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海英
摘要:本文主要對有關自我接納的相關研究進行了梳理與整合,包括影響自我接納的因素、自我接納與自尊、自我接納水平對人際交往和心理健康的影響,以及自我接納的干預策略,并對進一步研究自我接納提出了展望。
關鍵詞:自我接納 自尊 心理健康 人際交往 心理干預
中圖分類號:R-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7)04-0025-02
自我接納是個體對自身以及自身所具特征所持的一種積極的態(tài)度,即能欣然接受自己現實中的狀況,不因自身優(yōu)點而驕傲,也不因自己的缺點而自卑。無條件地接納自我,能夠使個體體驗到自我的價值,使個體生活得更積極、更幸福、更健康,人格也會更完善。不接納自我,就不能正視自我,這樣的個體往往是自卑的、自我否定和自我排斥的,就會陷入無盡的痛苦和煩惱中去,無法以充足的熱情、創(chuàng)造力和精力去應對日常的學習和生活,阻礙了人的心理潛能的發(fā)揮和人格的完善。同時,自我接納對個體的自我效能感、自尊、人際交往、心理健康等等的影響,吸引很多學者都投入到自我接納的研究中來。本文對自我接納的研究進行了梳理和整合,以進一步探討自我接納的相關問題。
一、自我接納的相關研究
1.影響自我接納的因素研究
侯蕾、李靜、紀曉琳等人的研究均發(fā)現父母的家庭教養(yǎng)方式影響著孩子的自我接納和自我評價水平。在積極的教養(yǎng)方式(如父母用情感溫暖、理解、包容、尊重、支持等養(yǎng)育和對待孩子)和溫暖和諧的家庭氛圍下,培養(yǎng)出來的孩子會有較積極的自我評價和較高水平的自我接納。相反,長期在父母拒絕、否認、專制、溺愛、嚴厲懲罰和過度保護下成長的孩子,往往會出現不合理的自我評價,自我接納水平較低。同時還發(fā)現,在個體自我接納中,母親的教養(yǎng)方式往往比父親的教養(yǎng)方式有著更大的影響,這跟母親這一角色在撫養(yǎng)孩子中更多地代表著愛和溫暖有關;父母的嚴厲懲罰對子女的消極影響甚至大于父母情感溫暖理解的正面作用。
研究還發(fā)現,家庭經濟狀況也會影響著自我接納水平。在高校里,城市的大學生自我接納水平往往會高于農村的學生,這跟他們擁有較好的家庭經濟條件和生活環(huán)境有關。貧困大學生往往會表現出較低的自我接納水平,使他們在應對大學生活和交往中不夠自如,影響著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
Davies在2008年使用了啟動技來研究個體的信念與自我接納之間的因果關系。在實驗中,自尊為控制變量,實驗結果表明,合理信念會提高個體無條件自我接納水平,而不合理信念會降低個體的自我接納水平。所以,不合理信念是影響個體自我接納水平的一個關鍵因素。
2.自我接納與自尊的關系研究
對于自我接納與自尊的關系,學者們持兩種不同的觀點。以Mackay為代表的一部分學者認為自我接納和自尊概念相同,自尊和自我接納存在著顯著的正相關。而大部分學者所持的觀點是二者相似但又有所不同。他們認為,自我接納是在情感、態(tài)度上對實際自我的悅納,而自尊則是建立在自我接納的基礎上,自我評價后產生的情感體驗,自我接納是自尊的一部分。同時研究發(fā)現自我接納水平在不同的心理健康水平的個體中有很大的差異,但是自尊的差異并不是很大,這提示著二者不盡相同。
3.自我接納水平對人際交往的影響研究
研究發(fā)現,自我接納對人際交往有著很深刻的影響。吳志雄的研究發(fā)現,大學生自我接納與人際信任、人際關系滿意度存在顯著相關,自我接納對人際關系滿意度有較好的預測作用。自我接納水平較高的人人際信任程度較高,人際關系滿意度也會比較高。自我接納水平較高的個體能夠看到和欣賞他人的獨特價值,同時接受別人對自己的欣賞,與他人合作的能力較強,能較好地處理好與他人之間的關系,人際關系較和諧。而自我接納水平低者往往過分注重他人對自己的評價,通過他人對自己的肯定和認可來獲取自我價值感,所以,在與人相處中,事事追求完美,生怕自己出現失誤,總是對自己不滿意,阻礙了其在人際交往中的自我表現,容易患得患失,表現出較高的社交焦慮。高文鳳、叢中的研究也發(fā)現,自我接納水平低的人表現出更高的社會焦慮。
