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智丹
(黑龍江大學 西語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
摘 要: 會話的過程叫作話輪轉換,在動態(tài)交際過程中,交際者不斷改變自己的角色,即他們不斷進行說話人和聽話人之間的角色轉換。美國會話分析學派的學者將這種話語角色的轉換稱為話輪轉換(turn-taking)。話輪轉換理論由美國語言學家Sacks于1974年提出,經過了40多年的發(fā)展,已經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理論框架。近年來,我國語言學界的學者對該理論進行不斷完善,并越來越多地應用到漢語語料的研究當中。
關鍵詞: 話輪轉換 理論框架 英語教學 會話分析
引言
話輪轉換是會話最顯著的特征之一。Sacks等人對談話話語做了長期的深入研究,提出了話輪轉換理論 ( turn-taking model)。Sacks,Schegloff和Jefferson發(fā)表了一篇名為“A simplest systematics for the organization of turn-taking for conversation” 的論文,為會話分析奠定了基礎。文章中提出了用來描述在會話中說話者怎樣進行話輪轉換的模型,即話輪轉換理論。話輪轉換理論認為會話的特征就是話輪轉換:會話中一個說話者A說話、停止;另一個說話者B說話、再停止。因此在一個會話中,理想的會話條件是在兩個交談者之間互相轉換,在會話者之間會有一連串A-B-A-B-A-B的分布。話輪轉換的作用在于最大限度地減少了日常交談中的“死機”現(xiàn)象,以確保對話的順利進行。為了達到這一目的,說話人和聽話人必須互相協(xié)調,盡可能準確地定位對話中的過渡關聯(lián)位置(TRP),也就是交談者身份改變的位置。
一、話輪成分
Sacks所提出的話輪轉換理論(turn-taking theory)包括話輪構造部分(turn-constructional component)和話輪分配部分(turn-allocation component)。
首先,話輪構造部分是指每個話輪都由話輪構造的單位組成。用這種方法,Sacks和他的同事把一個話輪定義為一種組合式結構。他們認為,說話者可以用不同種類的組合式結構來構造一個話輪。話輪可以由任何一個音節(jié)(如:嗯、啊、呃等)、單詞、短語或短句構成(Sacks,Schegloff & Jefferson,1974)。在這里,“一個音節(jié)”的意思是一種反向回答。反向回答是指“聽話人用言語或表情信號來向說話人表明他們聽懂的說話人所表達的事情”(Longman Dictionary of Languagre Teaching&Applied Linguistics,1985,p.172)。反向回答有兩種:言語的和非言語的。前者包括音節(jié)、單詞、短語和習語。非言語反向回答指的是身體語言,如面部表情、手勢、點頭、注視等。當說話者在說話時,聽話者不只是被動地聽,還要提供言語或非言語的反應,且無疑接續(xù)上一個話輪。反向回答通常顯示了聽話者想繼續(xù)談話的意圖,對于一個流暢的交談具有重要意義。
話輪成分并不總是構造完善的句子。一個話輪構造單元有時在語法上是錯誤的。然而,無論我們選擇什么樣的話輪構造單元,它都會顯現(xiàn)出一個完結點。也就是說,這種單元都會有一個關鍵點,在這個點上說話者進行轉換,即轉換關聯(lián)位置(transitional relevance place)。Yule定義 TRP為“任何話輪可能轉換的地方叫作過渡關聯(lián)位置或者TRP”(Yule,2000:72)。因此,話輪的這種投射性使會話的參加者知道構造單元是什么,并且在哪一點上可以完成。缺乏投射性的單元類型是沒有什么作用的(Sacks et al,1974)。說話者一旦轉換了話輪,就有權利控制說話時間來完成這個單元。當單元結束之時,談話就到了話輪轉換關聯(lián)位置。
