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梅蓉
摘 要:班主任班級管理要突出“新”,要有新理念、新觀念、新思想、新的管理方式和新的精神面貌。在新時期班主任工作要與時俱進,轉(zhuǎn)變觀念,確立新的育人觀——教育要以人為本,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要讓學生生活在希望之中,要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的閃光點,給予及時的肯定和評價。
關鍵詞:教育;班級管理;希望
學生有時會這樣問老師:“我學習不好,學習差,我是不是個壞孩子?我喜歡玩,喜歡上網(wǎng),喜歡看動畫片,爸爸、媽媽就不喜歡我,上課好動,喜歡說話,老師煩我,同學討厭我,我是不是無藥可救了?”進入二十一世紀,教育體制改革走進了全面推進素質(zhì)教育新階段,新時期賦予班主任工作新的內(nèi)涵。作為班主任,班級管理要突出“新”,要有新觀念、新理念、新思想、新的管理方式和新的精神面貌。在新時期班主任工作要與時俱進,轉(zhuǎn)變觀念,確立新的育人觀——教育要以人為本,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要讓學生生活在希望之中,要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的閃光點,給予及時的肯定和評價。學生處于成長階段,難免會出現(xiàn)很多缺點和不良習慣,班主任要客觀地看待所謂的“問題生”,給他們機會和空間,是金子總會發(fā)光。
一、育人教育的必要性
古人育人觀:“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先學會做人,然后再談學會做學問?!比绻粋€人做人都做不好,怎么可以談做學問呢?現(xiàn)代教學在傳授學問的同時,要教會學生做一個健康而又合格的人,可見學生肩上的擔子不輕。我們經(jīng)常會聽到這樣的說法,現(xiàn)在大學培養(yǎng)出來的大學生,缺乏對生活的認識和充分的自信,走向社會一旦遇到挫折,就容易自暴自棄。但從社會的另一個側(cè)面可以看出,大部分大學生走向社會敢闖敢干,有奉獻精神,是建設社會、創(chuàng)造社會的棟梁。在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中,“80后”和“90后”的新一代年輕人在危難中臨危不懼,大顯身手,成為新一代年輕人的楷?!,F(xiàn)在大部分中學生都是獨生子女,是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的心肝寶貝,從小生活在溺愛和贊揚中,生活優(yōu)越,手機、電腦等電子產(chǎn)品應有盡有,接收信息很容易,總自以為自己最聰明。但同時一些負面因素也對學生有極大的影響,常把虛擬游戲中的情景當作現(xiàn)實,扮演其中的角色。所以作為教師,要重視“育人教育”,這對學生如何走好以后的人生道路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
二、教育要以人為本
學校教育的目的是“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書和育人同等重要,在傳授學生知識的同時,要教學生如何做人,將來成為一個對家庭、社會有用的人。所以,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不但要關心學生的學習,還要關注學生的生活世界和心靈世界,做到心中有學生、尊重學生、理解學生、關心學生、信任學生。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達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約束的目的。作為班主任,要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學生的個性發(fā)展,讓優(yōu)秀生變得更優(yōu)秀,且對學習成績差或行為有偏差的學生不拋棄、不放棄,用心感動、尋找優(yōu)點、揚長避短、讓他們看到學習和生活的希望,相信自己是最棒的。只有這樣,才能形成班級凝聚力、團結(jié)、互助、友愛,攜手共進。
三、教育要善待每個學生
希望是人類進步的動力,只有有希望,人才會活下去;只有有希望,才能夠不畏艱險,勇往直前。所以班級管理的宗旨是:你在這點行,我在那點行;今天若不行,爭取明天行;行不行,看行動;動動腦,動動手,努力一點,能前進一步,你就是最棒的;多一點自信、堅持,你會成為別人心中的“偶像”。當然,在實際工作中會遇到不同類型的學生,有的經(jīng)濟條件困難,缺乏自信,不善于表現(xiàn)自己;有的迷戀網(wǎng)絡游戲,上課萎靡不振,學習不求上進;有的因某一門學科成績差或?qū)W習基礎差,跟不上趟而悲觀消極,自暴自棄。班主任能放棄這些學生嗎?不,不但不能放棄,還要及時慷慨地給予每個孩子積極的評價,讓學生給自己定位,明確目標,相信自己有發(fā)展空間,并且能樹立自信,能進步,有希望,而且有很大的希望。
