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王安憶是一名女性意識很強的作家,在作品《長恨歌》中,她利用細膩的筆觸與冷靜的態(tài)度塑造了王琦瑤這個命運多舛的女性形象,將女性命運的起伏與城市的發(fā)展、時代的變遷緊密相連,雖然在王琦瑤身上我們仍能看到諸多的性格缺陷,但是其作為人,作為女性,作為母親的那一部分情感卻是值得我們深思的。作者結合《長恨歌》的內容,對作品中的女性主義進行了精彩分析。
關鍵詞:《王安憶》;女性主義;王琦瑤;個性獨立
女性主義是指女性能夠清楚地了解自身的特點,并能夠自覺地意識并履行自己的歷史使命、社會責任、人生義務,以獨特的方式參與社會生活,并從中肯定、實現(xiàn)自己的個人價值、社會價值的一種思想理念。我們在討論女性主義的時候,首先要明確人本主義的概念,即只有明確了單個的“人”在社會中的價值,承認個人的能力,以及不同個體的差異性,才能夠舉一反三,推演、理解女性在社會發(fā)展中的地位。一直以來,男權主義主導的社會,使女性更多的被局限于家庭之中,而缺少參與社會的機會。時至今日,這種情況并不少見,而正是由于這樣的社會現(xiàn)實,女性主義的崛起才尤為珍貴。。
《長恨歌》是作家王安憶的代表作品,王琦瑤是作品的主人公,這位出生在舊社會的女性,由于出眾的外表和不安的靈魂,注定要擁有一個不平凡的人生,而在數(shù)十年的光陰中,她經歷了情感波折、世事變遷,甚至在與男人的情感糾纏中搭上了性命,這樣的悲劇結局似乎是對女性主義的一種嘲諷。但是,隨著時間的沉淀,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在王琦瑤身上看到了在那個年代珍貴的女性主義光輝,在那個不得不依附于男人的時代環(huán)境中,王琦瑤對美好的未來,真摯的愛情依然充滿了向往和期待。而這種女性主義在她選擇成為母親之后,更加突出。因此,越來越多的學者逐漸放下對王琦瑤這一形象的偏見,開始對她身上的女性意識進行探索。
在《長恨歌》的開頭,王安憶對女主人公王琦瑤生活的上海弄堂進行了別有意味的描寫:“上海弄堂里的閨閣,其實是變了種的閨閣。它是看一點用一點,極是虛心好學,卻無一定之規(guī)。它是白手起家和拿來主義的。貞女傳和好萊塢情話并存,陰丹士林藍旗袍下是高跟鞋,又古又摩登?!鄙L環(huán)境中現(xiàn)代與傳統(tǒng)的矛盾,在王琦瑤的身上得到了具體的體現(xiàn)。少女時代的王琦瑤就是溫柔卻又“不安分的”,她有著傳統(tǒng)女性的柔情,但是又有著追趕現(xiàn)代潮流的狂熱。這種矛盾心理驅使著她不甘于弄堂女子的命運,希望成為一名影星,在更大的舞臺上展示自己的魅力,成就自己的野心,正因此,她參加了上海小姐選美,并奪得第三名,成就了“滬上淑媛”的美譽。至此,王琦瑤少女時代的狂熱夢想實現(xiàn)了,這是在那個特殊時代,女性意識的覺醒,但是這種覺醒通常懵懂而功利,更多的是對改善物質生活的一種強烈渴望,因此,在政府要員李主任提出讓其做自己情人的要求的時候,王琦瑤并沒有跨越太多的心理阻礙,欣然地住進了“愛麗絲”公寓,成為男人關在籠子里的“金絲雀”,而這種在上千年的傳統(tǒng)文化中形成的狹隘性和依附性,也是女性主義覺醒最大的障礙。
女性主義的覺醒不是某個人冥思苦想的產物,而是在社會大潮的驅動下形成的。大上海作為舊社會的“東方巴黎”,其繁華程度可見一斑,在風云流變的動蕩中,英雄形象也不可勝數(shù),但是王安憶刻意回避了這些造就了時代的男性形象,以王琦瑤這個弄堂里女人為切入點,來描寫了社會變革中的一個方面。王琦瑤身上的女性主義的呈現(xiàn)與上海這座城市的變化密不可分。城市作為文化的物化,其在某種程度上是對女性的禁錮,但是作為一個舞臺,卻又為女性的成長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上世紀四十年代的上海是國外各種新思想進入中國的大門,在這里自由、民主、科學的理念不斷涌入、發(fā)酵并成就了一批新女性,這些女性希望打破族權、父權、夫權的限制,獲得自由,完成女性角色在歷史中的華麗轉身。
新中國成立后,王琦瑤的“情婦生涯”結束,不得不回到平安里開始自力更生的生活,在這段時間里,時代賦予中國女性的責任,與王琦瑤少女時代所追求的截然不同,這種清貧、壓抑的生活狀態(tài)并沒消磨她對于自由的追求。相反,在有限的空間內,她運用智慧,使傳統(tǒng)女性的優(yōu)勢大放異彩,如她會將注意力集中在“吃”上,盡量將吃食做的精致可口,以體會生活的情調,王安憶在書中描寫到:“(王琦瑤的菜)可以年復一年吃下去的,因為這樣的菜是家居的菜,舒服愜意,永遠不會讓人起膩?!贝送?,在穿著上,她對于時尚的渴望依然保有少女時代的熱情,只有這時候,她才能在壓抑的環(huán)境中感受到片刻的自由,借以撫慰自己對女性價值“求而不得”的失落。
當然,除了這些細節(jié)描寫,小說中王琦瑤與四個男人之間的糾結戀情,也是其追求女性自由的重要體現(xiàn),為表達對愛情的向往,王琦瑤甚至未婚先孕,并與家族、社會產生了激烈的沖突,生下女兒薇薇之后,母性的本能被喚醒。雖然在社會的指責和鄙夷中,王琦瑤步履蹣跚,但是其對于自身價值與在社會中的位置卻有著固執(zhí)的觀點,而對世俗社會的抗爭,對自由的向往,也是女性權利的捍衛(wèi),也是女性主義宣傳中最絢爛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