話輪轉換系統(tǒng)的另一個成分就是話輪分配部分。在會話中有大量的話輪分配技巧可以應用,它們可以被劃分為兩個范疇:(1)一種是由說話者指定下一個說話;(2)話輪由接替者自己選定。
二、話輪轉換規(guī)則
除了話輪的兩個成分外,Sacks和他的同事同時劃分了一系列規(guī)則來管理話輪分配,具體如下:
規(guī)則1:對于任何話輪來說,在第一個話輪構造單元的轉換關聯(lián)位置都有如下特點:
(a)如果當前話輪帶有指定下一個說話人的機制,那么被選定的一方就有權利進行話輪轉換,繼續(xù)談話,而其他人并沒有這個權利,并且轉換就是在那里發(fā)生的。
(b)如果當前話輪沒有指定下一個說話人,那么下一個話輪的發(fā)起者就可以自行選擇,話輪轉換就是在那里發(fā)生的。
(c)如果當前話輪沒有指定下一個說話人,如果下一個說話者沒有進行自行選擇,那么當前說話者可以繼續(xù)話輪。
規(guī)則2:如果在第一個話輪構造單元的第一個轉換關聯(lián)位置,沒有發(fā)生1(a)或1(b)的情況,并且出現(xiàn)了1(c)的情況,當前說話者繼續(xù)談話,那么從a到c的一系列規(guī)則繼續(xù)適用于下一個轉換關聯(lián)位置,以此類推,在之后的每個轉換管理位置都適用,知道說話者發(fā)生轉換。
這些規(guī)則并不是在會話的自然狀態(tài)下做出的描述,而是具有可觀察的規(guī)律性,但是它可以對任意人數(shù)、任意關系、任意語境或話題下的談話做出解釋。
Psathas認為,這些規(guī)則是根據(jù)話輪分配的自發(fā)規(guī)律制定的,也就是說,同一個說話者相比下一個說話者對下一個話輪具有優(yōu)先選擇權。在這種意義上,從1(a)到1(c)的順序同樣表明了每個規(guī)則出現(xiàn)的頻率。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當前說話者選擇下一個說話者,使會話呈現(xiàn)A-B-A-B-A-B的形式進行。有時,由于說話者自行選擇或者第一個發(fā)起者的說話權利會導致同一時間有很多說話者,即話輪重疊。如果在第一個說話者完成講話之后,沒有人自行選擇接續(xù)話輪,那么當前說話者可以繼續(xù)或指定下一個說話者,可以使話輪空白出現(xiàn)的頻率最小化。
作為一個規(guī)則系統(tǒng),話輪轉換系統(tǒng)可以解釋會話中所有互動的源頭,并且獨立于各種社會語境中(Jefferson,Sacks & Schegloff,1974)。會話中的話輪轉換過程分析可以研究各種話語體系,如:會議、法庭審判、臨床談話、采訪、電視脫口秀等。因此,以往研究者針對以上會話場景做了大量研究。
除了在會話分析中的各種解釋力以外,Sacks等人提出的話輪轉換規(guī)則系統(tǒng)還有一定的局限性,在這個規(guī)則體系里面,所有的會話參與者和話輪都被賦予同樣的話語地位,而忽略了會話者之間的權力關系。類似于訪談、辯論、課堂互動之類的話語交替系統(tǒng)就有不同的話語輪換體系,因為在這一類會話當中,對于說話者、說話時間及說話順序都有較為嚴格的限制,從而平衡話語權的分布。所以,在會話分析中,應該更多關注說話者怎樣做出更適合話輪轉換規(guī)則的話語輪換。
三、話輪轉換理論的應用
1.話輪轉換理論在外語教學中的應用
作為外語學習者,話輪轉換能力是會話交際中一項必不可少的技能,傳統(tǒng)的語法教學已經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對外語實用人才的需要。現(xiàn)在的外語課堂更多的是培養(yǎng)學習者的交際能力,因為會話能力所要求的并不只是說話者要理解另一方所表達的言外之意或表達出完整的、語法正確的句子,還要求會話者掌握話輪轉換的規(guī)則和機制。這種規(guī)則和機制就是要懂得如何開始和結束談話,并使自己的談話不被打斷,如何找到話輪的轉換關聯(lián)位置,如何使用非言語手段輔助交談等。
