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海英
摘 要:“妙轉思維”是一種教學策略,在教學中善于運用這一有益于教學的方法,巧妙簡捷地解題,不僅可以節(jié)省時間和精力,還可以提高學生的思維水平,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數(shù)學;轉換;化歸;教學
教學數(shù)年,發(fā)現(xiàn)學生對于數(shù)學學科中的一些公式、算理、數(shù)量關系等感到茫然無措,教師在教學中善于運用“妙轉思維”這一方法,巧妙簡捷地解題,不僅可以節(jié)省時間和精力,還可以提高學生的思維水平,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妙轉思維,化困難為容易
有些數(shù)學問題,如果按傳統(tǒng)方法去解決,教學效果不佳,教師可試著轉換一下思維角度去解決。
例如:數(shù)的大小比較,有一部分潛能生到高年級還分不清大于號和小于號。為此,我從它們的形狀入手,對學生強調說明:大于號先大開口后小箭頭,小于號先小箭頭后大開口,在比較數(shù)量大小時大開口對大數(shù)量,小箭頭對小數(shù)量。經(jīng)過反復練習指導,這種辦法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他們都會讀、會用大、小于號了。
又如在教學真、假分數(shù)概念的時候,學生容易混淆真假分數(shù)。教師利用“比喻法”,把分子比喻成孩子的年齡,分母比喻成媽媽的年齡。師:孩子的年齡小于媽媽的年齡是真是假?生:是真的。師總結:分子小于分母就是真分數(shù)。師:孩子的年齡大于或等于媽媽的年齡是真是假?生:是假的。師總結:分子大于或等于分母就是假分數(shù)。這樣學生在判斷真假分數(shù)時就不會出錯了。
二、妙轉思維,化繁雜為簡單
學生能靈活地應用所學知識來解決問題,不僅要掌握好基礎知識,還要學會從多角度探究知識,學會一題多解。這樣才能靈活地去解決問題,將繁雜的問題簡單化。
例如:在教學圓柱的表面積時,教材中的做法是求出圓柱的底面積、側面積,然后底面積+側面積。一道題中要同時用到圓面積、圓周長等計算,顯得繁雜,學生容易出錯。我用轉換角度的方法將上下兩個圓柱底面分別沿半徑切割成偶等份,然后將兩個底面拼成一個近似的長方形,再把這個近似的長方形拼在側面展開圖的圓周長一端,整個圓柱變成了一個大長方形,這個長方形的面積就是圓柱的表面積,從而推理出:兩底都全的圓柱的表面積=底面周長×(高+半徑)這樣一條簡單的計算公式。
又如在教學計算半圓的周長時,我將公式化簡為:半圓的周長=5.14×半徑或半圓的周長=2.57×直徑。
三、妙轉思維,化生疏為熟悉
將生疏的問題向熟悉的問題轉化,使生疏的知識和熟悉的知識發(fā)生聯(lián)系,這是我們充分利用經(jīng)驗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能力。
例如:水果店昨天銷售的橘子比梨的3倍多60千克,這兩種水果一共銷售了300千克。銷售梨多少千克?學生在學習列方程解決問題時只學習了一種模型:已知兩個數(shù)量的倍數(shù)關系以及這兩個數(shù)量的和或差,求這兩個數(shù)量分別是多少。但題中的橘子和梨的關系,不是簡單的倍數(shù)關系,而是在倍數(shù)關系的基礎上多了一個條件,即橘子比梨的3倍多60千克。假如把300減去60得240,那么題目可以轉化為:如果水果店昨天銷售的橘子是梨的3倍,那么這兩種水果一共銷售了240千克。銷售梨多少千克?這時就可以列方程解決了,設未知數(shù)時要注意設誰為x,題目求的是哪個量。
四、妙轉思維,化抽象為具體
在教學中教師不直接給學生告訴結論,通過學生動手操作活動,使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感知、領會、探索知識,不但能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而且更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鞏固,從而將抽象的問題具體化。
例如:在教學“長方形的面積計算”時,老師先發(fā)給學生一個長5厘米、寬3厘米的長方形紙片,然后讓學生用課前準備的1平方厘米的小紙片去擺,擺滿后再去數(shù)小紙片的個數(shù),從而得出長方形紙片的面積是15平方厘米。接著老師啟發(fā):是不是所有的長方形面積都可以靠擺而得出來呢?像籃球場、操場這樣的一些比較大的長方形場地呢?能不能找到一個更好的方法呢?在老師的指導下,通過認真的觀察、驗證,終于發(fā)現(xiàn)長方形面積所包含的平方厘米數(shù)剛好等于它的長和寬所含厘米數(shù)的乘積,從而得出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
五、妙轉思維,化枯燥為有趣
為了讓學生加深對小時與分鐘換算關系的理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創(chuàng)設了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把數(shù)學知識滲入到耳熟能詳?shù)牡墓适轮校源顺晒Φ卣{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教學《時分秒的認識》時,首先我用紙板畫了兩個鐘面,在一個鐘面的時針上面畫了只烏龜,在另一個鐘面的分針上畫了只兔子,課堂上我一拿出來,全班學生的眼珠馬上集中到講臺上來,不知道我葫蘆里賣什么藥,這時課堂氣氛一下子活躍起來。我讓烏龜移動了一大格(一小時),而兔子同時不停地沿鐘面轉了一整圈(60分鐘),然后我問“誰贏了?”大家異口同聲地說“是兔子。”我說:“都錯了,他們一樣快?!睂W生:“啊?不可能!”“烏龜才爬了那么一小段,老師您說錯了?!蔽业牟脹Q立刻招人反對,這時我適時地引入教學:“這回兔子還是沒贏烏龜,為什么這樣?通過今天的學習,同學們一定能知道?!蔽仪稍O情境,一下子全班同學的注意力都集中到所要學習的知識中來,個個瞪大了眼睛,專心致志投入到時、分的認識之中,把要我學變成了我要學,不僅很快掌握了1小時=60分的換算關系,而且在以后的練習及考試中均能牢記在心并將之靈活運用。
總之,數(shù)學教學不僅是一門藝術,更是一門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藝術。只要我們用心思考,認真探究,充分運用好“妙轉思維”的教學方法,就能讓數(shù)學真正成為每個學生都喜歡的一門有趣的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