學生處于成長階段,會有這樣那樣的毛病或缺點,但也有很多優(yōu)點。作為老師要看到學生的優(yōu)點和長處,而且要肯定學生的優(yōu)點和長處,要寬容和善待學生的錯誤和缺點,要用學生的優(yōu)點融化其缺點,理解和關愛學生,讓學生感到受人尊重是一種動力。在實際工作中,老師會遇到學習程度層次不同的學生,也會遇到這樣那樣的教育問題。如,學生頂撞老師、不尊重老師、欺負其他同學、抽煙、喝酒、逃課等,老師應持分析、批評、冷靜、客觀的態(tài)度,而不是挖苦、責罵學生,應找出原因,對癥下藥。此時耐心就是一副良藥。問題學生也是學生,也要受人尊重和諒解。老師應一視同仁、不偏心、無偏見,讓所謂的問題學生不要有老師偏心學習好的學生而看不起他們的想法,把他們應得的尊重和寬容化作力量和希望。作為老師不應該和學生生氣,把心胸放寬一點,為了取得學生的信任和愛戴,消除學生的偏見,要不斷調(diào)整心態(tài)和工作方法,健康地工作。多分點愛給那些問題學生,讓他們多一些信任和愛戴。建立平等、民主、和諧的集體氛圍,建立充滿愛和信任的大家庭,讓全體學生體會愛和信任的快樂。在這樣的集體里,相信每個學生都會取得不同程度的進步。當然,老師要區(qū)別對待問題學生。對反應遲鈍,但學習用功的學生,應多一些鼓勵和幫助,因為這些學生有很強的自尊心,他們知道尊重他人,也知道應受人尊重。他們認為自己是優(yōu)秀的,尤其看重老師的尊重和幫助。曾經(jīng)有個學生初中入學時學習不太好,在老師的幫助和鼓勵下,該生堅持上完了初中和高中,現(xiàn)在又選擇了一所不錯的高職學校。對聰明而又好動、厭學的學生要軟硬兼施,這類學生好耍小聰明,講意氣,喜歡制造事端引起老師的注意,對學習漠不關心,而對其他事情很上心。老師要弄清他們的優(yōu)點和缺點,以表揚、鼓勵為主,適當?shù)嘏u,盡可能在班里發(fā)揮他們的長處,譬如讓他們做好事、辦板報、收發(fā)作業(yè)和檢查背誦(要求他們首先完成自己的作業(yè)和背誦,才能擔此重任)并及時檢查工作完成的情況,及時指導,讓他們有事做,給他們足夠的支持和信任,和他們交朋友、交心,相信他們學習能夠進步、認識能夠提高、能夠和同學齊心協(xié)力,營造和諧濃厚的集體氛圍,積極進取,共同進步。鼓勵和幫助這些所謂的“問題生”找回自信。營造理解、關愛、尊重、互助的班級文化氛圍。
四、讓每個孩子都創(chuàng)造奇跡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要相信孩子》一書中說:“兒童的心靈需要極大的關注和愛護?!边@種關注和愛護是應該建立在信任基礎上的。信任,對學生來說就是一種很大的鼓勵,哪怕他們犯了錯誤,哪怕他們目前并沒有怎樣的實力,但是有了老師的信任和感動,師生之間就會有默契的溝通,這種默契可能會創(chuàng)造奇跡。要相信每個孩子都是好的。曾經(jīng)有個學生這樣問我:“老師,您看我行嗎?我能學好嗎?”我告訴他:“你一定能行,而且會比任何人出色”。這個學生相信了老師的話,此后確實在不斷地進步,學有所成。有句話是這樣說的:老師對學生寄予的期望有多高,學生的進步程度就會有多大。只要我們堅信每一個孩子都是好的,那么,無論什么樣的學生都很容易樹立這樣的信念:我能行!我一定能行!一旦樹立了這樣的信念,他們就真的能行。原來不能、不行,現(xiàn)在、將來就能、就行。奇跡會在他們身上出現(xiàn)。如,把“我能行”作為一期板報主題,進行宣傳,并召開了主題班會,圍繞主題討論、發(fā)言、總結(jié),經(jīng)過深刻的自我剖析和反省,提高了學生的自信心,在師生的共同努力下,形成了一種既有協(xié)作又有競爭的班風。逃課的學生少了,關心學習的學生多了;照抄作業(yè)的學生少了,問問題的學生多了;上課開小差的學生少了,積極回答問題的學生多了;欺負同學的少了,關心和幫助同學的多了。學生自信了,有希望了,學習也肯用功、用心了。追求進步是他們的天性,相信他們會有進步,成功的奇跡會在每個人身上出現(xiàn)。
社會要發(fā)展,要進步,教育的內(nèi)容在不斷地更新,教育的對象——學生的發(fā)展軌跡越來越令人難以琢磨,難以應付,但作為教育工作者卻不能退縮,要敢于正視現(xiàn)實。面對教育的新的發(fā)展,要有新理念、新觀念、新思想、新的管理方式和新的精神面貌,為社會培養(yǎng)出合格的有用的人才而盡一份責任。
參考文獻:
[1]王愛琴.淺析賞識教育[J].新校園(上旬),2015(11).
[2]肖洪菊.賞識教育理論與策略研究綜述[J].中華少年,2016(14).
編輯 賀軼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