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多媒體教術為中職語文教學帶來了無限可能,極大地改善了中職語文教學的現(xiàn)狀。本文作者結合多年教學實踐,從積極的一面論述了多媒體在中職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關鍵詞:中職語文;多媒體技術
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像是單口相聲或是單人脫口秀,講好講壞全憑教師一張嘴。但時代在發(fā)展,技術在進步,多媒體技術已被廣泛應用于教學,為教學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多媒體技術能充分地把聲音、圖片、影像調動起來為教學服務,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課堂的教學效率,在教師的教學實踐中已經得到了證明。以下,我就從課堂導入、補充資料、創(chuàng)設情境、對比閱讀等方面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做一下說明。
一、利用多媒體進行課堂導入
一個好的課堂導入,就像歌曲動人的前奏一樣,能在一開始,就抓住聽者的耳朵。在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下,課堂導入只能由教師通過說來完成,沒能很好地起到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作用。多媒體技術能充分地把聲音、圖片、影像調動起來,生動有趣、直觀形象、色彩逼真,在課堂導入上具有天然的優(yōu)勢,能最大限度的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們應該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的優(yōu)勢,創(chuàng)設好的課堂導入,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二、利用多媒體進行資料補充
語文課本中所選用的文章,都是經過教材組精心挑選的經典作品,每一篇文章都有其寫作背景,往往一遍短小的詩歌散文,就需要教師花費大量時間進行課前搜集和整理,這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教師的教學壓力。多媒體技術能夠實時通過網絡進行信息的搜集和整理,可以很好地改變這—現(xiàn)狀。
在詩歌教學中,簡單的詩句中往往包含著豐富的信息,如果不補充背景資料,就會造成學生理解上的困難。比如,在教學李白的《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時,教師通過多媒體適時給學生補充了背景資料一王昌齡是盛唐著名邊塞詩人被后人譽為“七絕圣手”。王昌齡因為“不護細行”,即由于生活小節(jié)不夠檢點,而被貶為龍標縣尉,(古人尚右,故稱貶官為左遷)。李白在聽到他不幸的遭遇以后,寫了這首充滿同情和關切的詩篇,從遠道寄給了他。如果沒有背景資料的補充,學生難以通過字面去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從而也無法深刻理解其中表達的情感。還有像作者的生平,作品中涉及的人物、事件等資料,教師都可以根據(jù)課堂的情況靈活展示,從而大大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和質量。
三、利用對媒體進行情境創(chuàng)設
1.視頻情境法
視頻是集聲音、圖像、文字于一體的多媒體技術,最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利用視頻創(chuàng)設情境,能極大的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更易于對文章的理解。
2.音樂情境法
音樂是一門情感的藝術,能夠通過起承轉合表達豐富的內心情感,創(chuàng)設多樣的情境。而且音樂具有非常強的感染力,能夠使人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詞本來就是配上曲子用來演唱的歌詞,是一種音樂文學,但由于技術原因,那些曲子沒能保存下來,只有詞作為一種文學形式流傳了下來。所以在教學教材中選用的詞的時候,教師可以挑選合適的音樂,給學生營造出詩中表現(xiàn)的情境。比如,教師在教學蘇軾的《念如嬌·赤壁懷古》時,就給學生們播放了古箏曲《戰(zhàn)臺風》,這首曲子曲調氣勢磅礴,前半部分緊張激烈,后半部分優(yōu)美抒情,正好契合了這首詞上闕的雄壯激昂和下闕的平緩悲涼。在音樂創(chuàng)設的情境中,學生很好地感悟到了詞里所表達的情感,陶冶了情操。
四、利用多媒體進行對比閱讀
在語文教材中,有些選用的古詩的主題是一樣的,這時候教師就可以將這兩首詩拿來進行“比較閱讀”。但由于這兩首詩處于課本不同的位置,在傳統(tǒng)的教學中,就需要學生來回地翻書或由教師把兩首詩抄在黑板上,這樣就浪費了教學時間,降低了教學效率。運用多媒體的話,就沒有這么麻煩,教師只需把這兩首詩放在同一張幻燈片上就可以了。比如在教岑參的《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和李益的《夜上受降城聞笛》時,教師把兩首都是寫戰(zhàn)場思鄉(xiāng)的古詩放在一起展示,讓學生對比閱讀,看看兩位作者在抒發(fā)同一情感時所用的不同的手法,并分析兩種手法各自的好處。這樣一來,通過在幻燈片上進行對比既加深了學生的記憶,又節(jié)省了教學的時間,可謂—舉兩得。
總的來說,多媒體技術在課堂導入、補充資料、創(chuàng)設情境、對比閱讀等方面都能發(fā)揮積極的作用。所以,在教師看來多媒體技術在中職語文課堂教學的應用上,有著光明的前景,值得大力提倡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