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輕負高效”課堂是教學永恒的主題,是教師不懈的追求。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如何實現(xiàn)初中語文課堂的“輕負高效”?筆者認為要抓實預習,向?qū)W而教。明確預習目的與目標、教會學生預習方法、預設學生預習所獲、呈現(xiàn)學生預習效果,落實這幾個環(huán)節(jié),必能開啟初中語文課堂“輕負高效”之門。
關(guān)鍵詞:預習 向?qū)W而教 課堂教學
在新課改的背景下,許多學校都對課堂教學模式進行了大膽的嘗試與實踐,力求達到“輕負高效”?;仡櫼酝恼n堂,大多是教師一味地在“教”,學生被動地跟著“學”,“說教式”顯然早已不適應現(xiàn)代教學了。學生才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應該以學生為中心,開展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那么,如何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實現(xiàn)“輕負高效”,向?qū)W而教呢?
本文中,筆者試就教與學雙方課前的準備——預習,結(jié)合新的教學理念和自身的教學實踐,談談自己對向?qū)W而教,實現(xiàn)“輕負高效”的一些做法。
一、明確預習目的與目標
這是從廣義的角度來說的。一是指教師要明確學生預習的目的與目標,二是指學生要明確自己的預習目的與目標。
“預習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實施課堂教學”,其實這是一種極為片面的認識。這種認識將本末倒置了,只強調(diào)了重教,沒有凸現(xiàn)“以學生為本”的理念。
筆者認為,學生課前的預習,不應先考慮教師要教什么,而需思考“我想要學什么”、“我需要學什么”。如果我們的教師能將這一點達成共識,那么就可以引導學生確立預習的目標了——“我的預習應該達到怎樣的一個度”。
1.對于一篇課文的預習
一篇即將要學的新課,從對學生的調(diào)查來看,他們認為至少應達成這樣的幾個預習目標:
(1)過生字新詞關(guān)。利用必備的工具書,查閱預習過程中遇到的生字新詞;若仍有不明確的,可在課堂上提問。
如在教學了高爾基的《海燕》后,筆者準備了鄭振鐸的《海燕》作為拓展訓練。學生在預習鄭文時,發(fā)現(xiàn)了+新詞:融融泄泄。對于“泄”這個字的讀音,學生無法把握,于是就有學生在課堂上提問了。
又比如屈原當年到底是投“汩羅江”而亡,還是投“汩羅江”而亡,學生頗具爭議。這也難怪他們不知,因為在屈原的許多作品中都寫到了“汩”,其實,屈原當年投的是“汩羅江”。
像這樣的例子在教學過程中還是比較多見的。過好生字新詞關(guān),便于學生理解文意,不至于產(chǎn)生歧義。
(2)過審題關(guān)。一是對題目的理解;二是對作者及其寫作背景的理解。
文章的題目,在不同的作品中往往具有不同的含義。單從作用這一角度講,或是文章的線索,或是文章的中心,或是文章所要說明的對象等,不一而足,學生應能根據(jù)實際情況加以理解。
我們常說,閱讀教學需要教與學雙方與作者開展對話,聯(lián)系寫作背景。倘若學生在預習時能關(guān)注到這些,那么對解讀文本將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文學類作品的閱讀,更需要學生去關(guān)注作者及其寫作背景,沒有一定的積淀而想去理解文本,那很難。
(3)過熟悉課文關(guān)。很多老師認為,學生在預習課文時能夠完成以上兩項就已經(jīng)很不錯了。事實上,若不熟悉課文,又怎么去理解課文的內(nèi)涵呢?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至少從兩方面去理解:全文的大意和每一部分的大意,有時甚至要關(guān)注每一段、每一節(jié)的大意。
教師要引導學生養(yǎng)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對于預習過程中遇到的困惑或感受,要及時標注,以備質(zhì)疑提問或解答問題。
(4)過練習關(guān)。課文后面的“研討與練習”及作業(yè)本上相應的作業(yè),學生在預習時至少要做到能基本解答。這不僅僅是學生對自己預習效果的檢測,更是深入理解課文的階梯。
不少教師都能認識到這一點,但這并不意味著所有的學生也都能。離開了對練習的關(guān)注,這樣的預習顯然不夠到位,久而久之會引起學生的倦怠,甚至會導致學生不愿預習。
2.對于不同體例文本的預習
文學類的作品,應該有文學類作品的預習方向與方法;非文學類的作品,應該有非文學類作品的預習方向與方法。當然,即或同是文學類的作品或非文學類的作品,由于題材不同,預習方向與方法也應有所不同。
另外,還要關(guān)注現(xiàn)代文與文言文這兩大不同的語體。教師要讓學生明白,對此預習,既要有所區(qū)別,又要有所聯(lián)系。例如,在學生預習《送東陽馬生序》《岳陽樓記》等文言文時,既要引導學生能粗譯全文,又要引導學生能從不同的文體方面去理解文意。這個時候,“眉毛”與“胡子”應該一起抓;既要緊抱“西瓜”,又要撿好“芝麻”。
3.對于不同課型的預習
閱讀課需要預習,基礎知識、寫作課教學也需要預習;學習新課需要預習,復習舊知也需要預習。
