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格特質培養(yǎng)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內容。電影文本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之一,在大學生人格特質的培養(yǎng)方面具有獨特的優(yōu)勢,教師在應用中善于發(fā)揮電影文本的雙向選擇性,將會對大學生的人格特質培養(yǎng)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電影文本;心理健康教育;雙向選擇性;人格特質;積極作用
一、人格特質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內容
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已經(jīng)是一個毋庸置疑的話題。這不僅是因為大學生仍然處于青年期的發(fā)展階段,需要了解自身心理發(fā)展的規(guī)律,掌握科學的心理保健方法,減少成長的煩惱,發(fā)掘自身的潛力,以此提高生活質量和幸福感;更重要的是因為大學生也處于即將走入社會的準備階段,需要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參與心理健康活動,樹立心理健康意識,完善自我心理素質,以此保證他們順利就業(yè)和職業(yè)發(fā)展。從個人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需要來看,心理健康素質是一個人適應社會的最重要的內在資源,需要教育的發(fā)掘和培養(yǎng)。
心理健康素質作為大學生最重要的內在資源,其內涵包括很多,但其中的核心內容是“人格特質”。人格是人的性格、氣質、能力、需要、興趣、價值觀等心理特征的總和,代表一個人的一貫行為傾向和生活態(tài)度,是一個人慣常的行為模式。當一個人的行為習慣以某種心理特征固定下來,并帶有經(jīng)常、穩(wěn)定的性質的時候,人格就形成了。人格總是影響著一個人對環(huán)境的適應和對具體事物的反應,決定一個人特有的思維和行為方式,也包括對其自身的認識和態(tài)度。由此可以看出,人格主要是研究一個人在社會化過程中的態(tài)度及行為表現(xiàn)特征,通常多指一個人的性格(氣質、能力、需要、興趣、價值觀)。有句廣為流傳的諺語高度概括了性格與人的發(fā)展關系:“播種行為收獲習慣,播種習慣收獲性格,播種性格收獲命運?!毙愿駴Q定命運,即,人格影響和制約著一個人的發(fā)展與成就。所以,培養(yǎng)和塑造健康的人格特質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內容。
人格特質是指人格具體表現(xiàn)出來的態(tài)度及行為特征,如,自信心、責任感、同情心、自制力、感恩、理解、關懷、尊重等。健康人格之“健康”是指人格特質中的那些積極的態(tài)度及行為特征,是相對于一些消極的態(tài)度及行為特征而言,如認真與粗心、負責與推諉、守時與拖延、熱情與冷漠、自信與自卑、堅持與放棄、自制與散漫等都是積極與消極的人格特質的對立表現(xiàn)。因此,所謂健康人格是指由樂群性、穩(wěn)定性、自律性、上進心和創(chuàng)造力等人格特質所組成的集合體。
教育的出發(fā)點是“以學生的成長需要為中心”。眾所周知,“以學生為中心”是美國心理學家卡爾·羅杰斯所首倡的“以患者為中心”的變式,其要點在于針對傳統(tǒng)教育只重視知識教育,并把學生僅僅看作被動受教育者。羅杰斯主張學生是一個完整的、有情感的、有大量積極潛能的人,而學習的過程就是幫助學習者實現(xiàn)內在潛能的過程。業(yè)內學者認為,“以學生為中心”在操作上的意思應該是“以學生的成長需要為中心”。針對大學生來說,大學生的成長需要是指“有利于其個人和社會持續(xù)發(fā)展”的需要,而理論研究及社會實踐表明,大學生要實現(xiàn)個人的持續(xù)發(fā)展是離不開以下核心人格特質的,那就是:理想、愛心、上進、自信、誠信、教養(yǎng)、共情、負責、自律、合作、創(chuàng)造力、健康成長的意識與能力等。因此,作為人格特質培養(yǎng)主要途徑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必須開發(fā)和創(chuàng)新一些更為靈活而深刻的教育和教學方式影響學生,幫助學生較為全面地具備上述核心人格特質,使大學生在步入社會之前的最后教育階段,擁有個人持續(xù)發(fā)展的潛力、獲得幸福的能力、健康成長的動力。
