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向陽 古紀歡 王金寶 羅友林 葉夢思
【摘要】 目的 探討急腹癥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死亡的相關因素, 指導急腹癥合并感染性休克的早期診斷與早期治療。方法 回顧性分析54例急腹癥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的臨床資料, 運用Logistic回歸分析對患者死亡情況進行單因素以及多因素回歸分析。結果 以7 d為觀察期, 54例患者經過治療后, 其中43例搶救成功, 11例死亡病例中, 5例死于呼吸衰竭, 4例死于循環(huán)衰竭, 2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手術過程中死亡5例, 術后第1天死亡3例, 術后第3天死亡2例, 術后第7天死亡1例。采用Logistic單因素分析發(fā)現, 年齡、白蛋白水平(首診)、降鈣素原水平(首診)、器官衰竭個數(個)、是否存在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與患者的死亡情況相關(P<0.05)。運用Logistic回歸分析后發(fā)現, 年齡(≥65歲)、白蛋白水平(<30 g/L)、降鈣素原水平(≥0.5 ng/ml)、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器官衰竭個數(≥2個)為急腹癥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死亡的獨立危險因素。結論 臨床上, 需密切注意急腹癥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的危險因素, 及早進行干預, 提高急腹癥合并感染性休克的臨床治療效果, 降低死亡率。
【關鍵詞】 急腹癥;感染性休克;危險因素;回歸分析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07.045
急腹癥是由于胃十二指腸穿孔、胰腺炎、膽道疾患、脾臟破裂、腹膜炎、腸梗阻等腹部疾病引起的以發(fā)病急、病情復雜、變化快為特點的外科疾病[1], 突出表現為急性腹痛, 是腹腔內、腹膜后組織、盆腔與體內臟器發(fā)生的急劇性病理變化, 需盡早診斷[2], 否則很容易轉變?yōu)樾菘藸顟B(tài)。臨床上一旦出現感染性休克, 將觸發(fā)炎癥因子的“瀑布式反應”, 進一步造成組織器官的損傷甚至導致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因此急診科醫(yī)師需密切觀察病患癥狀體征, 采取切實有效的救治措施進行急救[3]。本研究通過對院急診科2012年9月~2013年9月收治的93例急腹癥合并有感染性休克的患者進行相關因素研究, 并觀察治療后的臨床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本院2012年9月~2013年9月收治的54例急腹癥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34例, 女20例, 年齡最大89歲, 最小19歲, 平均年齡(48.9±13.4)歲。54例患者均進行急診手術, 其感染性休克的致病原因:重癥胰腺炎17例, 腹膜炎14例, 胃十二指腸穿孔5例, 肝膿腫破裂2例, 絞窄性腸梗阻2例, 腸系膜血管栓塞1例, 自發(fā)性腸穿孔3例, 卵巢囊腫破裂5例, 急性闌尾炎5例。54例患者中, 實驗室病原學檢查提示:綠膿桿菌15例, 大腸桿菌15例, 金黃色葡萄球菌10例, 結核桿菌7例, 合并≥2種細菌感染的有7例。感染性休克的診斷標準為[4]:①臨床上有明確的感染灶;②出現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③收縮壓<90 mm Hg(1 mm Hg=0.133 kPa), 或者原有血壓下降幅度>40 mm Hg;④存在組織灌注不足的情況;⑤可在體液中找到致病的微生物。
1. 2 方法 觀察54例患者的診斷以及治療過程, 并對患者的年齡、性別、病史、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蛋白水平、各項檢查結果等進行統(tǒng)計分析。
1. 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運用Logistic單因素分析, 篩選可能的影響因素, 為避免淘汰假陰性變量, 運用Logistic多因素分析急腹癥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死亡率的高危因素, B>0, OR>1為危險因素;B<0, OR<1為保護因素。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治療情況 以7 d為觀察期, 54例患者經過治療后, 其中43例搶救成功, 11例死亡。死亡病例中, 5例死于呼吸衰竭, 4例死于循環(huán)衰竭, 2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手術過程中死亡5例, 術后第1天死亡3例, 術后第3天死亡2例, 術后第7天死亡1例。
2. 2 Logistic單因素分析 以患者年齡、性別、血培養(yǎng)、白蛋白水平(首診)、降鈣素原水平(首診)、慢性病情況、是否存在臟器功能衰竭、器官衰竭個數(個)、是否存在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有無合并癥等為因變量, 采用Logistic單因素分析發(fā)現, 年齡、白蛋白水平(首診)、降鈣素原水平(首診)、器官衰竭個數(個)、是否存在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與患者的死亡情況相關(P<0.05)。見表1。
2. 3 Logistic多因素分析 運用Logistic回歸分析后發(fā)現, 年齡(≥65歲)、白蛋白水平(<30 g/L)、降鈣素原水平(≥0.5 ng/ml)、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器官衰竭個數(≥2個)為急腹癥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死亡的獨立危險因素。見表2。
