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國際貿易的快速發(fā)展下,國際貨物買賣合同發(fā)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其中的預期違約制度對于保護合同雙方的利益有著重要的影響。本文通過解讀國際貨物買賣中預期違約制度的發(fā)展脈絡,深入分析其制度構成及特征,探究其優(yōu)越性和瑕疵并提出修改意見,并對改進我國預期違約制度給出合理建議。
關鍵詞 國際貨物 買賣 預期違約 不安抗辯
作者簡介:楊依楠,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本科,研究方向:法學(民商法方向)。
中圖分類號:D9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4.005
一、國際貨物買賣中的預期違約制度概述
(一)預期違約制度的起源發(fā)展
預期違約制度發(fā)源于英國。英國的商品經濟在歷經工業(yè)革命后快速發(fā)展,為了提高市場效率,鼓勵市場流通,法律不再要求當事人恪守傳統(tǒng)合同法實際履行合同的要求,而是允許守約的一方當事人或者解除合同、或者要求損害賠償來彌補自己的損失,此時預期違約制度應運而生。隨著國際貿易的深入,在1980年通過的《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中,初具雛形的預期違約制度得到了進一步的發(fā)展。
(二)預期違約的概念
預期違約是違約的一種獨立形式,其含義是在合同的履行期屆滿前,合同一方當事人向對方明確表示其到期將不履行合同,或者以自身行為或客觀事實令對方預見到其將到期不履行合同。
(三)國際貨物買賣中預期違約制度的特征
預期違約與實際違約相對應,其最本質的特征是履行期限屆滿前的毀約而非違約,而傳統(tǒng)的實際違約則是在合同實際履行期限屆滿之后才可以主張;在行為主體上,預期違約的違約方是一方當事人且舉證責任一般在受害者一方,但實際違約情況下雙方當事人都可能出現(xiàn)違約;預期違約不一定會導致實際的違約結果,在救濟手段上,守約方具有選擇權,既可以在合同履行期限屆滿前中止履行并要求對方提供擔保,也可以不接受預期違約而堅持合同效力。
二、國際貨物買賣中預期違約制度的構成
(一)預期非根本違約
《聯(lián)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第七十一條具體規(guī)定了預期非根本違約的內容,在構成要件上需要滿足以下條件。第一,在預期的時間上,應當自合同訂立之日始,至合同履行的期限屆滿前;第二,從客觀事實來看,一方當事人明顯將不履行其合同義務;第三,當事人不能履行的是合同的主義務,為合同實質部分的義務,如果是附隨義務,不影響交易安全,則不會構成預期違約。
在法律后果及救濟上,《公約》賦予當事人中止履行權、停運權,對方當事人也可以提供擔保。需要注意的是,中止履行權只是臨時措施,守約方不可以直接解除合同,雙方合同關系依然存續(xù);而停運權則專門賦予出賣人的權利,是中止履行權的延續(xù),在國際貨物買賣中,如果賣方已經完成了裝運港交貨義務之后發(fā)現(xiàn)了買方不能履行合同主要義務,此時可以行使停運權,暫緩交給買方貨物;最后一種救濟措施是提供擔保,如果合同一方當事人發(fā)現(xiàn)對方存在預期違約的現(xiàn)象,有義務向對方發(fā)出通知以行使中止履行權。
(二)預期根本違約
《公約》第七十二條規(guī)定了預期根本違約,在構成要件上應當滿足以下條件。第一,另一方當事人是從根本上不履行合同;第二,對方存在明顯不履行合同的客觀事實,或不履行方發(fā)出了口頭或書面聲明,且表明不履行合同的根本義務;第三,中止履行義務或打算宣告合同無效的一方當事人有附隨義務,必須要馬上通知對方當事人,可以使對方為履行義務提供相關的保證,除非對方當事人明確聲明將不履行義務。
