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櫻蕾
摘要:本文以美國現(xiàn)代作家凱瑟琳·安·波特的短篇小說《盛開的猶大花》為研究對象,通過對小說中女主公勞拉成長經(jīng)歷的解析,揭示了“荒原人”勞拉成長的失敗和自我的迷失。文章從內(nèi)心的空虛、人性的背叛和信仰的缺失三方面闡釋安·波特批判了戰(zhàn)爭對西方世界的人們精神的破壞。
關(guān)鍵詞:盛開的猶大花;勞拉;荒原人;主題
凱瑟琳·安·波特是二十世紀美國文壇上最著名的短篇小說家之一。她的作品憑借其細致的人物刻畫和深刻的主題,受到了讀者的廣泛喜愛,為美國文學(xué)的發(fā)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波特的小說以探索人的精神世界而聞名,表達了對西方世界“荒原人”生存困境的關(guān)注與焦慮。
《盛開的猶大花》是波特早期的作品。小說女主人公勞拉既無宗教信仰,又無精神追求,游離在真實存在之外,是一個空虛的“荒原人”。對于該文的研究不多,國外研究多偏向于作品中象征和對作者生平的探索,例如:美國學(xué)者雷西(Ray· B· West)在他的文章《<盛開的猶大花>中的象征與主題》(英文)中盛贊了這一作品在象征方面的卓越表現(xiàn)。國內(nèi)雖對波特小說研究興趣方興未艾,但集中闡釋其作品中的女性意識、南方意識和宗教觀點,對《盛開的猶大花》這一作品的研究很少,僅有幾篇期刊論文,例如張婷和李元平在2011年發(fā)表的《游離的荒原人-凱瑟琳·安·波特<盛開的猶大花>試析》。由此可見對于這一優(yōu)秀作品,國內(nèi)外的研究尚處闕如狀態(tài)。在筆者看來,這一作品以其深刻的主題特征,犀利而深入地展示了20世紀西方社會人存在的困境。以“荒原人”勞拉空虛的生存為原型,波特批判了西方文明根深蒂固的局限性。
一、精神的空虛
在《盛開的猶大花》中,主人公勞拉為了追求心中了理想,只身來到墨西哥,然而卻卷入了一場不同黨派的斗爭中。
勞拉對于愛情失去了感知能力,這使她內(nèi)心空虛、無所適從。一位年輕的騎士向勞拉表達了他狂熱的愛慕,然而最終的結(jié)果卻是勞拉落荒而逃。面對騎士感情真摯的示愛信,勞拉想的卻只是想“送他一盒彩色粉筆”來彌補自己不合時宜的逃跑。有位滿頭棕色濃發(fā)的年輕人失了魂似的為勞拉唱了兩個小時的示愛歌,仍然沒有感動勞拉那顆冰冷的心,她只是“不知道怎樣對付”這件事。勞拉似乎失去了愛別人的能力,任何熾熱的感情都無法喚起她內(nèi)心的共鳴。她的內(nèi)心就像是一片孤寂的荒原。
對于人與人之間其他的情感,勞拉的表現(xiàn)也像一個游離在荒原上的局外人。她白天的工作是一些教印第安兒童說英語。在這些天真無邪的孩子們眼中,勞拉如同天使一般,“當她在教室里出現(xiàn)時,他們圍攏過來,聰明、無邪、泥土顏色的小臉笑著,天真的聲音嚷著‘老嘻(師)早!他們每天用鮮花把她的課桌堆成一個花山?!边@些孩子們將他們最純真的愛獻給了他們最敬愛的老師勞拉,但是勞拉卻不為所動。“每天她教導(dǎo)兒童,仍覺得他們只是陌生人?!焙⒆拥膼弁ǔ1徽J為是人間最為純潔的愛,然而即使是這種人與人之間最純真的感情,也未能感化勞拉那顆荒蕪的心。在虛偽的戰(zhàn)爭的影響下,勞拉已經(jīng)逐漸淪為一個愛無能者,面對人與人之間熾熱的感情,她顯得如此無能而又無助。
