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雪
摘要:本研究調(diào)查和分析了普通高校學生及教師在聽力教學中掌握和運用心理語言學相關理論的程度和實際效度。結果表明,在聽力教學中,學生對推斷和心理感情因素使用頻率最高;對記憶和圖式理論及聽力本質(zhì)的理解和使用較低。在研究結果的基礎上,本文進而提出一些嘗試性的解決建議。
關鍵詞:聽力教學;心理語言學;運用度
一、引言
近年來,國內(nèi)許多研究人員試圖通過心理語言學相關理論來提高學習者的聽力水平,其研究日趨活躍。筆者詳細查閱多年來的文獻資料,調(diào)查檢索了近十年發(fā)表在國內(nèi)八種外語類核心期刊上有關心理語言學與聽力教學研究方面的文章175篇。根據(jù)檢索統(tǒng)計結果顯示:國內(nèi)外語研究者應用心理語言學相關理論對聽力教學的研究呈上升趨勢,研究內(nèi)容廣泛,根據(jù)心理語言學的相關理論與內(nèi)容,主要分為四大類:(一)信息加工過程、記憶和編碼;(二)圖式理論及元認知因素;(三)推測、猜想等能力;(四)動機、焦慮等情感因素。應用心理語言學各類相關理論研究英語聽力教學發(fā)表的論文所占比例的情況是:“動機、焦慮等情感因素”類的論文最多,占三分之一以上;其次是“信息加工過程、記憶和編碼”“圖式理論及元認知因素”類的論文,比例超過五分之一;而“推測、猜想等能力”類的文章所占比例最低。
從統(tǒng)計結果來看,在我國運用心理語言學相關理論研究外語聽力教學已取得不少成就,但其研究從本質(zhì)上都是理論性的、描述性的,或僅僅是研究者個人的研究和探索。而在常規(guī)英語聽力教學實踐中,普通學生及教師對于其提出的方法理論的運用和有效程度的研究卻微乎其微。因而,本文通過實證調(diào)查分析普通院校學生及教師在聽力理解中掌握和運用心理語言學相關理論的程度,并發(fā)現(xiàn)其問題,進而為研究者、教材設計者和教師提出建設性的策略。
二、聽力理解與心理語言學的理論基礎
聽力理解是一個主動、復雜的心理加工過程,是一個積極的接受信息及信息加工的過程。這一過程不僅受詞匯等語言因素的影響,也受心理等非語言因素的影響。聽的過程是大腦積極地反復檢索、分析、合成的過程,是不斷地刺激一反應的過程。因而,在聽力理解過程中,學生聽的心理過程就具有接受性、信息互動性和言語內(nèi)化性的特征。因此,外語教學應該根據(jù)各類教學的不同心理過程,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活動。研究和解讀聽力理解過程是進一步研究外語教學,特別是聽力教學的先決條件。
心理語言學理論認為聽力理解是個綜合感知不同成分和語言知識的復雜過程。安德森將聽力理解過程分為感知、分析和運用三個階段。Carroll認為言語理解過程的信息工作模式為:刺激、語言輸入-聽覺記憶、信息輸入-分析意義、短時記憶-解碼、編碼、長時記憶-運用知識、信息輸出,這種模式更加有助于了解聽力理解的心理加工過程。因而,聽力理解是一個傳達式的、積極建構意義的過程。應用心理語言學理論解讀聽力理解過程不僅有助于聽力能力的提高,而且能夠對聽力教學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由于聽力理解本身和心理語言學的全面性及復雜性,在外語常規(guī)聽力教學中,這些研究理論具體實行和實際應用程度如何,學生及教師對其理論的掌握和運用度怎樣,這是本實證調(diào)查的目的所在。
三、研究設計和過程
本次調(diào)查研究旨在回答以下幾個問題:(一)在大學英語常規(guī)教學中,學生及教師是否了解聽力理解和心理語言學理論是什么?(二)心理語言學理論在聽力教學中運用度多大?(三)心理語言學相關理論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實際效度如何?
