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守凱
摘 要:課堂既要有探究性,又要高效完成課時計劃.為解決這一矛盾,分別以實驗探究和理論探究為例,建構課堂探究模式:先面上建構多種探究方案,再就一種具體制定探究步驟,以期學生在思維的廣度和深度上都受到訓練.
關鍵詞:高效課堂;探究模式;分層次遞進
1 探究性教學的意義及困境
所謂探究式教學,就是要全體學生主動經歷與科學工作者進行的科學探究相似的過程.在此過程中,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學習科學家的科學探究方法,領悟科學的思想和精神.
這種科學探究,一方面更有利于三維目標(尤其是過程和方法、科學態(tài)度與價值感)的達成,有利于面向全體學生;另一方面這種教學效果可以使得學生印象更深刻,影響更持久,甚至更能抵達科學學科教學的實質.也就是說,從全面看來、從長遠看來、從實質來看,這種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的學習更高效.但是,自主的探索行為,是變未知為已知的過程:一是要適當展示前輩科學家建立科學概念、發(fā)現(xiàn)科學規(guī)律的過程;二是要在學生自主學習中了解知識是怎樣得來的.這近乎是從無到有的跨越,難度之大可想而知.
還有,探究式教學由于要學生更充分的參與活動,更充分的展開思維,且必有更多樣的、難以預料的設計,因而看上去更耗時,在課堂實踐中也更難駕馭.所以,教學實踐中認真探索課堂上的高效探究模式很有必要.
2 教師的合理指導和學生的自主探究有機結合可以提高效率
學生要有自主性,教師就不宜過多指導;但是教師不指導,探究有時候就很難進行下去,這是一對矛盾.有效地解決這對矛盾,是高效率進行探究式教學的關鍵.
解決這一矛盾的方法是,具體分析和規(guī)劃科學探究課題的過程目標,組合使用“定向探究”和“自由探究”.學生要在哪個要素上下功夫,或者說,本節(jié)課確立的主要能力目標是哪個要素,對此教師不僅要十分清楚,而且要進行規(guī)劃.方便讓學生獨立探究的要素,應該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讓學生獨立去完成;對于不適于或者不能夠讓學生在本節(jié)課探究的環(huán)節(jié),就不宜設為本課題的過程目標,教師就可以詳細指導,讓學生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師事先設計需要強化的要素上.不同的課題分別突出了不同的要素,學生所得到的是深入和全面發(fā)展.
3 建構課堂探究模式
通過實踐和反復推敲,構建課堂高效探究模式的一般做法是:第一步,教師通過演示或者回顧舊知識,提出問題引入新課之后,組織學生應用已有的經驗和知識對問題中的事實尋求可能解釋,發(fā)表猜想;再通過問題引導,令學生對實驗結果進行更加具體的預測;第二步,分析該探究活動可以大致設計哪幾種解決方案框架(不需具體步驟).這一步是從無到有的過程,所以往往需要用某些方式(如提示條件,增設臺階),作出適當?shù)匿亯|.根據(jù)學生提出的各種方案,教師把它們總結成幾個模型令所有學生分析;第三步,根據(jù)現(xiàn)有的條件和探究的要求,確定針對其中某種方案進行深入探究;
第四步,最后針對所確定的方案從操作的角度把探究的猜想與假設具體化、程序化,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
第五步,分組操作實驗(或理論推導).
這樣綜合運用“發(fā)散思維”與“收斂思維”,起始于聯(lián)想各種可能,聚焦于某一具體方案,采用分層次遞進探究模式,可以高效完成探究教學的三維目標.
下面就“實驗探究”和“理論探究”兩種情況分別舉例說明.
例1 實驗探究:探究功與速度變化的關系.
第一步,用演示引入課題.為引出“功與速度變化的關系”的話題,筆者設計如下三個演示實驗:粉筆頭自由落體、細繩拉動小車、彈弓彈出粉筆頭.這一組演示不僅僅是引出話題、激起興趣,同時它還概括了不同方向、變力和恒力拉動各種情況,具有明確的指向性和啟發(fā)性.
學生據(jù)此想到他們熟悉的模型,加以定量考量,即可設計出靠譜的方案.
第二步,學生展示設計方案.不出意料,它們基本上可以歸納為如圖1所示的模型,實際上學生還有提到使用傳感器、數(shù)字計數(shù)器等,均應予以肯定.
之后借鑒CCTV2《鑒寶》節(jié)目的“夸寶”環(huán)節(jié),請學生代表分別闡述自己所設計方案的理由和優(yōu)點.
第三步,教師直陳理由導入所選方案.三種方案都應肯定,只是方案3的變力做功具有普遍性,且可以與下一節(jié)的恒力情況下理論推導相補充(反之則不宜理論推導變力情況),所以就選擇它了.
第四步,學生針對方案3制定步驟及注意事項.某一(組)學生宣示自擬的實驗步驟及注意事項,其他學生補充矯正.如果還有缺漏,教師可提出相關問題令學生討論,如給出一條打點的紙帶,問選哪一段計算速度?
第五步,分組操作實驗.
……
例2 理論探究:理想氣體的壓強p、體積V和熱力學溫度T的關系.
第一步,回顧舊知識提出問題.根據(jù)前面所學氣體實驗定律可以猜想它們之間存在某種相關關系,甚至猜出其定量關系.那么,可以設計怎樣的推導方案?
第二步,學生展示推導方案思路.要充分估計到學生自主推導的難度,所以可以用p-V圖象等予以提示,且在此環(huán)節(jié)不需學生具體計算.總共可以得到如下6種地位均等的方案(圖2板書):
第三步,教師確定初末狀態(tài)提示推導方案.設某一理想氣體的初態(tài)參量為(p1、V1、T1),末態(tài)參量為(p2、V2、T2),任取一種如“先等溫后等壓”的過程,具體步驟該怎樣?
第四步,針對此方案制定步驟及注意事項.某一(組)同學宣示推導過程,特別指出中間參量的設定和處理方法,其他同學補充矯正.如可以直接設中間狀態(tài)參量為(p2、V′、T1),或者先設為(p′、V′、T′),再根據(jù)要求令T′=T1,p′=p2.實際上后者更容易想到.
第五步,分頭推導其他方案.
……
經驗表明,這種探究模式,可以比較有效地解決探究教學與“課堂效率”之間的矛盾,在知識的“面”上和“點”上,亦即在學生思維的開闊度和深度上均有發(f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