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寧如東友好小學 甘肅白銀 730799)
摘 要:藝術教育本來是在心理治療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把藝術教育用于留守兒童心理疾病的治療和疏導,則是藝術教育范疇的擴大。留守兒童在特定的環(huán)境中產生了各種復雜的心理問題,我們可以嘗試借助于藝術教育來緩解和彌補。
關鍵詞:藝術教育 留守兒童 心理健康
藝術教育的實質是一種審美教育,人們在這種獨特的教育形式中感受美、鑒賞美,進而在學習和生活中去創(chuàng)造美。有人說,中小學藝術教育最能體現出教育的人文性,這是對藝術教育的一種肯定,而把藝術教育用于留守兒童心理疾病的治療和疏導,則是藝術教育范疇的擴大。藝術教育本來是在心理治療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留守兒童在特定的環(huán)境中產生了各種復雜的心理問題,我們可以嘗試借助于藝術教育來緩解和彌補。
一、通過藝術教育幫助留守兒童建立自信,消除挫折感
留守兒童常常由于考試失敗、課業(yè)的負擔、交際的障礙、關愛的缺乏等方面而表現出挫折感。他們得不到及時的幫助和疏導,久而久之會形成自暴自棄甚至輕生的性格。藝術教育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與人的身心密切相關,使人的理性和感性之間的沖突得到平衡,把人的生活方式由“物質化、身體化”轉向“藝術化、審美化”,它具有心理療治功能和作用。同時也是藝術教育所特有的精神救贖的功能。通過繪畫,可以讓留守兒童人釋放并表達自己;通過音樂,可以讓留守兒童發(fā)泄情緒;通過戲劇表演,可以讓留守兒童回歸自我…… 從而培養(yǎng)孩子的自信心,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我所在的學校在校學生兩千多人,有80%是留守兒童,我校有目的的開辦各種社團活動,讓留守兒童每周都接受繪畫、器樂、歌唱、表演等活動,一部分孩子會在這些活動中逐漸變得自信陽光,不再消極困惑,收到了極好的教育效果。
二、通過藝術教育培養(yǎng)留守兒童的合作和適應能力
留守兒童往往缺乏安全感,孤獨自私,社交焦慮,對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差。通過接受藝術教育,讓留守兒童在藝術活動中學會和他人合作,與老師、同學或伙伴交往。通過看、聽、動來表達自己的想法、意見和建議,逐漸形成溝通與表達的能力。同時,留守兒童參加藝術學科的集體學習過程,就是學習合作和交際能力得到提升的過程,讓他們在和諧的藝術氛圍中,漸漸地適應周圍的環(huán)境和人群,感受集體的力量,享受友情的溫暖,而這些素質,對留守兒童當下的和未來的生活都是極為重要的。我所帶的班級有56人,50名學生是留守兒童,他們中間有的孩子不但性格怪異,而且自私懶惰,連每天的值日都做不好,沒有合作意識,適應不了集體生活。我把他們按不同的表現分配到相應的藝術團體去學習,一年下來,變化很大,我深深的感受到藝術教育對留守兒童帶來的好處。
三、通過藝術教育來幫助留守兒童形成健全的人格
留守兒童正處于心理發(fā)展的關鍵時期,在這一時期,他們特別需要父母的關愛和引導。然而,他們在成長中缺少情感上的關注和呵護,很容易產生認識和價值上的偏離和個性心理出現的扭曲和變形。我們通過不同形式的藝術教育,讓留守兒童逐漸形成初淺的平衡、空間、架構等意識,從而形成和諧的性格,用藝術教育滋養(yǎng)他們的精神、用藝術教育涵育他們的生命、用藝術教育圓善他們的人性。在學習過程中,培養(yǎng)聚精會神、堅持不懈、積極向上、熱愛生活等性格,進而形成完整的人格。這無疑對今后的成長、發(fā)展,對塑造形成健全人格和完美人性,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藝術教育還會對其他諸多教育因素產生積極影響。根據我們的鄰校會師中學管樂團的實踐,老師們感到棘手的學生,漸漸地變得懂事了,使得拖拉、曠課和輟學的現象減少了;尤其是會師中學的孩子們在維也納參加演出以后,同學們之間的交往更加友好,爭吵和歧視現象減少了;藝術使那些已厭倦學習的學生重新燃起了對知識的熱愛;所有學生都能夠自發(fā)地找到適合自己的水平;藝術讓孩子們融入真實的世界中,戲劇、音樂、美術、舞蹈等文化產品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孩子;藝術使留守兒童成為持之以恒的、自我管理的學習者;與社會經濟地位高的學生相比,留守兒童從藝術指導中獲得的知識和他們一樣多或更多。
我這里提及的藝術教育,不僅指藝術學科的教育,如美術、音樂等藝術科目,也泛指在其它學科中實施的藝術教育,比如數學、語文,化學等學科,當教師在數學課上講述那些神奇的圖形結構,在語文課上生動的表演,在化學課上展示那些美妙的分子組合,讓孩子以美術的方式進行描繪時,不僅能夠讓教學變得生動有趣,也會相應產生同類效果。在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必將會產生積極的
作用。
作者簡介
吳志文 男, 漢族,甘肅會寧縣人,本科,小學高級教師,從事教育教學工作。
本文為“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研究成果GS[2016]GHB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