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淑艷 饒寧
摘要:目的 分析循證護理干預在腦梗死患者治療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80例腦梗死患者,根據護理方案不同分為對照組和干預組。對照組行常規(guī)護理,干預組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給予循證護理干預,觀察比較兩組治療效果。結果 干預組患者腦梗死病情治療效果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腦梗死病情控制時間和住院治療總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出現(xiàn)不良反應的人數明顯少于對照組;護理服務滿意度調查明顯高于對照組。結論 腦梗死患者在治療期間給予循證護理干預治療效果非常明顯,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循證護理干預;腦梗死;效果觀察
在臨床中,腦梗死是一種常見腦血管病癥,屬于急癥,也是一個高致殘率及高致死率的疾病。腦梗死復發(fā)可嚴重削弱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社會功能,而且可明顯增加死亡率。要想有效的提高臨床療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就必須重視相關的護理工作,通過科學、全面的護理干預,提高患者臨床愈后。本次研究對患有腦梗死的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實施常規(guī)護理以及循證護理干預,對兩種臨床效果進行觀察判定。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在2015年1月~12月抽取80例患有腦梗死的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干預組。對照組患者中男22例,女18例;患者年齡40~86歲,平均年齡(60.9±2.3)歲;發(fā)病時間1~8 h,平均發(fā)病時間(3.1±0.7)個月;干預組患者中男24例,女16例;患者年齡41~86歲,平均年齡(60.6±2.2)歲;發(fā)病時間1~9 h,平均發(fā)病時間(3.3±0.6)個月。兩組比較一般資料對比無差異(P>0.05)。
1.2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腦梗死護理模式在治療期間實施護理,不給于循證護理。干預組在常規(guī)護理模式期間給予循證護理干預,主要方法如下:
1.2.1提出循證護理問題 腦梗死患者起病相對較緩慢,起病時癥狀較輕,多數不會有意識障礙。但病情可能在幾小時或幾天內進行性加重。在感情上難以承受,故常出現(xiàn)抑郁、焦慮等情緒變化,喜怒無常,甚至人格改變。根據以往工作經驗確定存在以下問題:①缺乏對腦梗死及其康復鍛煉知識的了解;②缺乏對患者出院后恢復期的家庭護理治療知識的了解;③患者從正常人突然喪失活動能力及語言能力,以至喪失生活自理及工作能力,心理負擔較重,表現(xiàn)為抑郁、焦慮、悲觀、恐懼等精神狀態(tài)。為此,護理重點應該是:腦梗死基礎知識、康復鍛煉及心理疏導。
1.2.2尋找循證護理支持 根據所提出的問題,結合實際工作,通過書籍、報刊、雜志、互聯(lián)網等途徑收集相關的文獻,組織專科專題討論,分析臨床應用的可行性,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制定特定的護理方案,并根據實際情況具體實施[1]。
1.2.3循證護理的具體應用 ①心理護理:患者從入院那一刻起,心理狀態(tài)和情緒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再加上突然出現(xiàn)的語言和肢體障礙,常常表現(xiàn)出悲觀和焦慮,護理人員應與患者及家屬多多交流,消除他們焦慮的情緒,并且建立良好的醫(yī)患管理,增加患者對治療的信任感,和康復的信心。②健康指導護理:通過宣傳冊、視頻等形式向患者講解相關的健康教育知識,幫助他們增加對疾病的認識,緩解他們的住院壓力。③急性期護理:患者平臥位,床頭抬高15°,有利于減輕腦水腫。持續(xù)吸氧,每小時監(jiān)測生命體征,注意口腔護理。④恢復期康復護理:康復護理是一個長期漫長的過程,根據不同患者自身特點,制定各自的康復計劃,采取主動與被動康復相結合,循序漸進的給與護理。早期在床上進行肢體的主動與被動運動,鼓勵并協(xié)助患者下床訓練,平衡、語言及日常生活能力訓練[2]。⑤飲食護理:建議患者選擇高蛋白、高維生素、低熱量、清淡易消化的食物。⑥用藥指導:讓患者熟悉掌握自己服用藥物的名稱、數量、時間和注意事項。⑦出院指導:出院繼續(xù)堅持肢體功能鍛煉、語言訓練、按時服藥,定期復查。
1.3觀察指標 腦梗死病情治療效果(顯效、有效、無效)、腦梗死病情控制時間、住院治療總時間、并發(fā)癥(應急性潰瘍、肺部感染、心律失常、腎功能衰竭)及護理滿意度等情況作為觀察指標進行對比。
1.4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當P<0.05時,認為差異有顯著性,有明顯的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循證護理干預組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循證護理干預組患者腦梗死病情控制時間和住院治療總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顯著,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兩組治療期間發(fā)生不良反應比較 干預組治療期間有5例患者出現(xiàn)不良反應,不良反應率為12.50%,其中應急性潰瘍1例,肺部感染2例,心律失常1例,腎功能衰竭1例;對照組治療期間有13例出現(xiàn)不良反應,不良反應率為32.50%,其中應急性潰瘍4例,肺部感染4例,心律失常2例,腎功能衰竭3例。兩組不良反應率組問差異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護理滿意度比較 有36例干預組患者在治療期間對護理服務感到滿意,護理服務滿意度為95.00%;有28例對照組患者在治療期間對護理服務感到滿意,護理服務滿意度為70.00%。兩組滿意度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3 結論
循證護理是護理人員在計劃護理活動過程中,審慎地、明確地、明智地將科研結論與臨床經驗、患者愿望相結合,獲取證據,作為臨床護理決策依據的過程[3]。也是循證醫(yī)學和循證保健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在對腦梗死患者實施循證護理的過程中,尋找資料和證據,需要護理人員繼續(xù)進行深造、堅持閱讀大量的資料,不僅促進自身理論知識的提高,同時對憑以往經驗而實施護理的一些非正確方式進行糾正,做到優(yōu)質護理服務。提高腦梗死臨床治療效果,縮短住院時間,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減少患者的治療費用,更好地使患者得到滿意[4]。
參考文獻:
[1]于學潔.急性腦梗死溶栓的護理進展[J].護士進修雜志,2009,16(3):17-18.
[2]金紅斌.護理干預對急性腦梗死患者的效果觀察[J].中國高等醫(yī)學教育,2010,12(1):118-119.
[3]倪忠梅.循證護理在腦梗死護理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衛(wèi)生產業(yè),2014,08(1):73-74.
[4]霍春暖.腦卒中偏癱患者早期康復護理的探討[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0,16(1):111-112.
編輯/成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