周海明的研究發(fā)現自我接納低的個體更容易出現對他人拒絕的預期焦慮,也就是拒絕敏感性更高,自我接納低帶來的拒絕敏感性間接影響社交焦慮。陳欣、蔣艷菊的研究發(fā)現大學生自我接納對交往焦慮的影響中,身體自尊起到中介作用。身體自尊更多地受到個體主觀體驗的影響,自我接納水平高的個體對自己的身體外表比較自信,相信自己是具有身體魅力的,會表現出較高的性吸引力,在人際交往中就會比較自如和自信。
李聞弋對女大學生的自我接納和人際關系的研究發(fā)現:人際交往中他人的信賴和支持以及愛情有助于提高她們的自我接納,而精神上的孤獨壓抑、不與他人交往等都會增加她們的自我排斥。所以,自我接納和人際交往是互相影響的。
4.自我接納水平對心理健康的研究
Ellis認為,無條件自我接納是心理健康的奠基石。Langer的觀點則認為缺乏無條件的自我接納可能會導致各種各樣的情緒問題,包括不能控制憤怒和抑郁。
自我接納水平影響著個體的心理健康。張書琴等人采用SCL-90和自我接納問卷對在校大學生的研究發(fā)現,自我接納和自我評價越高,心理健康水平也就越高,而心理越健康,越能夠接納自我。范寅瑩、張灝等人對高職院校大學生的研究以及陳紅霞對中職生的研究也得出相似的結果。
王璇對大學生的研究發(fā)現:自我接納和自我評價直接影響抑郁,自我接納和自我評價水平越高抑郁程度越低,高自我接納的個體能夠較大程度地化解抑郁帶來的消極影響。消極的自我評價,使得個體的自我價值感降低,認為自己沒有能力、糟糕、失敗,從而不能接納現實中的自我,這直接導致抑郁情緒的產生。而高自我接納者,面對生活中的事件,能夠積極去面對,同時也相信自己有能力去解決,即便是遇到挫折和失敗,也不會過度否認自己,并將其視為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這樣的人能很好地調節(jié)情緒,較少出現抑郁。
周亞娟研究了大學生無條件自我接納、完美主義和抑郁之間的關系,該研究采用近乎完美量表修訂版的中文修訂版、無條件自我接納問卷、Beck 抑郁問卷對678名大學生施測,研究結果顯示完美主義差異維度與抑郁、有條件自我接納成顯著正相關,無條件自我接納在抑郁和完美主義中起到中介作用。結果說明有完美主義差異感的個體對自我的認識往往是建立在他人的評價之上,通過他人的贊賞來獲取自我價值感,當面對他人的否定評價時,會出現情緒困擾并加重抑郁程度。
二、自我接納的干預研究
目前國內學者對自我接納的干預大多采取團體心理輔導的方式。劉丹將焦點解決短期心理咨詢技術運用在團體心理輔導中,針對10名高職學生設計并進行了為期8次的團體心理輔導,用“自我接納問卷”對照組和實驗組在干預前后施測及干預后兩個月追蹤測驗,發(fā)現實驗組在干預后自我接納總分顯著提高,而對照組前后評分差異不顯著,結果顯示,焦點解決取向的團體心理輔導對個體自我接納有效并存在著長期效果。
張亞、徐光興采用團體催眠輔導來提高大學生的自我接納水平。該研究采用哈佛團體催眠感受性量表篩選出催眠高感受性被試和低感受性被試,作為實驗組和放松組,并設置控制組,設計了包括“未來冥想”“回到小嬰兒”“草地上的宴會”“樹的生長體驗”“體會理想和現實的我”“我的‘電影院”“最恐懼的‘心鬼”“未來冥想”“催眠狀態(tài)下建立‘心錨” 九次催眠團體心理輔導活動,干預結果顯示:催眠高感受性組自我接納程度有顯著提高,同時心理健康水平也有明顯提升;低感受性組雖然自我接納水平沒有顯著改變,但其成員焦慮程度有所緩解。
梁琦對大學生采取的薩提亞團輔和結構性團輔改善自我接納和人際信任的研究發(fā)現,兩種團體輔導方式都能夠有效提高個體的自我接納和人際信任水平,在自我接納的維度上,薩提亞組的效果顯著高于結構式組效果,且薩提亞組的自我評價維度上也有明顯的提升。研究結果表明,薩提亞團輔在改善自我接納和人際信任上效果優(yōu)于結構性團輔。
姚康采用限制性沙盤團體心理輔導來改善大學生的自我接納水平。該研究將8名低自我接納者分成實驗組和控制組,對實驗組進行了10次的團體沙盤干預,在沙盤中進行自我探索和覺察、解決自身問題、到開放自我及獲取團體支持,結果顯示實驗組自我接納水平明顯好轉。
