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詩人鄭愁予的《錯誤》,以江南的小城為中心意象,寫思婦盼歸人的情思。詩意象明麗,凄美幽怨,頗受讀者喜愛,被譽為“現(xiàn)代抒情詩的絕唱”。因其表達含蓄,意境深婉,詩評家在解讀上見仁見智,也是自然之事。教學此詩時,對“錯誤”的理解,筆者有些感悟,學生也在理解上提出了一些問題,引起了筆者深入的思考。
《錯誤》全詩如下:
我打江南走過
那等在季節(jié)里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
東風不來,三月的柳絮不飛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響,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
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
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
對《錯誤》這首詩,有一個詞常常被大家忽略,那就是“跫音不響/三月的春帷不揭/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中的“緊掩”一詞。人們讀到這里,往往把“緊掩”作為一個整體理解,“緊”字出來,“掩”字一滑而過。但稍加留意,就會發(fā)現(xiàn)這里有個矛盾。理解了這個矛盾,就可以較為全面地把握“錯誤”的含義。
“掩”是動詞,詞典上有“關(guān)”“合”之意。但“掩”與“關(guān)”又是有區(qū)別的?!把凇痹凇瓣P(guān)”的義項上有其特殊義,《現(xiàn)代漢語詞典》在“掩”字的“關(guān)“合”義項中這樣舉例:“虛掩著房門?!蔽覀儾粫f:“虛關(guān)著房門?!泵芫驮谶@里:《錯誤》的作者在這個“掩”字之前用一個“緊”字修飾,“掩”,門未關(guān)嚴實;“緊”,門關(guān)得密不透風。怎么理解?“掩”和“關(guān)”有何區(qū)別?《辭海》中關(guān)于“關(guān)”和“掩”分別有以下兩條舉例。一是陶潛《歸去來兮辭》中“門雖設(shè)而常關(guān)”,一是蘇軾《和子由首夏官舍即事》中的“垂柳陰陰晝掩扉”。從上述一“關(guān)”—“掩”的使用來看,兩者的區(qū)別是很明顯的。
如果將“緊”和“掩”與“錯誤”聯(lián)系起來,可以豐富和圓滿詩作的蘊含。
讓我們走進那個期待中的女子的世界,設(shè)身處地體會她內(nèi)心豐富而又空虛的情感。
那女子只為一個人活著,那個人就是她的整個世界。有那個人在,她的日子鶯歌燕舞,星輝燦爛。那個人走了,日月頓時黯淡;日復(fù)一日,愁腸百結(jié),心境蕭條。所幸的是,她“窗扉虛掩”,她的心房敏感地虛張著,隨時準備著接納重逢的幸福。因而她有期盼,有期盼就有希望,哪怕花開花落,歲月流逝;哪怕青絲失澤,紅顏蒙塵。因而,當“達達的馬蹄”響起時,她是那樣欣喜,對她而言這馬蹄聲是美麗的。騎馬走過江南的“我”透視了女子的內(nèi)心世界,不但知道女子此刻在寂寞中等待,更知道她已經(jīng)等待了一段綿長的日子,因此,“我”極可能是女子日夜盼望的“歸人”。然而,“我”只是過路而已,“打江南走過”,并不停留,她自然會失望傷心。由此可見,“美麗的錯誤”不是詩中女子的原因,而是“我”一手造成的,“我”捉弄了她的感情。
另外,她又“窗扉緊閉”,在期盼的流年里,她食而無味,睡而少眠,置身人群形同獨處,應(yīng)對問答恍若空境。她的心房嚴實地閉鎖著,死死地抵抗著絕望的恐懼。當“達達的馬蹄”響起時,心扉緊閉的女子充耳不聞,因此和“我”交臂錯過,也就是說,錯誤的形成,只是因為女子心扉緊閉,或者她另有所盼,另有所期,詩人遂在交臂時錯過驚艷的回眸,在女子眼中,“我”“不是歸人”,而“是個過客”了。當然,“我”的自責也可以全免了。也許,這才應(yīng)該是鄭愁予先生想要傳達的感情信息,“緊”、“掩”二字的矛盾和“錯誤”的起因在這里得到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