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業(yè)禎
教育家葉圣陶先生對“導”字作過解釋:“導者多方設法,使學生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師教授之謂也。”可見,“導”的課堂運作在于“引”,這里的“導”并不是平常新課的導人,而是貫穿于整個課堂教學的啟發(fā)、引領與點撥,是教學活動的引導者,也是促進學生深刻理解課文的重要手段。那么,教師如何“導”才能使閱讀教學更有效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談一談教師“導”的指引促進學生自讀自悟的一點嘗試。
一、示范引領——“導”方法
由于課堂教學時間有限,各層次學生能力不同,教師一味地讓學生自讀,學生不可能馬上有所領悟。當學生想要自行解決問題,但問題的難度又非常大時,教師應當通過巧妙的示范,為學生的自讀自悟指明方向,幫助學生走出閱讀困境,掌握閱讀的基本方法,從而使學生的思維直奔主題,實現(xiàn)高效的教學目標。在教學人教版語文三年級下冊《廬山的云霧》一課時,筆者結合課堂提問示范引導:“剛才我們學習了解了廬山云霧姿態(tài)萬千的樣子,那么廬山的云霧是如何變化的呢?就讓我們按照‘熟讀課文一找出中心句一品讀句子一找出特點—模仿練筆的方法學習課文的第三自然段。”這樣一來,由于有了明確的閱讀方法作示范引領,學生在閱讀學習時就會心中有目標、學習有方法,既可以提高自主閱讀能力,在閱讀課文時又有法可依、有據(jù)可循,從而為提高閱讀學習效果奠定基礎,有效提升了閱讀能力。
二、鋪路搭橋一“導”方向
學生學習的過程是一個思維不斷趨向成熟的過程,語文教學就是要發(fā)展學生的語言能力,體驗情感與價值觀,使學生的思維不斷趨于成熟。當教材文本具有一定難度,或者某些閱讀文本內(nèi)容相近時,教師就要擔當起引導者的職責,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通過巧妙的引導,為學生搭建起通向解決問題的佳徑,為提高學習效果奠定基礎。在教學人教版三年級下冊《放飛蜻蜓》一課時,關于放飛蜻蜓的問題,有的學生認為,蜻蜓是小朋友們好不容易捉到的,把它放飛實在太可惜了。其他學生表示不贊同:蜻蜓是人類的朋友,陶行知先生巧妙地讓小朋友把蜻蜓放了,這樣做是正確的。當出現(xiàn)意見分歧時,筆者提出一系列問題引導學生思考:“陶行知先生看到小朋友們在捉蜻蜓時批評他們了嗎?他是怎樣對待小朋友的?你對蜻蜓有哪些了解呢?捉蜻蜓好不好?你知道還有哪些昆蟲是人類的好朋友嗎,它們都有哪些特點呢?”如此一來,教師鋪路搭橋式的問題引導為學生的閱讀指明了方向,學生閱讀起來也會得心應手、輕松自如,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全面提升,提高閱讀的效果。
三、畫龍點睛——“導”突破
學生在研讀過程中學會讀書和思考,發(fā)現(xiàn)和探究學習的方法,能使學生對學習更有興趣、記得更牢。如何使學生學會發(fā)現(xiàn)問題和探索問題呢?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進行一個環(huán)節(jié)又一個環(huán)節(jié)的教學,并且滲透本章節(jié)內(nèi)容知識點,但由于學生的知識經(jīng)驗水平存在一定的差異,往往答不到點子上,為此,教師可以通過巧妙的引導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正確的方向,這樣教學可以使學生對所學知識得到很好的突破。如在教學人教版語文四年級《只揀兒童多處行》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nèi)容,筆者讓學生用筆畫出描寫“冰心奶奶只揀兒童多處行”的句子,學生找出了“成千盈百的孩子……小天使”“我們笑著下了車,迎著兒童的涌流,擠進頤和園去”“我們本想……坐無隙地……東一堆,西一堆……”“在轉彎的地方,總和一群一群的孩子……”“我們在花下大聲贊嘆,引得一群剛要出門的孩子又圍攏過來了”等句子。學生找出這些句子以后,并不明白筆者讓他們找這些句子的用意是什么。為此,筆者設問引導學生思考:冰心奶奶為什么只揀兒童多處行呢?請大家把上面的句子多讀幾遍,一定就會有更多的發(fā)現(xiàn)。如此一來,筆者的“導”為學生深刻理解“只揀兒童多處行,是永遠不會找不到春天的”這句話奠定了基礎。由此可見,當學生在閱讀理解上出現(xiàn)困難的時候,教師可以通過巧妙的引導讓學生找到釋疑的路徑,幫助學生輕松突破教學難點,提高閱讀學習效果。
總之,“導”不僅是教師教學藝術與教學智慧的體現(xiàn),更是教師綜合駕馭課堂的一種能力表現(xiàn)。語文教師要深刻領會“導”在何時、“導”在何處,這樣才能使學生學習語文更加高效。
(責編 楊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