3 討論
急腹癥的臨床特點為:起病急、病因多、病情變化快、患者腹痛明顯, 癥狀中等, 若誤診或急救措施不當, 將會造成嚴重的不良后果。感染性休克是由于感染引起全身血流分布異常, 進而導致外周組織灌注不足的臨床綜合征。機體在感染性休克的狀態(tài)下, 人體微循環(huán)會出現自身調節(jié)功能紊亂, 引起血流再分布, 血管反應性下降, 全身血管處于低阻力狀態(tài)[5]。據唐普賢等[6]研究, 感染性休克的細胞分子學基礎是各種體液因子和內皮細胞、中性粒細胞等激活引起的急性微循環(huán)障礙。一旦發(fā)生感染性休克, 內皮細胞的功能出現障礙, 細胞過度激活產生大量的炎癥介質, 如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細胞介素(IL)-1等, 造成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 從而導致血漿外漏, 血容量減少。根據早期液體復蘇治療的原則, 以提高血容量為中心, 配合血管活性藥物和控制感染, 對高齡、器官功能衰竭、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低白蛋白水平患者積極進行早期液體復蘇治療。
急腹癥并發(fā)感染性休克通常見于腹腔疾病, 尤其是好發(fā)于感染性腹腔疾病[7]。急腹癥常見的臨床特點:①疼痛的發(fā)生常與進食相關;②疼痛的部位通常與腹腔病變部位一致;③疼痛程度往往由輕逐漸加重:④疼痛性質多樣;⑤疼痛的臨床特點與疾病種類相關[8]。急腹癥合并感染是臨床常見的情況, 當機體受到感染后, 激發(fā)細胞以及體液免疫, 從而產生大量炎癥介質, 出現炎癥瀑布式反應, 進而影響正常的細胞功能。急腹癥合并感染性休克時, 由于患者存在休克癥狀, 可能掩蓋了腹痛的癥狀, 對疾病的診斷以及病情的錯誤評估造成誤診[9]。急腹癥合并感染性休克時患者除出現腹痛等癥狀外, 體溫、脈搏、血壓等生命體征亦會受到巨大影響。因此, 當急腹癥合并感染性休克時, 一方面必須積極抗休克治療, 一方面應立即進行手術解除病因。
本研究通過Logistic回歸分析發(fā)現, 年齡(≥65歲)、白蛋白水平(<30 g/L)、降鈣素原水平(≥0.5 ng/ml)、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器官衰竭個數(≥2個)為急腹癥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死亡的獨立危險因素。因此在急腹癥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中, 應對具備危險因素的患者多加重視, 及時干預, 降低急腹癥合并感染性休克的死亡率。采用手術治療, 盡快解除病因是治療急腹癥合并感染性休克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據報道[10], 急腹癥合并感染性休克, 致病菌大多數為G-桿菌(70%), 特別是大腸桿菌和綠膿桿菌, 因此在此階段, 可積極適應第三代頭孢菌素合并甲硝唑抗感染。急腹癥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 還有密切觀察是否存在多器官功能衰竭, 休克可以導致各器官持續(xù)低灌注以及缺氧, 最終引起器官功能衰竭, 同時, 休克也可以是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某個組成部分。對于急腹癥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是否出現多器官功能衰竭, 取決于患者自身的代償機制以及救治的程度, 但無一例外, 一旦發(fā)生多器官功能衰竭, 死亡率明顯增加。老年人基礎疾病相對較多, 且機體抵抗力下降, 感染幾率大, 因此在臨床實踐過程中, 對于急腹癥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 應密切觀察是否存在相關的高危因素, 做到及時發(fā)現病情變化, 及時診斷, 及時治療。
參考文獻
[1] 徐穎, 顧勤. 感染性休克早期液體管理及中心靜脈壓水平對預后的影響. 中國急救醫(yī)學, 2012, 32(9):778-781.
[2] 李毅云. 急診科急腹癥患者使用鎮(zhèn)痛劑對診斷正確性的影響. 中國醫(yī)藥指南, 2013(1):145-146.
[3] 厲周, 鄧敏峰, 方素珍, 等. 快速康復外科理念在老年急腹癥中的應用. 實用醫(yī)學雜志, 2013, 29(3):398-401.
[4] 邱海波, 劉大為.《2004嚴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治療指南概要》系列講座(1)2004嚴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治療指南概要.中國危重病急救醫(yī)學, 2004, 6(7):390-393.
[5] 黃曉英, 韓旭東, 張素燕, 等. 垂體后葉素在感染性休克中對乳酸清除率及預后的影響. 中國急救醫(yī)學, 2012, 32(3):206-208.
[6] 唐普賢, 王建業(yè), 劉明, 等. 經直腸前列腺穿刺活檢術并發(fā)感染性休克和MODS的臨床研究. 中華泌尿外科雜志, 2012, 33(7):508-511.
[7] 薛春曉. 外科感染性休克的診療進展. 現代診斷與治療, 2011, 22(4):208-210.
[8] 谷文海, 吳圣合, 張永清, 等. 常見老年急腹癥臨床特點. 黑龍江醫(yī)學, 1997(4):61.
[9] 馬淑賢, 韓明華, 劉桂峰, 等. 前瞻性護理在急腹癥分診中的應用及效果評價. 重慶醫(yī)學, 2013(21):2559-2560.
[10] 王穎, 郭在晨. 感染性休克的治療. 中華實用兒科臨床雜志, 2007, 22(6):403-405.
[收稿日期:2017-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