作為一個愛無能者,所有的愛都感動不了她荒蕪的心,沒有愛的滋養(yǎng),勞拉的內(nèi)心充滿的空虛。通過對勞拉的刻畫,作者表現(xiàn)了戰(zhàn)爭對人們精神和內(nèi)心的摧殘,表達了西方世界人們精神的空虛與荒蕪。
二、人性的背叛
懷著一顆空虛的心,勞拉開始了一場人性的背叛之旅,這種背叛不僅僅是對勞拉自己的背叛,也是她的同伴和整個人類的背叛。
在這場虛偽的戰(zhàn)爭中,勞拉從一開始就背叛了自己的內(nèi)心。當小說中企圖勾引勞拉的革命領(lǐng)袖勃勒杰尼對勞拉羞辱到:“我真想原諒你,你只是個美國妞。不解風(fēng)情的美國妞!”勞拉恨得牙根癢癢,想象自己此時此刻能夠憤怒的一巴掌打掉他虛偽的笑容。然而她并沒有,因為沒有了勃勒杰尼的庇護,她將一無所有?!爱敵鯘M懷著希望自己來到此地,她不能想象自己怎樣在另一個城市過活,也不愿在回顧以前的生活?!毕胍谶@場戰(zhàn)爭中生存,勞拉選擇了背叛自己的內(nèi)心。勞拉常常想:“也許,我在另一方面像勃勒杰尼一樣的墮落,一樣的麻木,一樣的殘缺?!痹鴰缀螘r,勞拉也是一個心懷理想和抱負的年輕人,但是在戰(zhàn)爭的影響和摧殘下,勞拉逐漸背棄了自己內(nèi)心的信仰與理想,成為了一個背叛內(nèi)心的偽裝者,成為了一個游離在荒原的行尸走肉。
背叛了自己內(nèi)心的勞拉,也不可避免地成為了她的同類的背叛者。參與到革命中的勞拉,卻并沒有成為一個真正的革命勇士。當勃勒杰尼要去參加墨西哥暴動時,他請勞拉給他的手槍加油上膛,勞拉仔細的將他的槍擦得锃亮,遞給勃勒杰尼?!芭迳纤?,去摩勒里殺幾個人,你會快活些。”勞拉這樣說道,面對要去殘害自己同胞的施暴者,勞拉非但沒有阻止,反而慫恿他去殺人越貨。勞拉還經(jīng)常去監(jiān)獄中給被捕的囚犯們送去一些食物、煙草和小額的金錢,面對囚犯們的傾訴,勞拉并沒有給他們帶來光明與希望,相反,她只是給他們帶來了他們喜歡的麻醉劑,以此來麻痹他們的痛苦。與勞拉同樣投身于革命卻淪為囚犯的歐亨尼奧,因為服用了過量的麻醉劑而陷入昏迷,但是勞拉卻并沒有幫他去叫獄醫(yī),只是靜靜的看著她的同類無助的死去。面對著自己同志的死去,勞拉并沒有對他們伸出援助之手,心中也沒有泛起一絲的痛心與憐憫。在小說的結(jié)尾,死去的歐亨尼奧卻出現(xiàn)在勞拉的夢境中。他拉著勞拉的手,說要帶她去看謀殺犯,歐亨尼奧“從猶大樹上撕下溫?zé)岬奶手r血的花朵”,以憐憫的聲音說道:“吃吧,囚犯,拿去吃吧?!眲诶澙返某灾@些血紅的猶大花,因為它們能充饑解渴?!皟词?!”歐亨尼奧說,“吃人的!這是我的血和肉啊!”勞拉為了自己的生存和利益,毫無人性的吃著自己同胞的血肉,背叛了自己的同類,背叛了人性。
深陷戰(zhàn)爭泥潭的勞拉已經(jīng)逐漸喪失了人性,背叛了自己內(nèi)心和自己的同類,成為了人性的背叛者。
三、信仰的缺失
無論是內(nèi)心的空虛還是人性的背叛,都是源于勞拉信仰的缺失。勞拉既背棄了自己的宗教信仰,又沒有找到新的革命信仰,她的內(nèi)心和精神世界仿佛一片寂寥的荒原。