話輪轉換對于外語學習者來說是一項非常復雜的技能,因此,在外語教學中應用話輪轉換技能具有非常大的難度。Ward-haugh認為,要成功地進行話輪轉換需要三種策略:發(fā)起話輪、保持話輪和放棄話輪。發(fā)起話輪是指說話者進入話輪或接受發(fā)話者的指定承接話輪的方法,同時包括運用語氣助詞如“hmm,Yeah”等,或者超音段因素如上升語調等方式表示有發(fā)話的要求,以及非言語手段如面部表情、手勢語等表達轉換話輪的愿望。運用言語方式發(fā)起話輪主要是通過回答問題或說出相鄰話對的應答話接受發(fā)話者施予的話輪,或者與發(fā)話者一起說出句子的結尾部分或給發(fā)話者的話段加上一個結尾;保持話輪是指發(fā)話者通過特定語調或運用“Then”,“that is to say”等順承性的詞語向受話者表示還有更多的話要說;放棄話輪則是指使他人進入話輪的手段。
2.話輪轉換理論在會話分析中的應用
Sacks等人在對日常會話語料進行分析時,為了解釋會話是怎樣進行的,提出會話是一個有序輪換的過程:在兩人或多于兩人的會話中,同一時間只有一個人講話;雖然說話者一次說話的長度和開始與結束的時間不確定,但是在交談中很少有話語重疊和沉默等違反話輪轉換規(guī)則的現(xiàn)象出現(xiàn);一方面,話輪轉換沒有可以預先確定的轉換方式,另一方面,話輪分配是有技巧的,即話輪分配規(guī)則(the rule of turn-allocation)。首先,他們認為話輪轉換一般發(fā)生在轉換關聯(lián)位置(Transition Relevance Place,縮寫為TRP),也就是一個話輪構成單位(turn constructional unit)中說話者可以發(fā)生話輪轉換的位置,如:句子的結尾處。在會話過程中,說話者正確判斷轉換關聯(lián)位置,可以使話輪轉換得以順利進行,以便于下一個說話者準確接續(xù)話輪,在恰當?shù)臅r候開口說話,盡量避免或減少話語重疊和沉默。另外,對轉換關聯(lián)位置的判斷,需要尋找放棄話輪信號。Duncan提出,判斷放棄話輪的線索可從三個方面著手,即語法、副語言和體勢方面。Orestr?魻m也從句法、語義、超音質、響度及沉默性停頓五個方面提出了話輪放棄信號。
近年來,話輪轉換理論被廣泛應用于各種會話及文本分析中,較為常見的有教師話語分析、電視節(jié)目話語分析、美劇對話分析、法庭話語分析等。其中對教師話語及法庭話語的分析更是具有實際而深遠的意義,同時對促進語言學與其他學科的跨學科研究發(fā)揮推動作用。
結語
話輪轉換理論自提出以來,受到國內外語言學家的廣泛關注。本文從話輪轉換理論的提出、演變、內容及應用等方面總結了話輪轉換的理論框架。同時發(fā)現(xiàn)了該理論目前在應用方面的局限性,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立足于更多樣化的文本及會話中。在研究方法方面,應該更加注重跨學科(如:神經生理學、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法學等)的研究,并且要更多地進行實證性研究,掌握第一手語料,具有更實際的意義。
參考文獻:
[1]Orestr?魻m,B.Turn-taking in English Conversation[M].Lund:Gleerup,1983.
[2]Richards, J.C. The Language Teaching Matrix [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3]Sacks,H.Schegloff,E.A.& Jefferson,G. A SimplestSystematics for the Organization of Turn-taking for Conversation[J].Language,1974,50(4):696-735.
[4]李悅娥,范宏雅.話語分析[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5]劉虹.會話結構分析[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2016年黑龍江大學校級研究生創(chuàng)新科研項目
項目編號:YJSCX2016-034HLJ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