二、電影文本心理健康教育的優(yōu)勢
電影,也稱映畫,是由活動照相術和幻燈放映術結合發(fā)展起來的一種現(xiàn)代藝術,是一門可以容納文學、戲劇、攝影、繪畫、音樂、舞蹈、文字、雕塑、建筑等多種藝術的綜合藝術,但它又具有其獨自的藝術特征。電影在藝術表現(xiàn)力上不但具有其他各種藝術的特征,又因可以運用“蒙太奇”這種藝術性極強的電影組接技巧,具有超越其他一切藝術的表現(xiàn)手段,而且影片可以被大量復制放映。電影文本是電影符號用語,是對當代一般哲學解釋學和結構主義符號學的基本概念——“狹義文本”作廣義使用的一種方式。狹義文本專指純粹語言研究中大于句子的語言組合體,也叫話語。廣義文本指任何在時間或空間中存在的“能組織體”,如詩歌文本、小說文本、戲劇文本、樂曲文本、舞蹈文本、繪畫文本、電影文本等。
電影文本心理健康教育就是通過電影展示和觀看,從電影文本中(電影的主題和內容)發(fā)掘出和心理學相關的理論,創(chuàng)造一種從心理學角度觀察、思考、討論人生與自我的視角與情境,使學生得以完成認識社會、認識人生、認識自我的任務,并最終實現(xiàn)完善自我、自我成長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標。電影文本之所以能產(chǎn)生這樣巨大的心理健康教育作用,在于其具有一些獨特優(yōu)勢。
1.趣味性
與聽講座、上課、看書這些形式相比較,電影的趣味性更強,對學生的吸引力更大。從心理學的角度看,電影更容易引起人的興趣,是因為在所有與人密切相關的學科中,心理學是最直接的研究人、分析人的學科。精神分析學派創(chuàng)始人榮格認為:“在我看來,自我是一種情結。當然,我們所珍愛的最親近的情結就是我們的自我。”這樣看來,人們對從心理學角度看電影有一種特殊的興趣,本質上還是為了更好地了解自己,因為電影可以讓我們看他人的故事,想自己的人生。
2.形象性
電影是一門可以容納文學、戲劇、音樂、舞蹈等多種藝術的綜合藝術,所以電影能充分調動人的現(xiàn)場視覺、聽覺的注意力并高度集中于電影畫面,產(chǎn)生“目不轉睛、全神貫注”的觀看效果,同時,又因為電影可以運用“蒙太奇”的組接技巧,使電影可以跨越時間和空間的局限,拍攝制作出一部部感人至深的故事情節(jié),調動觀眾的記憶、思維、想象、情感等心理因素,使其關注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和人物命運的變化,產(chǎn)生“同喜同悲、沉醉其中”的觀看效果。
3.教育性
電影是一種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自己、發(fā)現(xiàn)自己和完善自己的最安全、最直觀、最生動、也最吸引人的方式。所以,電影文本作為一種媒介,它的教育效果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通過電影展示,提供一種觀察與思考的背景。電影的內容取材于現(xiàn)實生活,反映的是人們熟悉的社會生活中的人物和故事,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所以,電影中的人物性格塑造是否鮮明生動既是電影編劇和導演追求的目標,也是打動和影響觀眾最主要的因素。一部成功的電影帶給觀眾不能忘懷的感動,常常是來自對主人公性格和命運的觀察和思考,如,主人公的勤奮、上進、堅持、責任感促成了學習和事業(yè)的成功;主人公的愛心、誠信、寬容、無私成就了一段美好的愛情;主人公的熱情、幽默、開朗、樂于助人贏得了眾多的朋友。所以,電影的選擇性很重要,電影文本的主題和內容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對觀眾的影響截然不同。
(2)充分運用團體動力建構一種共同學習與成長的氛圍?!皥F體動力”是團體心理輔導理論中的名詞,是指借助團體成員之間的相互影響實施心理教育的過程。電影是一種需要群體觀賞的藝術,在同一空間內觀賞電影的過程中觀眾的情緒會相互感染,每一個觀眾的情緒都會受到群體氣氛的影響。這種影響作用運用于學校心理健康的電影文本教育活動中,就會轉化為班級的團體動力對學生個人的影響作用。當班級團體共同觀賞一部電影時,學生之間的情緒感染已經(jīng)形成了一種氣氛,但更重要的是要求學生在觀影后,必須完成相關問題的討論和分享,這就為學生建構了一種共同學習、共同成長的氛圍。在班級團體中,學生民主參與討論,碰撞交流思想、分享體會感受的過程,就是同學之間相互影響的團體動力的充分體現(xiàn)。