《圣經(jīng)》中猶大背叛了耶穌,吊死在一棵開紅花的樹上。勞拉貪婪的吃下這些猶大花,代表著對信仰的背叛。勞拉從小便是一個天主教徒,但她卻不曾向外人流露過自己的宗教信仰。為了不讓“別人瞧見成為嘲笑的對象”,勞拉只敢趁人們不注意溜到那些殘破的小教堂里祈禱。信仰的缺失使她開始對宗教產(chǎn)生了懷疑。在穿越馬路時,勞拉提醒自己:“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但是卻又非常敏感的加上一句:“無論如何,我總不至于橫死在汽車輪下吧?!比绻麆诶闹姓娴膽延袑ι系壅嬲\的信仰,又何苦在意旁人的眼光?倘若她真的將自己的靈魂全心全意的托付給耶穌,又何必只敢在無人時才敢跪在教堂冰冷的地上?假如她真的心中真的還有宗教的善惡觀,又怎么會慫恿別人殺人越貨,殘忍的吞食自己的血肉同胞?由此可見,雖然出生在一個傳統(tǒng)的天主教家庭,雖然她仍然穿著修女似的衣服,勞拉已經(jīng)喪失了對上帝的信仰。
喪失了宗教信仰,勞拉希圖在戰(zhàn)爭中找到依附于革命信仰,但現(xiàn)實卻給了勞拉當頭一棒。革命領(lǐng)導(dǎo)人勃勒杰尼是一個虛偽而狡猾的投機分子,他并沒有帶領(lǐng)革命隊伍走向希望和光明,而是濫用手中的權(quán)力,眼睜睜的看著自己的同胞們流血死去。戰(zhàn)爭并非勞拉想象中的爭取獨立與自由的正義之戰(zhàn),而只是一場虛偽的利益交易。墨西哥的革命形勢使勞拉感到迷惘,建立自己革命信仰的夢想也灰飛煙滅。
宗教信仰和革命信仰都不能對流亡在荒原上的勞拉伸出自己的援助之手,勞拉空虛的心得不到信仰的慰藉,踏上了人性的背叛之旅。
四、結(jié)語
精神的空虛,人性的背叛,信仰的缺失,這一切使勞拉從一個滿懷激情與熱血的年輕人變成了一個游離在荒原上的行尸走肉。通過對勞拉這一人物精神世界的探索,波特向我們展示了戰(zhàn)爭對西方世界人們的精神破壞,從年輕女性的自我迷失批判了西方文化的缺省。
參考文獻:
[1]Liberman, M. M. “Symbolism, the Short Story, and ‘The Flowering Jadus” Modern Critical View: Katherine Ann Porter. ed. Harold Bloom. New York: Chelsea House Publisher, 1986.
[2]Porter, Katherine Ann. “The Collected Stories of Katherine Anne Porter”New York:Harcourt, Brace, &World, 1965.
[3]West, Ray B. "Symbol and Theme in `Flowering Judas.'" Katherine Ann Porter: A Critical Symposium. Ed. Lodwick Hartley and George Core. Athens: U of Georgia P, 1969. P120-28.
[4]凱瑟琳·安·波特,于梨華,陳祖文,王敬羲,戴天合譯.盛開的猶大花[M].今日世界出版社,1975:57-70.
[5]楊金財,凱瑟琳·安·波特創(chuàng)作簡論[M].當代文學(xué),2001,3.
[6]張婷,李元平.游離的荒原人-凱瑟琳·安·波特《盛開的猶大花》試析[J].科技視界,2011,8(24).
[7]涂珍,錢滿素,主編.凱瑟琳·安·波特論.美國當代小說家論[M].北京:中國社科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