研究主要通過問卷調(diào)查和訪談的方式進行,歷時四個月。問卷不署名,由五部分組成。訪談作為問卷的補充,主要用于進一步明確被試者所傳達的內(nèi)容。問卷的整體可信度為0.7946。本研究的調(diào)查對象為來自八所普通高校不同年級的400名學生,男女學生各為167名和233名。還以隨機抽取的50名英語教師作為訪談對象,他們的年齡在25~55歲之間,工作年限從2-28年不等。本次調(diào)查發(fā)放問卷476份,收回有效問卷400份。
數(shù)據(jù)分析采用的是統(tǒng)計分析SPSS13.0進行的,分析方法包括:用描述性統(tǒng)計法和單項方差檢驗法調(diào)查分析其理論掌握和運用度;用獨立樣本t檢驗和頻率分析法分析其內(nèi)部變量因素之間的關系。
四、調(diào)查結果與討論
限于篇幅,筆者無法按問卷題號將數(shù)據(jù)統(tǒng)計結果一一列出,這里只說明調(diào)查結果。
(一)聽力教學中師生對心理語言學理論的掌握和運用總體程度
總體來看,在常規(guī)英語聽力教學實踐中,學生對心理語言學四大相關理論的掌握和運用度的平均分為2.92,處于3.5與2.5之間,說明其運用頻率不高,使用度處于中下程度。此結果表明,在常規(guī)聽力教學中,學生們對心理語言學理論的掌握和運用缺少正規(guī)而系統(tǒng)的指導和訓練。也就是說,在聽力教學中,心理語言學理論的發(fā)展和研究與實踐中真正運用并取得成效存在很大差距。同時,通過教師訪談和問卷分析可以推斷,教師及學生普遍認為聽力理解和心理語言學理論是抽象難懂的,更有甚者認為沒有聽過這些理論,這是研究者們應該進一步深思的問題。
(二)心理語言學四大理論的掌握和運用程度差異對比
通過方差齊性分析可以看出,四大心理語言學理論各自運用的差異程度有著明顯的差異(F=86.045,df=3,p<0.01)。之后,為了更進一步調(diào)查學生運用四類心理語言學理論的情況,筆者通過Games-Howell分析法對比分析了每組問的差異。調(diào)查結果發(fā)現(xiàn),除第三組與第四組之間的差異不明顯外(MD3-4=.3150,MD4-3=-.3150,sig.=.823),其他兩組的運用有著明顯的差異(MD1-2=-1.9725,MD1-3=-5.0450,MD 1-4=-4.7300)。筆者對其運用度進行了由高到低的排序,結果表明,學生在聽力教學中運用頻率較高的心理語言學理論是推測、猜想和動機、焦慮等心理情感因素理論;其次是圖式理論及元認知因素的運用;而記憶理論策略的應用是頻率最低的。從分析中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在常規(guī)聽力教學中,學生經(jīng)常利用他們的舊知識或外在動機(如通過考試等)來促進學習,進而說明推理及心理情感因素在學習中的重要性,是學習成功的關鍵。盡管如此,心理語言學主要四類理論的平均分仍然處于中等程度,說明在教實踐學中中國學生普遍都忽視或不太真正了解這四類理論,尤其在記憶新知識,加深舊知識等方面更不甚了解,這也是理論研究者與實踐教學者需要重視的問題。
(三)心理語言學理論內(nèi)部變量因素運用度差異對比
為了更進一步探究,通過獨立樣本t檢驗,筆者又調(diào)查分析了心理語言學主要理論內(nèi)部變量因素之間的關系。
首先,就圖式理論而言,調(diào)查問卷及訪談表明,在聽力教學中,學生們常高頻率地運用逐詞逐句法和語法知識來理解聽力文本內(nèi)容,平均分值分別為2.96、3.75和3.33;而很少應用舊知識或背景知識概括性地理解聽力文本,其使用頻率最低。此結果表明,在聽力理解過程中,學生們對心理語言學圖式理論自下而上的應用頻率很高,而自上而下的信息處理方式卻處于低頻率運用中。為此,要恰當?shù)剡\用文化背景知識,激活學生的已有圖式或建立新圖式,這樣才能積極有效地理解聽力信息并用其指導教學。