(3)在心理學理論的指導下,完成對他人和自己的深入認識和了解。大學時期是人的認知需要最為強烈的時期,因此,心理學理論的學習一方面可以滿足學生當前的求知需要,有效引導學生的深度思考,激發(fā)學生認識他人和自己的動機,明確自我發(fā)展、自我實現(xiàn)的個人成長目標;另一方面,心理學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是持續(xù)發(fā)揮的,因為理論的學習可以提升學生的自我分析、自我教育能力,因而能對學生的心理成長做出持續(xù)的貢獻。所以,在電影文本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中,為學生提供人格心理學、社會心理學、人際交往心理學、心理衛(wèi)生學的相關理論知識非常有必要,這些理論可以在課堂上結合設計的電影問題討論進行滲透性講解。
(4)充分調動學生的內在心理資源,在欣賞他人的故事中為個人的成長奠定基礎。心理發(fā)展的動力源泉是人的需要,大學生的心理需要是認識社會、思考人生、發(fā)展自我,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必須充分調動學生“找自己、做自己”的這一內在心理需要,努力激發(fā)學生“尋找自己、定位自己”的動機。電影文本的趣味性和形象性使它成為大學生非常喜歡的傳媒形式之一,所以,善于充分利用電影文本這一教育資源,并通過電影文本的“示范性”(電影中的人物對觀眾的影響作用),就可以激發(fā)學生在欣賞他人的故事中“尋找自己、定位自己”的動機,進一步調動學生觀察、記憶、思維、想象,分析和評價電影中人物的人格特質和命運發(fā)展,學習積極健康的人格特質、摒棄消極不良的人格特質,從而為個人的成長奠定基礎。
三、電影文本雙向選擇性的內涵及理論依據(jù)
大學階段是一個人從學校走向社會之前能夠接受基礎價值觀、倫理觀、世界觀教育的最后階段,過了這個階段,一個人的可塑性就不是太大。復雜社會環(huán)境中的種種誘惑會以五花八門的形式對年輕人產(chǎn)生影響,能否具有面對各種誘惑的判斷和選擇能力,取決于大學階段的教育,尤其是取決于大學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人格特質培養(yǎng)。
電影文本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之一,其具有的趣味性、形象性、教育性等優(yōu)勢,成為大學生人格特質培養(yǎng)的必選教育活動形式,但能否充分發(fā)揮電影文本的影響作用,取決于教師對電影文本應用中的雙向選擇性的理解。雙向選擇性的“雙向”是指教師和學生雙方共同協(xié)作完成對電影文本的選擇。即,教師可以提出或指定一些學生應該觀看的電影文本,并單方面擬定一些相關的人格特質討論話題;同時,學生也可以向教師提出或推薦自己喜歡的電影文本,而且也單方面提出一些有困惑的人格特質討論話題。這種雙向選擇性的存在和應用是必然的,有兩方面的理論依據(jù):一是教育在學生的成長中起主導作用;二是教育要以學生的成長需要為中心。
1.教育在學生的成長中起主導作用
所謂“成長”,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就是一個人適應環(huán)境的能力,也就是人格特質。而這種能力或人格特質不會自發(fā)的形成,必須通過教育而且是學校教育來進行培養(yǎng),因為學校教育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tǒng)的環(huán)境影響,可以幫助受教育者選擇環(huán)境中的積極因素、抵制環(huán)境中的消極因素,從而形成和具備符合社會要求的適應能力和人格素質。大學生處于思想和行為尚未真正獨立和成熟的階段,對社會角色、職業(yè)要求、人際關系等復雜社會問題既缺乏生活體驗,又缺乏正確的認識和判斷,更談不上選擇正確的、合理的學習榜樣。所以,大學教育是給學生提供學習與體驗各種社會角色的最后機會,是一個充滿了“試錯與排錯”過程的階段,怎樣才能少走彎路、多走捷徑,學生的內心迫切需要教育的指導和關懷。因此,教育必須也能夠給予大學生積極、健康的人格特質教育。
