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人格權法在我國未來民法典中是否應獨立成編引發(fā)學界討論。人格權法獨立成編有其深刻合理之處和可行性,能夠使未來民法典體系具有邏輯性,而且能更好的保護主體的人格權。
【關鍵詞】人格權法 獨立成編 制度設計
一、人格權法應否獨立成編的幾種模式
關于人格權應否獨立成編,我國學者主要形成兩種觀點:一種是王利民教授認為的人格權法應當獨立成編,另一種觀點是梁慧星教授和徐國棟教授認為的人格權法沒有必要獨立成編,而應將其納入人法中。當然;梁慧星教授和徐國棟教授的內(nèi)部觀點仍有不同之處。
(一)王利民教授人格權法應獨立成編的主張
王利民教授認為民法典應專設一編規(guī)定人格權。他認為獨立成編能體現(xiàn)民法以人為本的立法思想。人格權與財產(chǎn)權同等重要理應單獨設編。同時,他反對將人格權歸入民事主體中,認為不應將人格權和主體的人格兩個概念混淆。他認為,主體的人格是指人作為主體的資格,是人行使民事權利和履行民事義務的能力。指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人格權中的人格是指人格利益,是權利內(nèi)容,包括健康、生命、隱私、名譽等人格利益,是“人之為人”應具備的基本的人格利益。另外王教授還認為,對人格權的規(guī)定不能完全委之于侵權法。
(二)梁慧星教授否定獨立成編的相關主張
梁慧星教授主張不應在民法典中將人格權獨立設編,只需將民法通則第5章第4節(jié)關于人格權的規(guī)定納入總則編自然人一章。梁教授認為人格權是自然人作為民事主體資格的題中應有之義,沒有人格權就不是民事主體。
(三)徐國棟教授的反對獨立成編的主張
徐國棟教授認為,應該在學理中用人的“主體性要素”概念來涵蓋人格、人格權以及與它們相關的問題,以純化“人法”的主體法特性。因此,徐教授認為應將人格權的規(guī)定納入人法中。用一些上位概念如“人格法”來解決人格與人格權同規(guī)定于民事主體制度的矛盾。
二、對于上述觀點的總結反思
縱觀上述學者的觀點,可知他們的分歧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是否將人格權納入民事制度中。二是對于人格權的保護是否應全委之于侵權法。三是人格權法獨立設編是否必要。因此,要確定人格權法是否獨立設編,就必須解決上述三個問題。針對這些問題,筆者有以下看法。
(一)人格權不應當納入民事主體制度中
要明確這個問題,我們就需要弄清民事主體的人格和人格權中的人格是否為同一概念?!叭烁瘛币辉~最早來源于拉丁語persona,最初表示“面具,偽裝”,后來引申為一個人在生命舞臺上所扮演的各種行為或是面具后的真實的自我.后來經(jīng)中世紀經(jīng)院學解釋,被逐漸定義為表示理性的、個別的存在。現(xiàn)代學者認為,人格是人之所以為人,而區(qū)別于物的獨特品性。也就是說人格是人所特有的一種看不見摸不著但是又真實的存在的一種精神形態(tài)。
學者王利明對于人格的理解包括三層含義:一是認為人格是權利主體。即它是具有法律地位的權利主體。二是權利能力。在民法中對于權利能力的理解就是享有民事權利和履行民事義務的資格。三是一種人格利益。即它是一種受保護的利益。而第三種意義則是人之為人所享有的且應受保護的利益,即作為民事主體必須享有的利益,看似是隨著民事主體而生的,即只要是民事主體,就享有人格利益即人格權,也即人格權是民事主體所專屬享有的權利。然而細看下來。這種觀點有其不合理之處,筆者的觀點是這樣的。
首先,將人格權納入民事主體制度中,會導致法典內(nèi)的邏輯性混亂,不利于法典的統(tǒng)一和諧。
其次,因為人格權體系龐大,將其納入民事主體制度會使民事主體這一編過于冗長、瑣碎,影響各編的協(xié)調(diào)性。
再次,將人格權納入民事主體制度中,不利于對人格權的保護。
(二)法人的人格權應予被承認
在討論人格權法是否應當獨立成編問題時,還有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法人的人格權要不要被承認。筆者認為法人應當存在人格權,而且這種人格權應予被保護。從人格權的內(nèi)容來看,現(xiàn)在各國規(guī)定的主要是生命、健康、姓名、榮譽、隱私權等。單從這些規(guī)定來看,似乎只有自然人才具有人格權,而法人由于缺乏倫理性要素導致精神利益無所依托,不應具有人格權。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需要從人格權的本質(zhì)出發(fā)。人格權的核心價值應該是人格自由。人格權的主體應該是獨立的,享有人格且能夠依人格自由支配其自身權益的法律意義上的人。
(三)對于人格權的保護正面確認比反面保護更可行
反對人格權法獨立成編的學者認為可以將人格權的保護委之于侵權責任法,認為侵權法完全可以實現(xiàn)人格權的保護。筆者不同意這種觀點。侵權責任法不能完全替代人格權法。侵權法不是包羅萬象的法律,它本身的功能是救濟,它是在受害人遭受侵害之后對其遭受侵害的權益來提供的救濟手段,而且它本身并不能設定權利; 而人格權法作為權利法,目的是用來確認公民、法人所享有的人格權及其權能的法律,通過法律確認民事主體享有人格權,當人格權受到侵害時才能得到侵權法的保護。
三、人格權法獨立成編的可行性
從上述討論中,我們可知,人格權制度不能納入民事主體制度中,侵權責任法也不能替代人格權法,這就決定了人格權法必須單獨設編。同時,人格權獨立成編也符合民法典體系結構的要求,而且也符合民法所調(diào)整的社會關系的內(nèi)容。民法主要調(diào)整兩類關系:財產(chǎn)關系和人身關系。在民事權利內(nèi)主要為財產(chǎn)權和人身權。財產(chǎn)權主要包括物權和債權,現(xiàn)在大陸法系國家中都已獨立成編,但人身權這一塊并未實現(xiàn)獨立成編。這是民法典中的一個缺陷,因為它不能完全反映民法所調(diào)整的社會關系的內(nèi)容。人格權法獨立成編可以使民法典結構和內(nèi)容更加完整。而且這樣做也符合大陸法系制定法典的邏輯理念。另外,隨著社會經(jīng)濟和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人格權更加容易受侵犯,而隨著人們法制觀念與權利意識的加強,人格權保護越來越重要,人格權立法也任重道遠。
總之,人格權的獨立成編既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也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四、結語
人格權法獨立成編是人格權法發(fā)展的必然趨勢,既與民法典體系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相符,又具有足夠的科學理論的支持,因而具有重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我們的人格權將會得到更有力的保障。同時也必將促進民法典體系的發(fā)展和完善。
參考文獻
[1]王利明.《與民法同行-民法的發(fā)展與中國民法的未來》[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2]曹險峰.《人格、人格權與中國民法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3]沈屮,許文潔.《隱私權論兼析人格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4]王利明.《再論人格權的獨立成編》【J】.法商研究,2012,1.
[5]王利明.《獨立成編的人格權法與侵權責任法的關系》【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12,2.
[6]王利明.《人格權法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7]徐國棟.《中國民法典起草思路論戰(zhàn)》【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
[8]楊立新.《我國制定<人格權法>的必要性與現(xiàn)實性》【J】.光明日報,2012.
作者簡介:張卓(1991-),山西運城人,山西財經(jīng)大學2014(經(jīng)濟法)學術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企業(y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