其次,就認知理論的預測、推斷和聯(lián)想而言,在常規(guī)英語聽力教學中,運用時間、地點線索,文化背景以及題目和插圖等來推斷和預測聽力文本大意的使用頻率非常高,平均分值分別為3.74、3.75和3.74。其結果表明,學生在聽力理解過程中經(jīng)常有意識地、高頻率地運用推斷和預測方法,其原因可能是教師在聽力教學實踐中示范了如何在聽之前和聽之中做到預測;還有就是中國學生很容易通過時間或地點等關鍵詞建立聽覺形象,猜測文本大意,有效加深對聽力文本的理解,因此,該理論被學生高頻率地掌握和運用。
最后,就心理情感因素而言,在聽力教學實踐中,學生們對學習興趣及動機的掌握和了解程度平均分值較高,為3.56和3.51;而注意力集中運用頻率最高;反之,焦慮、自卑的控制及掌握卻使用不好,平均分值為2.40和2.51??梢钥闯?,中國學生的心理情感因素的運用度屬于中等頻度范圍,說明學生的確在積極地運用正面心理情感因素(如興趣、注意力等)來促進學習。因此,在今后教學中,教師要有效地運用心理情感因素調(diào)動學生積極性,解決其在學習過程中的心理及思想問題。
五、總結與建議
本調(diào)查結果和訪談結論可分析如下:(一)在常規(guī)聽力教學實踐中,英語師生運用了些微與心理語言學相關的表面理論,但從整體上來講并沒有詳細而系統(tǒng)地掌握這些理論,其運用度還不夠熟練,掌握還不夠豐富,尤其是聽力能力水平較低的學習者。(二)學生對推斷和心理感情因素掌握和使用的頻率最高;反之,對記憶和圖式理論等使用較低。同時,對聽力的本質(zhì)和心理語言學相關理論的掌握和運用程度也不夠。這說明在聽力教學中,學生對心理語言學相關知識的掌握比較片面或表面性,理論研究者與教師實踐者、教師與學生之間在理解上存在差異。(三)心理語言學理論研究者與教學實踐者之間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心理語言學相關理論應用于聽力教學的研究中感性方面的啟示和心得很多,而理性方面的建議和具體措施被真正檢驗其效度的研究卻很少,這說明對師生心理語言學理論知識的培養(yǎng)還未成為二語聽力教學的一個有機部分,既缺乏自覺性,也缺乏系統(tǒng)性。
從本調(diào)查分析可得到以下重要啟示:1.英語聽力教學應強化師生的聽力理解以及對心理語言學理論知識的掌握和理論指導,提高其使用的范圍和頻率。要加強學生對記憶及圖式理論知識的掌握,如怎樣觀察、記憶與思考等。重視學生心理情感因素的運用,使學生克服焦慮、羞怯等消極情感因素。2.教師在教學理念上不僅要加強自身知識提升,增加心理語言學理論的訓練內(nèi)容,還要設法了解學生,了解其興趣、學習動力和學習風格。同時,教師要保持認知和情感兩者統(tǒng)一協(xié)調(diào),努力創(chuàng)造情感、動機穩(wěn)定的學習氛圍。3.理論研究者應該從普通教師角度出發(fā),使其研究真正具有實效,起到指導作用。普通教師也要將自己提升到理論掌握者,起到真正的作為課程結構的組織者、設計者和實踐者的作用。
總之,本研究初步證實了心理語言學在普通高校聽力教學中實際的運用度,這對我國外語聽力教學有重要啟示。但應指出的是,本研究是通過問卷進行的,采集的數(shù)據(jù)可能帶有調(diào)查對象的主觀性,因此,希望有更多的研究者對其進行跟蹤觀察,通過歷時研究來了解其動態(tài)過程。
[責任編輯:劉愛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