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科選
【摘要】 物理教學中采取合理的教學情境,不但能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求知欲,將學生的學習活動變成其主動進行的、快樂的事,而且有利于啟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培養(yǎng)其自主學習能力,物理教學就會由被動變?yōu)橹鲃?,從而大大提高了課堂效率。
【關鍵詞】創(chuàng)設情境;學習興趣;聯系實際;整合課件;物理實驗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28-0134-01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笨梢姡虒W情境對于學習活動的重要性。良好的教學情境能激發(fā)興趣、啟慧智慧、陶冶情操,培養(yǎng)學生的適應能力。然而,當前部分教師受應試教育的左右,崇尚考分至上,大搞機械灌輸和重復訓練,割裂了物理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忽視了學生的人本主義與個性發(fā)展,忽視了學生的興趣培養(yǎng),使物理教學步入低效的盲區(qū)。為了更好的提高課堂效率,我建議在物理教學中采取合理的教學情境,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求知欲,將學生的學習活動變成其主動進行的、快樂的事。下面談談我在平時教學中的一些做法,希望與大家共同探討。
一、利用低成本實驗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
物理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課堂演示實驗在物理教學中發(fā)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物理實驗對激發(fā)學生興趣,培養(yǎng)學生學習物理的科學的態(tài)度、科學的學習方法都起著重要作用。如何創(chuàng)設物理的教學情境呢?充分運用教材中的演示實驗、學生實驗等。例如在教《自由落體運動》一節(jié)時,我是這樣安排設計的:
問題:不同物體的下落運動,情況是否相同呢?
演示:紙片和金屬球下落;
結論:金屬球先著地,紙片后著地。重的物體下落快。
問題:有沒有輕的物體下落快的現象?
演示:紙團和棉花下落;
結論:紙團先著地,棉花后著地。輕的物體下落快。
總結:有時重的物體下落快,有時輕的物體下落快。
問題:為什么有時重的物體下落快,有時輕的物體下落快?
演示:紙團和金屬片下落。
結論:紙團和金屬片幾乎同時著地。物體越重,下落得越快是不對的。
問題:為何會出現這種現象呢?結論:空氣阻力的作用使問題變得復雜!
問題:我們應該怎樣研究物體的下落運動?
引導:研究問題要從簡單→復雜,因此先研究沒有空氣阻力時物體的下落情況(理想化模型)。
演示:在沒有空氣的空間里物體的下落,軟木塞、金屬片、羽毛幾乎同時著地。
結論:在沒有空氣的空間里,物體下落的快慢相同。
通過這樣以創(chuàng)設情境的方式進入問題情境,有助于讓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與我們看到的現象、學習過的知識發(fā)生沖突,學生在實驗操作中發(fā)現的問題會激發(fā)學生發(fā)現更多新問題、進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樣就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思考的欲望,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二、利用生活中有趣的物理現象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
物理知識和現象來源于生活,聯系生產和生活實際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可以使學生感到物理學習的現實意義,認識到物理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因此也就更容易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興趣。一些生活中有趣的物理現象我是這樣設計的:
1.但聞其聲,不見其人:波在傳播的過程中,當障礙物的尺寸小于波長時,可以發(fā)生明顯的衍射.一般圍墻的高度為幾米,聲波的波長比圍墻的高度要大,所以,它能繞地高墻,使墻外的人聽到;而光波的波長較短(10-6米左右),遠小于高墻尺寸,所以人身上發(fā)出的光線不能衍射到墻外,墻外的人就無法看到墻內人。
2.破鏡不能重圓:當分子間的距離較大時(大于幾百埃),分子間的引力很小,幾乎為零,所以破鏡很難重圓。
3.電工檢修電路時,使用有木柄或者柄上套著橡膠套的工具,并且常常站在干燥的木凳上,為什么?木柄、橡膠套和干燥的木凳都是絕緣體,能避免電路中的電流通過人體流入大地,即能避免電工觸電。
4.豬八戒照鏡子——里外不是人:根據平面鏡成像的規(guī)律,平面鏡所成的像大小相等,物像對稱,因此豬八戒看到的像和自已“一模一樣”,仍然是個豬像,自然就“里外不是人了”。
三、整合網絡視頻和課件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現代教育與網絡化的教育息息相關?,F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使多媒體計算機網絡進入了課堂,成為了新的教學資源環(huán)境。由于多媒體網絡能提供文本、圖形、動畫、視頻圖象、聲音等多種媒體集成的大容量信息,還具有形式靈活,資源共享,超媒體交互性等特點,因此,教師根據教學需求,在網絡環(huán)境下創(chuàng)設一些有利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情境,讓他們在一種新的學習環(huán)境中主動學習,從而優(yōu)化教學,將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學習《光的全反射》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觀看“河北承德海市蜃樓”視頻和“沙漠看?!币曨l,學生睡意全無;通過觀察“全反射原理課件”,學生很輕松的理解了全反射的原理和臨界角的概念;通過“光從一種介質進入另一種介質”的課件展示,學生理解了光疏介質和光密介質的定義;學生還可以搜索金剛石、石英、云母等的圖片……多媒體計算機網絡進入了課堂,我們的物理課堂更加的豐富多彩。
四、通過生動有趣的物理學史小故事或者物理學家的趣聞軼事來創(chuàng)設情境
物理學史料中有許許多多關于科學家探索、發(fā)現物理規(guī)律的故事,講述科學家的有趣故事再現物理規(guī)律發(fā)現過程來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會特別吸引學生。例如進行《萬有引力》教學時,引入蘋果落地的故事:牛頓在他家的花園里的蘋果樹下看到蘋果落地,首先想到蘋果為什么不飛上天而落到地呢?進行《電磁感應》教學時,引入科拉頓跑失良機的故事:科拉頓曾企圖用磁鐵在線圈中獲得電流,他用一個線圈與一檢流計連成一閉合回路,為了使磁鐵不致于影響檢流計中的小磁針,特意將檢流計放在隔壁的房間里??评D在一邊用磁鐵棒在線圈中不斷地插入與拔出,然后又跑到另一房間里去現察檢流計,但每次都得到零結果,最終沒有能發(fā)現電磁感應現象。令人遺憾。學習《單擺》時引入伽利略在教堂的故事:有一次,伽利略站在比薩的天主教堂里,眼睛盯著天花板,一動也不動。他在干什么呢?原來,他用右手按左手的脈搏,看著天花板上來回搖擺的燈。他發(fā)現,這燈的擺動雖然是越來越弱,以至每一次擺動的距離漸漸縮短,但是,每一次搖擺需要的時間卻是一樣的。于是,伽利略做了一個適當長度的擺錘,測量了脈搏的速度和均勻度。從這里,他找到了擺的規(guī)律。
總之,根據認知理論,物理課堂教學過程應該是以不斷地創(chuàng)設豐富多彩的物理情境,并解決物理問題的方式來獲取新知識的雙向互動過程。從某種角度來看,多彩物理情境架起了物理課堂教學到實現物理課程目標之間的一座橋梁。如何使課堂教學活起來?這就要求每一位物理教師都要做到架好這座橋梁的工作!
參考文獻:
[1]《中學生物理學習報》
[2]《教育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