2.教育要以學生的成長需要為中心
成長既然是心理學意義上的一個人適應環(huán)境的能力,即人格特質,那么,為什么會成為學生的內在心理需要呢?人格特質通俗地說就是做人、做事的態(tài)度和行為方式,而社會對于做人和做事是有一定的標準和要求的,這些標準和要求就是道德準則,所以,一個人要想在社會中生存、受人歡迎,就必須按社會要求學習掌握基本的做人、做事的態(tài)度和行為方式,并形成一種習慣,進而形成穩(wěn)定的人格。由此可知,一個人適應社會環(huán)境完成“社會化”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人格特質塑造的過程,這就是人格特質培養(yǎng)成為學生內在心理需要的原因。因此,教育必須滿足學生的成長需要,努力塑造大學生積極的、健康的人格特質。
四、電影文本雙向選擇性的積極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學生發(fā)展為導向的。無論采取哪一種教育模式,都要以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為宗旨,以調動學生的自我教育潛能為標準,以塑造積極健康的人格特質為目標。因此,教師在采用電影文本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時,為了體現(xiàn)這一核心教育要求,必須善于應用電影文本的雙向選擇性,才能在健康人格特質培養(yǎng)方面發(fā)揮電影文本心理教育的積極作用。
1.教師方面選擇性的積極作用
教師作為教育的主導者,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輔導教師,其心理學的專業(yè)知識基礎以及對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方案的設計能力,使教師在選擇電影文本時體現(xiàn)出以下優(yōu)勢作用:
(1)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邏輯分析、辨析判斷的認知特質。教師在設計電影文本的問題討論時,只需要大致確定討論問題所涉及的心理健康理念方向和人格特質要素,就可以組織學生以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完成主旨問題的討論、匯報、總結。在這樣的學習方式影響下,學生通過對電影文本中的人物性格及其命運的思考和分析,找出值得學習的積極健康人格特質,如“你認為劇中人物成功或幸福的原因是什么?”摒棄消極的不良人格特質,如“你認為劇中人物失敗或不幸的原因是什么?”經(jīng)過這樣的頭腦認知訓練,就能有效地達成健康人格特質的培養(yǎng)目標,使學生形成獨立思考、邏輯分析和對于復雜問題辨析判斷的人格認知特質。
(2)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覺察、自我體驗的情感特質。教師在設計電影文本的問題討論時,可以設計一些結合電影文本場景的自我體驗訓練活動,如“假如你是劇中的人物,你會怎樣做?”“你這樣做了以后有什么感受?”,經(jīng)過這樣的行為體驗訓練,就能有效地達成健康人格特質的培養(yǎng)目標,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自我覺察、自我體驗的人格情感特質。
(3)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互助、上進、自制、堅持的意志特質。教師組織學生進行電影文本的問題討論時,一是要給學生強調基本的要求和規(guī)則:分小組合作學習,每個人必須發(fā)言,小組派代表總結發(fā)言。二是要對學生的討論和發(fā)言及時鼓勵,提倡一題多解和大膽質疑,如“你贊同這個觀點嗎?說說理由是什么?”“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嗎?”經(jīng)過這樣的訓練,就能有效地達成健康人格特質的培養(yǎng)目標,使學生形成合作、互助、上進、自制、堅持的人格意志特質。
2.學生方面選擇性的積極作用
學生作為接受教育的主體,他們不只是被動地接受教師確定好的教育內容,他們還具有自己獨特的感受生活的視角,因此,學生喜歡和推薦的電影文本,教師一定要重視、采納并發(fā)掘其中的積極教育因素推廣給學生,這樣就能夠充分發(fā)揮學生在選擇電影文本時的優(yōu)勢作用:
(1)培養(yǎng)學生理解、認同、交流、溝通、質疑、創(chuàng)新的認知特質。大學生所處的年齡段是一個人的認知興趣最為廣泛的時期,他們不僅熱切地關注國家、社會的發(fā)展變化,也強烈地關心自己的發(fā)展,尤其是喜歡把媒體宣傳中的英雄人物、成功人士、勞動模范或同齡人中的佼佼者作為學習的楷?;虮容^的對象,對自己現(xiàn)有的人格特質進行分析判斷。因此,電影文本中正面及反面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其命運的發(fā)展變化,對大學生的感染和影響作用非常大。大學生自己選擇并推薦給教師的電影文本,其中首先包含了他們自己理解、認同的一些人物性格特征,但其中的優(yōu)劣選擇則需要教師和學生協(xié)商一起篩選,只有師生共同篩選符合教育目標的電影文本,并發(fā)掘有價值的人格討論問題,才能有效地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訓練和強化學生理解、認同、交流、溝通、質疑、創(chuàng)新等積極的人格認知特質。
(2)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開朗、樂觀、尊重、欣賞、接納、包容、關懷、共情的情感特質。學生選擇電影文本的積極作用還表現(xiàn)在,通過推薦、篩選、推廣電影文本的活動參與過程,大學生找到了共同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取向,再通過電影的觀賞和問題討論,使大學生感受到了交流和溝通帶來的自信、喜悅、自豪等積極情緒,也學會了對他人的尊重、欣賞、接納、包容,從而有效形成關懷、共情等積極的人格情感特質。
(3)培養(yǎng)學生的自覺、主動、參與、表達、責任、約束的意志特質。學生選擇電影文本的積極作用還表現(xiàn)在,教師采取的信任、支持、鼓勵、引導的態(tài)度和方法,極大地調動了學生關注電影文本的自覺性、主動性,激發(fā)了學生選擇有意義、有價值的電影文本的熱情,訓練了學生參與問題討論時思維與語言的表達性責任與約束習慣(是指言論不違背道德倫理的底線)。因此,安排學生參與選擇電影文本的活動過程,使學生在活動體驗和活動訓練中學到做人做事的行為規(guī)范,能促進學生自覺、主動、參與、表達、責任、約束等積極人格意志特質的形成。
創(chuàng)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更加靈活有效的教育方法,是實現(xiàn)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標的必然要求。心理健康素質是大學生人生幸福的最重要的內在資源,而人格特質又是大學生心理健康素質的核心要素,所以,積極人格特質的培養(yǎng)必須作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務。從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師應該進一步明確電影文本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學生人格特質培養(yǎng)中的優(yōu)勢作用,充分學習掌握電影文本心理健康教育這一模式的操作要求,并且要善于在應用中靈活發(fā)揮電影文本雙向選擇性的積極作用,努力實現(xiàn)培養(yǎng)大學生積極人格特質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標。
參考文獻:
[1]楊眉.與未來中國的形象大使探討生活——系列心理教育課程實錄[M].北京:首都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出版社,2008.
[2]楊眉.健康人格心理學[M].北京:首都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出版社,2004.
基金項目:2013年寧夏回族自治區(qū)教育廳高等學??茖W研究項目(項目編號:NGY2013172)。
作者簡介:李寧萍(1966— ),女,山西離石人,心理學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