同時,余林、劉慧玲等人對社交焦慮的大學生自我接納團輔干預研究發(fā)現,自我接納團體心理輔導不僅能夠提高個體的自我接納水平,還能有效緩解社交焦慮,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并且具有較好的長期效果。程雯雯、孫淑晶等人的研究也發(fā)現自我接納團體心理輔導不僅提高貧困大學生的自我接納和自我評價水平,而且還緩解了他們的心理壓力,提升了個體的主觀幸福感。
三、小結與展望
國內外對于自我接納的研究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研究發(fā)現,個體的自我接納水平與自尊、人際交往、心理健康都有著密切的關系,同時很多學者在提升個體自我接納水平的途徑上進行了很多的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同時我們還看到目前的研究還不夠深入和系統(tǒng),在有些問題上還有待進一步的開展。首先,在研究對象上,目前的研究對象大部分為大學生,對一些特殊群體的關注不夠,比如說農民工、留守兒童、福利院兒童和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信仰下的群體,對不同群體跨文化、跨地區(qū)的研究有待加強。其次,在影響自我接納因素研究上不夠充足和系統(tǒng),對一些影響因素的研究還不夠到位。第三,在提升自我接納水平的策略研究上,方法比較單一,目前的研究還僅僅是采用團體輔導方式來進行干預。而自我接納是個體成長的過程中獲得的,那么如何培養(yǎng)出高自我接納水平的個體應為將來的研究重點。同時,團體心理輔導畢竟有其局限性,對低自我接納水平的個體干預應發(fā)展更為廣泛的方式和途徑。
參考文獻:
[1]吳志雄,邱鴻鐘,龔文進.大學生自我接納與人際信任、人際關系滿意度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1,19(12):1496-1498.
[2]李聞戈.女大學生自我接納和人際關系的相關研究[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2003,119(2):125-131.
[3]程雯雯等.農村大學生自我接納與主觀幸福感關系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8(3):241-243.
[4]張書琴,關恒永,楊茜平. 大學生的心理健康與自我接納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實用醫(yī)藥,2007,8(24):35-36.
[5]周亞娟,梁寶勇. 無條件自我接納在大學生完美主義與抑郁間的中介作用[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1,19(3):350-352.
[6]肖秋萍. 團體心理咨詢促進大學生自我接納水平的實證研究[D].廈門大學,2009.
[7]紀曉琳. 高中生家庭教養(yǎng)方式、共情能力與自我接納的關系研究[D].天津天津師范大學,2015.
[8]范寅瑩,張灝,陳國典.高職院校大學生自我接納與心理健康的關系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1,19( 8) : 997-999.
[9]劉慧玲. 社交焦慮大學生的自我接納與團體輔導研究[D].西南大學,2008.
[10]周海明. 大學生自我接納對社交焦慮的影響[J].沈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6(2):274-277.
[11]劉芳,李松. 大學生社交焦慮與自我接納的關系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7(9):784-785.
[12]孫曉玲,吳明證.大學生自尊、拒絕敏感性、人際信任與社會焦慮的關系[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1(4):537-539.
責任編輯:孫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