人教版教材,除了文后方框內(nèi)有獨立的基礎知識點外,還有“附錄”部分。對于這些基礎知識,不同的教師有不同的觀點:有些教師認為應該獨立拿出來教;有些教師睜一眼閉一眼或視而不見,原因很簡單——“中考又不考這些”。而筆者認為,既然是基礎知識,就應該教給學生。我們的語文教學,更應關(guān)注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漏教這些,其實也是一種扼殺。
在引導學生對這些基礎知識進行預習時,教師不妨先設置一些簡單的訓練,讓學生根據(jù)書本內(nèi)容去磨、去泡。有了這樣的鋪墊,學生就會清楚“我要學什么”。
對于寫作課的預習,不外乎兩種:一是引導學生找一些相關(guān)資料來進行閱讀,二是讓學生先進行寫作。
當然,由于不同學生的學情不盡相同,因此教師引導學生進行預習時,絕不能一刀切,要讓每一位學生明白,別人的學習目標是別人的,自己的學習目標應該根據(jù)自身的需要而確立。
二、教會學生預習方法
報刊雜志、網(wǎng)絡對于學生預習方法的闡述很多,我們語文教師也歸納出了不少。面對這些浩如瀚海的方法,筆者只推崇以下三種:
1.圈點法
在進行預習前,教師要引導學生運用不同的符號做好這些圈點:生字新詞、自然段序號、作者及寫作背景的旁注、自己的閱讀感悟與啟示、無法理解的詞句等。
2.質(zhì)疑法
向?qū)W而教,必然要關(guān)注到學生個體對于知識的需要。不同的個體,由于其知識積累、情感體驗與生活經(jīng)歷各不相同,教師要引導他們善于發(fā)現(xiàn)、勇于提出預習中遇到的困惑。
3.合作法
很多時候,學生的學習并不是學生個體的行為,這就需要學生在預習的過程中學會合作。
合作方法與途徑有很多,既可以是生生合作,也可以是師生合作,甚至可以介入學生家長??傊纬梢粡埦W(wǎng),一張全方位為學生服務的網(wǎng)。
如在進行綜合性學習活動《身邊的文化遺產(chǎn)》時,首先要發(fā)揮好教師與學生的合作,包括明確活動目的、小組分工等;其次要發(fā)揮好學生與家長的合作,挖掘、積累身邊的素材;然后再去發(fā)揮好生生合作、師生合作的作用,篩選、匯總信息資料。
學生預習時的合作,主要是解決學生個體無法解決的問題,而不是一種形式。對于學生所提出的同樣的問題,而教師一時之間又無法一一解答,或也覺得重要,可放在課堂上進行集體討論、解決。
三、預設學生預習所獲
在實施課堂教學之前,教師自然少不了認真?zhèn)湔n、精心設計教案這一環(huán)節(jié)。我們常說,備課要備教材、備學生,然后根據(jù)教材和學生來設計教案。備教材,這一點每位教師都能做好;但備學生呢?
教師既然能將教材爛熟于胸,為什么就不能將學生的學習狀況爛熟于心?教師在備課時,至少應將百分之七十的精力花在備學生上。
那么,備學生應備哪些呢?簡而言之,應該備學生所知與學生未知,即要掌握學生預習所獲。
1.預設學生所知
教師在備課時應充分考慮到學生在預習過程中可以解決哪些問題,并將此一一羅列出來,為設計更具科學性的教案,做好‘鋮負”的鋪墊。
如在預設《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時,教師應該能預設到學生在預習時,完全可以獨立解決文后“研討與練習一、三”。而如果這個時候我們的教師被這兩個問題糾纏著,那么我們課堂教學的方向就會有所偏離,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就無法凸顯。
類似的例子在我們的教學中比比皆是,作為一名有責任心的教師一定要把握其中的關(guān)鍵。
2.預設學生未知
很多教師在備課時最怕、最無奈的就是這一環(huán)節(jié)?!皩W生的未知我怎么知道”,一句話便將學生學不到位、學不好的責任全部推給了學生。
有經(jīng)驗的教師會讓學生將預習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或困惑寫在一張紙上,然后教師根據(jù)學生的提問進行篩選、歸類,并將之設計自己的教案。
還有一種做法是,讓學生在教師傳授新知前先進行提問,然后再施教。要做到這一點很不容易,教師既要能高瞻遠矚、放眼時空,又要能于細微之處深入把握。更難的是,這樣做還需要我們的教師具備足夠的課堂應變能力與駕馭能力。
要用好這兩種做法,可以根據(jù)不同體例的文體、課型來進行。小說、散文類的作品宜采用第一種,而詩歌類的作品宜采用第二種;學習新知宜采用第一種,復習舊知宜采用第二種。另外,文言文的教學宜采用第二種;基礎知識、作文類的教學兩者都可兼顧。
在教學《偉大的悲劇》時,我就采用了第一種;而在教學《雪》《雷電頌》《短文兩篇》時,我就采用了第二種。
四、呈現(xiàn)學生預習效果
學生預習的效果如何,是否真的在為自己的所需而進行預習,最好的檢測就是放在課堂上。當我們面對學生提問時,最好的辦法是讓提問的學生先說說自己的理解,再讓他聽聽別人——同學或教師的理解。這樣最能把握學生的學習動向,也惟有這樣,才能真正談得上“高效輕負”。
例如,在教學《曹劌論戰(zhàn)》一文時,有一名學生提到了“為什么要以‘曹劌論戰(zhàn)’來作為文題”。針對這一問題,我先反問了他一個問題:“那你認為應該以什么為題比較合理?為什么?”那學生先是一愣,爾后便將自己的預習所得說了一通,認為以“齊魯之戰(zhàn)”或“長勺之戰(zhàn)”也說得過去。于是,我便讓其他學生闡述他們的看法;最后,我也補充了自己的看法。這樣,“為什么要以‘曹劌論戰(zhàn)’來作為文題”的問題便扎根在了學生心目中。
當然,檢測學生預習效果的第二種辦法是直接讓學生來提問。這要耗費教師許多時間與精力。但如果能想到我們在校的時間與精力原本就該屬于學生,那么我們還有什么不可以的呢?
綜上所述,抓實預習,向?qū)W而教,必能開啟初中語文課堂“輕負高效”之門,愿每位語文教師都能給學生配一把這樣的金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