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錚
英語課程改革已開展了十多年,筆者通過多年的調研發(fā)現(xiàn),學生的英語學習效果并不盡如人意。經(jīng)過小學四年的英語學習,盡管學生對英語單詞、詞組掌握得不算少,但他們的英文表達仍成問題。進入中學后,學生在被要求說句子、寫作文時,往往大海撈針一樣地搜出幾個單詞,磕磕巴巴地湊成一句并不完整的句子,并且常常出現(xiàn)中國式英語。因此,很多小學生升入中學后,常會覺得英語學習的難度大幅增加。
針對以上中小學英語教學銜接中存在的問題,筆者組織福州市晉安區(qū)七所中小學骨干教師成立課題組,借鑒日本著名教育學者佐藤學教授提出的“傾聽—串聯(lián)—反芻”教學模式,進行了為期兩年的教學實驗。語言學習的最終目的是要能交流,檢驗學生學習效果最有效的辦法之一就是書面表達。課題組教師對實驗班實施書面表達創(chuàng)新教學,平行班依舊用傳統(tǒng)教學,通過對比寫作成績來判斷實施效果。結果表明:我們研究、創(chuàng)新出的多種書面表達教學方法,能有效地提高學生英語寫作水平,能幫助中小學生平穩(wěn)過渡和銜接。以下為我們的教學方法。
一、初步培養(yǎng)小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
1. 讓學生說完整話。筆者在聽課時常看到,教師問一個長句子,學生卻回答得很簡短。如師:Do you often visit your grandparents?生:Yes. 師:When do you visit them? 生:Sunday. 教師要靜下心來傾聽學生的發(fā)言,有意識、有計劃地引導學生從一開始就學說句子。學生之間也要互相傾聽,學習如何講完整的句子。養(yǎng)成習慣之后,學生就不會只用單詞或短語表達了。
2. 從簡單地寫句子開始。教師要每周為學生安排寫句子練習。除了課本上的練習,還可以找一些圖片,讓學生為其配一句話或一個對話,讓學生的思維得到開拓。教師對學生寫的句子進行批改,讓學生課后對單詞拼寫、語法、句子結構等錯誤進行更正,使學生的知識得到反芻。教師將學生寫的句子拍照記錄,并選出每周最佳句子在班上展示,提高學生的積極性。
3. 與學生機智交流,形成小作文。教師可借用“free talk”環(huán)節(jié)跟學生好好地聊一聊,從一個主題擴展出去,隨機應變,最后形成一篇小作文。以下是筆者指導課題校教師和學生的課堂對話實錄。
生:老師,種花用英語怎么說?
師:我們學過種玉米吧,怎么說呢?
生:Oh, grow corn.
師:Yes, now can you say 種花 in English?
生:Grow flowers.
師:Clever girl. Who likes growing flowers?
生:My grandpa.
師:Say the whole sentence. My grandpa likes.
生:My grandpa likes growing flowers and taking pictures.
師:Taking pictures? Does he take pictures of you or the flowers?
生:He takes pictures of the flowers.
師:Hmm, that?蒺s interesting. Are the pictures beautiful?
生:Yes, the flowers are beautiful, so the pictures are beautiful too. And my grandpa waters the flowers every day. He likes the flowers.
師:Excellent! 現(xiàn)在讓你回去寫一篇關于grandpa的小作文,Can you do it?
生:Yes, I can.
教師剛開始只要求學生說一句話,不會讓學生感到有壓力。而從學生開始說第一句話時,教師就抓住他們所說話語中的信息,想盡辦法提問,花兩三分鐘時間把他們的一句話拓展成一篇五六句話的小作文,并讓學生寫下來,這樣,學生就在不知不覺中鍛煉了書面表達能力。
二、進一步培養(yǎng)初中生的書面表達能力
1. 看圖說話。通過小學階段書面表達能力鍛煉的學生升入中學后,有了一定的語言積累,此時可以適當增加看圖說話的訓練。課本上的圖畫就是很好的素材。教學方法:首先是傾聽。選一張圖,讓一位學生選擇圖中任何一件事物進行描述,其他學生則認真傾聽,必要時做簡要記錄。然后是串聯(lián)。教師通過提問,要求學生按照時間、地點、人物、故事情節(jié)的框架再一次系統(tǒng)地描述這張圖,這時可以串聯(lián)其他同學的說法,使描述更完善。最后是反芻。學生根據(jù)課堂的描述,練習寫小作文。要求邏輯清晰,敘述完整。寫完后,要求學生朗讀或脫稿演講。
2. 復述課文。中學教材中有大量篇幅較長的對話體文章,教師應開始嘗試讓學生正確快速地復述課文并能成文。根據(jù)“傾聽—串聯(lián)—反芻”的規(guī)律,首先要求學生認真閱讀教材,再以小組為單位對文章內(nèi)容進行提問。學生認真傾聽他人問題與答案,并做簡要記錄。然后進行串聯(lián)。通過整理答案并根據(jù)正確的順序將文章連接起來,學生就能寫成一篇描述性的文章。最后在班級上互相交流。通過閱讀他人的優(yōu)秀作文,學生就能反芻自己的寫作問題,從而提升自己的寫作水平。
3. 教師放手。當閱讀完一篇優(yōu)秀的課文篇章后,教師會根據(jù)課文提一個有意思的問題。比如,學過了人物描寫后,問題是:Do you want to be ×××?蒺s friend? Why? Why not? 學過了學習英語的方法后,問題是:In your opinion, which is the best way to practice English?Tell us the reason.等等。如此,學生將帶著這些問題,再次深入課文閱讀,把課文的觀點進行提煉,并加上自己的理解,最終實現(xiàn)提升,寫出優(yōu)秀的作文。教師大膽放手,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學生不僅掌握了課文內(nèi)容,提升了閱讀和寫作水平,而且解析問題以及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訓練,七所中小學實驗班的考試成績均有明顯提高。小學實驗班學生的期末考試成績平均分較平行班高5.07分,學生在寫句子、小作文等試題中得分較高;中學實驗班學生的期末考試成績平均分較平行班高5.43分,學生在看圖寫話、寫作等題型中失分減少。中小學實驗班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和自信心也明顯增加。
語言既是一個以語法為基礎的相對開放的分析系統(tǒng),又是一個以記憶為基礎的相對程序化的閉合系統(tǒng)。傳統(tǒng)課堂教學中,人們視詞匯、語法為語言教學的重點,忽視短語、句子乃至篇章結構的語言整體性。通過借鑒佐藤學“傾聽—串聯(lián)—反芻”的教學理論,擯棄碎片化教學,讓學生從記憶中提取并隨時調用語言知識,減輕學生的語言處理困難,使語言輸出更快捷、更流暢,更有效。
(作者單位:福建省福州市晉安區(qū)教師進修學校 責任編輯:莊嚴 黃哲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