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萍
【摘要】五星教學原理對于具體的事實、概念以及相關教學程序與原理等較為重視,該原理指導下的教學是在“聚焦解決問題”的教學宗旨下,針對具體問題進行探究,在教學過程中運用“激活原有知識”、“展示論證新知”、“嘗試應用練習”和“融會貫通掌握”四個階段,并輔以“指引方向”、“動機激發(fā)”、“協(xié)同合作”和“多向互動”四個教學環(huán)境因素的配合,基于學生心理發(fā)展開展的一種教學模式,能達到比較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五星教學原理 初中科學 杠桿概念和規(guī)律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5-0180-01
隨著新課程改革時間逐步走向深入,對于現(xiàn)階段的教學提出了更為嚴格的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轉變觀念,改變只注重內(nèi)容的呈現(xiàn)形式而忽略教學原理指導的的教學模式,加強對學生主體地位的重視,提高學生自身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此,教師在初中科學教學過程中可基于五星教學原理進行相關教學活動的設計與開展。
一、基于五星教學原理的開展的杠桿知識課堂設計理念
第一,教學要求。
首先,通過實驗理解力臂概念與平衡條件。教師要基于課程標準,了解學生的學習前概念,通過實驗的形式讓學生感悟導入力臂概念的必要性,探究歸納出杠桿平衡條件,并通過適當練習加深學生的理解;其次,聯(lián)系生活,建立模型,應用平衡條件。學生要能對生活生產(chǎn)中遇到的各類杠桿進行辨析與建模,從而將理論與實際融合起來,鞏固對杠桿概念和平衡條件的了解,進而可以優(yōu)化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
第二,教學內(nèi)容。
主要教學內(nèi)容是讓學生探究杠桿平衡條件;理解力臂概念;運用杠桿平衡條件解決實際問題。
第三,教學目標。
首先,提高學生自身的核心素養(yǎng)。要提高學生的物理概念與規(guī)律意識,提高學生對力臂與杠桿平衡條件相關內(nèi)容的區(qū)別認知,進而有效地修正學生的知識儲備,優(yōu)化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其次,形成科學思維模式。通過層層遞進的科學探究,感悟在原有的概念不能解決當前的問題時,可以引入新的科學概念,并區(qū)別力臂與支點到力的作用點的距離;力臂概念十分抽象難測量,創(chuàng)新設計力臂尺,將抽象的概念形象的用力臂尺表現(xiàn)測量;能將天平的平衡判斷方法遷移到杠桿平衡與否的判斷;知道規(guī)律的得出是建立在無數(shù)實驗基礎上的,能由實驗歸納規(guī)律,知道規(guī)律應是具備普適性特點的;能判斷小學實驗和當前書本實驗設計存在的問題等等;最后,培養(yǎng)實驗探究創(chuàng)新能力。通過小組合作實驗提高學生的實驗觀察、探究能力;利用分析各種實驗數(shù)據(jù)與現(xiàn)象,歸納得出相應的實驗結論,提高數(shù)據(jù)處理分析能力;通過力臂尺的設計與制作應用,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
第四,提升學生的科學態(tài)度與科學責任。
教師通過科學實驗的探究,有效的激發(fā)學生的知識探究能力,對于各種生活中存在的各種各樣的杠桿現(xiàn)象進行建模分析解釋,進而培養(yǎng)物理學原理在生活中的應用能力。
二、基于五星教學原理的教學實施杠桿教學的具體過程
第一,聚焦真實的中心問題。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設計有趣味性、挑戰(zhàn)性的問題,激發(fā)學生求知欲望,引發(fā)學生的探究分析。例如,教師可以舉例生活中的真實情境,一位媽媽陪著孩子去玩蹺蹺板,怎樣能讓蹺蹺板平衡的運動起來,并可以制作簡單的蹺蹺板模型進行模擬。學生看到這個熟悉的情境后,馬上會根據(jù)生活經(jīng)驗和思考分析指出影響平衡的因素是力的大小和著力點到支點的距離,從而引出杠桿平衡條件的探究。
第二,激活學生已有知識。通過五星教學原理的“鋪墊相關舊知”以及“補救所缺舊知”,激發(fā)學生小學科學中對杠桿舊知識的鞏固,得出杠桿平衡條件是動力乘以支點到動力作用點的距離等于阻力乘以支點到阻力作用點的距離。
第三,設計反例激活思維推出新知。在原先杠桿平衡條件實驗基礎上,將其中一側的力改成傾斜,使得杠桿仍舊平衡。此時學生發(fā)現(xiàn)原有的結論不符合現(xiàn)在的實驗現(xiàn)象,而結論的得出應具有普遍意義,所以需要對結論進行修正。此時,學生的探究動力有效激活,他們會十分積極的投入新的實驗摸索中,此時可以分小組進行合作探究。經(jīng)過進一步測量后發(fā)現(xiàn),此時,動力乘以支點到動力作用線的距離等于阻力乘以支點到阻力作用線的距離,而這個結論在前面的實驗中也是符合的,那么這個結論比原先的結論更符合事實本質(zhì),也由此感悟力臂概念導入的意義。經(jīng)過認同-矛盾-實驗-新知的過程,學生的原有概念得到重組,新舊知識融為一體,能很好的促進對新知的學習。
第四,指導學生歸納和鞏固新知。教師引導學生對新知進行辨析、歸納,使形象化的知識通過歸納總結轉化為學生現(xiàn)有知識結構中的一部分。例如,辨析掛杠桿上的物體的重力與杠桿收到的動力;辨析力臂與支點到力的作用點的距離;加深對傾斜平衡的理解等等,通過辨析比較,使得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精準到位。
第五,遷移知識解決生活中存在的各種問題。通過知識與實際問題的融會貫通,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和應用能力。通過有效問題的設置,使得學生將知識與問題融合起來,讓知識服務與生活,使得學生自身的基礎知識與技能逐漸的鞏固與加強,進而在聚焦解題問題的方式之上,通過各種具有實際問題的情景的設置,解決問題。然后在利用學生學習的知識對各種生活問題進行探究分析,例如在實際生活情境中應用概念與規(guī)律,將杠桿形狀改變,變成輪軸變成滑輪,引導學生運用本質(zhì)的概念從繁雜的真實情境中,構建杠桿模型,并運用平衡條件判斷使用情況,真正做到融會貫通,提高學生的生活能力。
三、結束語
五星教學原理在初中科學教學中應用有著一定的實踐能力,可以有效的解決各種問題,基于科學的思想,在課堂教學中通過本土化、學科化以及操作化的教學模式對課堂教學活動進行分析與探究,有效的提高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應用能力。
參考文獻:
[1]陳鋒,王健.基于五星教學原理的初中科學的問題解決教學——以浙教版教科書“壓強”概念為例[J].物理教學探討,2016, 07:8-11+15.
[2]吳潔瑋.初中科學教學中五星教學模式的應用[J].求知導刊,2015,01: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