在法律后果及救濟上,因為預期根本違約的情況更為嚴重,所以《公約》的規(guī)定也有所不同,在此種情況下,當事人有權行使解除合同的權利,但規(guī)定了相應的限制條件,并將該限制條件區(qū)分為明示拒絕履行與默示拒絕履行。如果一方當事人明確表示不履行,則守約方不再負有通知義務;如果對方的預期違約表現(xiàn)為聲明以外的其他方式,那么守約方必須在合理的時間內通知對方并允許提供保證,而不得直接解除合同,這一規(guī)定是為了保護合同的效力,讓守約方相信預期違約方也有可能履行合同。
三、《公約》中預期違約制度的瑕疵分析及建議
通過上文的分析不難看出,保護守約方的期待利益、期待權是《公約》中預期違約制度的目標所在,但在實踐運用中,卻存在合同一方基于商業(yè)考慮濫用而濫用預期違約制度的情形,例如一方為了轉嫁訂立合同中的失誤,故意中止履行合同等等。鑒于《公約》中第七十一條、第七十二條的規(guī)定,主要有以下幾點瑕疵及建議。
(一)主要瑕疵
1.中止履行義務的標準不明確:
在中止履行權這一點上,守約一方中止履行的義務與違約方預期不履行的義務之間的關系不明確?!豆s》只規(guī)定了守約方可以中止履行義務,但沒有規(guī)定中止履行的是哪部分義務。如果違約方已提前支付了50%的貨款,那么守約方是停運所有的貨物還是只停運50%的貨物。
2.預期違約的判定標準不明確:
一般來說,《公約》不要求有正當違約理由的當事人被宣告為預期違約,但《公約》沒有對“正當理由”作出針對性的解釋,例如因意外事件喪失履約能力等。但有部分學者對此持不同意見,認為即使存在正當履行,也可以被宣告為預期違約。
3.預期違約的形態(tài)轉變不夠靈活:
盡管《公約》規(guī)定了預期根本違約和預期非根本違約兩種不同程度的情形,但二者之間卻沒有明白的過渡條文。在預期非根本違約的情況中,被告知的違約方如沒有在一段時長內提供保證,守約方是否能直接宣告合同無效仍沒有依據(jù)。有學者認為,可以直接進一步認定為預期根本違約,但也有觀點堅持如果擔保的不完善不涉及某些實質義務,就不能認定為預期根本違約。
4.守約方“通知”的時間規(guī)定易被濫用:
《公約》第七十二條第二款規(guī)定宣告合同無效的一方當事人應當向另一方當事人發(fā)出通知,但第七十一條第三款規(guī)定的“立即通知”不同,該條的前置條件是如果時間允許。按照公平誠信的原則,如果一方當事人遇到緊急的情況使合同期待的利益已經沒有獲取的可能,那么守約方就無需再通知另一方提供擔保。但如果守約方基于商業(yè)的考慮而濫用該條款,就很可能嚴重侵害到違約方的合法利益。
(二)進一步完善《公約》中預期違約制度的建議
1.針對中止履行義務標準不明確的問題,可以采取等比例的原則。如果一方以另一方的履約瑕疵而否定對方應當?shù)玫降睦?,就違背了“誠實信用”的原則,也違背了預期違約制度設計的初衷。
2.針對預期不履行是否包括有正當理由的情形在內的問題,應當運用目的解釋的方法?!豆s》中設計預期違約制度的目的是幫助守約人從沒有履行可能的不確定的交易關系中脫離出來,是為了提高市場交易的效率。如果《公約》排斥存在正當理由不履行的情形,那么就會使得守約方陷入到無法獲得救濟的困境,進而損害守約方的利益。
3.針對《公約》第七十一條和第七十二條缺乏明確過渡性條款的問題,聯(lián)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秘書處曾就該問題發(fā)表意見,“當一方當事人在第七十一條第三款被合理的要求提供履行義務的充分保證而無法提供,這將使其根本違約的可能性變得顯著”,但這一意見仍然存在概念不清的問題。因此,這一問題可以借鑒美國《統(tǒng)一商法典》中的相關規(guī)定,即一方收到對方有正當理由的要求之后,如果不能在三十天內提供履約的適當保障,則構成毀棄合同。
4.針對“通知”的時間的問題,可以在該規(guī)定中加入追究責任的條款,使濫用權利的一方受到法律的追責。
四、國際貨物買賣中的預期違約制度對我國相關制度的影響
(一)《公約》中預期違約制度與我國《合同法》中預期違約的比較
