局限于教材之內,要以教材為基礎,往課外拓展,以“課內”帶動“課外”,以“精讀”帶動“擴讀”,通過增加文學作品閱讀量來拓展學生眼界,增強理解能力與審美能力,有效提高學生文學素養(yǎng)。所謂“擴讀”,簡單來說就是課外擴展閱讀,教師根據學生學情為學生推介課外優(yōu)秀文學作品,以實現從“量變”到“質變”的轉變。比如在講授《范進中舉》時,因為學生與作者所處的時代不同,學生會很難理解為什么范進僅僅因為中舉就高興到發(fā)狂以及周圍的人為什么在范進中舉后發(fā)生那么大的態(tài)度轉變,如有充裕的時間,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詳細閱讀該課文出處——《儒林外史》整部作品,如時間有限,則可以選讀《儒林外史》中的部分章節(jié),如《周進撞號板》《馬二先生對御書樓頂禮膜拜》等,以加深學生對封建社會科舉考試腐敗現象的了解,促進學生對“范進中舉后為什么瘋了”的深層理解。除了上面提及的擴展閱讀文學作品,還可以擴展閱讀鑒賞評論,如在講授《魯提轄拳打鎮(zhèn)關西》時,可以讓學生在課后閱讀《水滸傳》金圣嘆批注本中的相關內容,讓學生以此為輔助鑒賞作品。
培養(yǎng)文學鑒賞能力沒有捷徑,需要進行長時間的學習積累。教師要做好長期引導工作,為學生提供適宜的書籍和適當的閱讀方式,幫助學生把握作品的主旨,感受文學的魅力,實現文學鑒賞能力的有效提升。
(責編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