1.我國《合同法》中的預期違約:
我國《合同法》的第一百零八條對預期違約制度作了相關規(guī)定,規(guī)定合同其中一方當事人如果明確表示或者已自己的行為表明不履行合同的,對方當事人可在合同的履行期限屆滿之前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此外,《合同法》第六十八條、六十九條規(guī)定了不安抗辯權的相關內容,規(guī)定對方當事人有法定的四種情形之一的,可以中止履行合同;第九十四條也規(guī)定了在合同履行期限屆滿之前,如果合同的一方當事人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表示不履行合同的主要內容,對方當事人有權解除該合同。
2.《公約》與我國《合同法》預期違約的比較分析:
第一,從適用的情形上來看,《合同法》的適用范圍更廣?!豆s》中僅僅限定了當事人的能力、信用、行為等三種明確的情形,而《合同法》第六十八條則采取了列舉加概括的方式,可以在邏輯上推定為預期違約的情形,適用范圍更廣。
第二,從救濟方法上來看,《合同法》提供了更多的救濟措施。對于預期根本違約,《公約》僅僅規(guī)定了解除合同,《合同法》則允許當事人先中止履行合同,在對方無法提供擔保的情況下再解除合同。
第三,從行使中止履行權的情況來看,《公約》規(guī)定了雙方當事人都可以行使,而《合同法》則僅規(guī)定負有先履行義務的一方當事人才可以行使;此外,《公約》要求只有在預期非根本違約的情況下才可以行使中止履行權,而《合同法》則允許在預期根本、非根本違約的情況下行使該權利 。
(二)《公約》對于完善我國《合同法》預期違約制度的啟示
第一,賦予后履行方及同時履行方行使中止履行權的權利。盡管《合同法》第六十六條和六十七條規(guī)定了同時履行抗辯權和先履行抗辯權,但抗辯權都是一種防御性的權利,權利人不能采取主動中止履行的行為,不利于前面保護當事人的權利。
第二,統(tǒng)一不安抗辯權和預期違約。我國《合同法》中同時保留了不安抗辯權和預期違約制度,在實際的適用中導致了混亂。建議《合同法》能將兩大制度整合,保留預期違約制度,避免出現(xiàn)法條競合的情況。
第三,明確救濟措施?!豆s》針對實際違約和預期違約、預期違約和預期非根本違約都做了區(qū)分,并規(guī)定了不同的救濟措施,盡管《公約》允許守約方行使中止履行權并要求違約方提供擔保,但只有在對方無法提供擔保的情況下,守約方才可解除合同?!逗贤ā芬部蓞⒖肌豆s》,另外增添對于守約方解除合同的對抗措施,來限制守約方濫用解除合同的權利。
五、結語
當今的中國正處在入世過渡期的關鍵階段,作為當今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公約》的締約國,學習并利用好預期違約制度對于中國企業(yè)走向世界舞臺有著重要的意義。盡管我國《合同法》大膽地吸收了預期違約制度和不安抗辯權,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偏差和缺漏,在實際的貿易過程中還不能最大化地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因此希望通過不斷的學術研究和司法實踐來完善預期違約制度,以期在以后的國際貿易中更好的保護中國企業(yè)的利益。
注釋:
于麗焜.國際貨物買賣中的預期違約研究.遼寧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年5月.
王定力.聯(lián)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中預期制度的瑕疵分析與思考.社會科學家.2016(2).
丁莉針.論國際貨物買賣合同的預期違約制度與我國合同法預期違約制度的完善.法制與社會.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