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還童
在成人基礎上的成己才是真正的成己,也只有成己,才能更好地成人。就像沒有兩片一樣的葉子,天地造人,也不會造出兩個一樣的人。按照盧梭的說法是,上帝把一個人造出來后,就把那個屬于這個人的特定模具打碎了。所以每一個人都是一個獨一無二的高貴存在。就像李白說的,天生我材必有用。
哲學上有一個亙古的問題,生而為人,如果沒有問過自己,似乎有些說不過去,那就是: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到哪里去?這些問題沒有標準答案,但是可以讓人寬廣,讓人柔軟,讓人有無限的憂傷,讓人有美好的向往。
認識自己太重要了,所以老子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就是不自知的人是無明的,不知道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不知道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所以許多人都是看到別人做什么就跟著去做,心理學上有這樣的從眾現(xiàn)象。
認識自己太困難了,所以古希臘德爾斐神廟上的一句箴言是:認識你自己。
自古以來,就有占卜的、打卦的、算命的、看相的,是為了什么呢?不都是覺得自己迷糊了,要叫別人來指導。如果是想認識自己,有一定的意義。認識自己太難了,所以叫別人來看,也是一個辦法。因為真正有智慧的人,可以給予一些人生的指導。而且中國的易經(jīng)學,都是講聯(lián)系,也就是因果;講辯證,也就是變化;講守常,就是底線。就是不能認識自己,也會叫你安常守素,做好一個人。人去算命,要不有事,要不有求。往往得到的只是一個心理安慰,其實應該得到的指導只能是教人去除人的妄念。
教育就是搭建這樣一個平臺,讓學生認識自己。我們開設許多課程,開展許多活動,堅持一些日常行為,就是為了讓人找到自己。我在地方教育局任職的時候,分管青少年活動中心,每年組織地方青少年藝術節(jié)。藝術節(jié)以校園為中心,在校園藝術節(jié)的基礎上來組織地方的青少年藝術節(jié),就是為了讓所有的學生都有機會來展示。我們上半年組織一個開幕式,把活動布置下去。然后到各校觀摩,選拔優(yōu)秀節(jié)目。在此基礎上,下半年開展聲樂、器樂、舞蹈、大合唱、演講、繪畫、書法、科技制作、地方非遺等各項比賽,再組織優(yōu)秀節(jié)目來舉辦閉幕式和頒獎晚會。每個學校的藝術節(jié)都有一周時間,盡可能讓孩子們找到自己喜歡的項目。每個學校的藝術節(jié)都是人山人海,成為孩子們自己的節(jié)日。這樣的平臺還有運動會、籃球俱樂部、各類興趣小組等。關鍵要有這個意識,讓人在這些日常教育活動中看到自己。
也可以說,去讀書,就是去發(fā)現(xiàn)自己。關鍵是教給他一個怎樣的發(fā)現(xiàn)法,如果遇見的是高人,可以發(fā)現(xiàn)高的自己;如果遇見的是矮子,只能發(fā)現(xiàn)矮的自己。
古代教育如私塾、書院都是個別教育,容易讓人發(fā)現(xiàn)自己,教師也有更強的針對性?,F(xiàn)代學校教育千校一面,萬人一書,班級授課,標準考試等往往是教人趨同,而不是讓人自由地顯出自己來。教師發(fā)現(xiàn)學生,讓學生認識自己有一定的困難。能否處理好這些問題,考驗一個教師的智慧。
英國的大思想家在《教育漫話》里寫道:“每個人的心理都與他的面孔一樣,各有一些特點,能使他與別人區(qū)別開來。兩個兒童很少有能用完全相同的方法去教導的。”認識自己,是為了成為自己。教育就是這樣成全一個人。
人都有理想,心中有偶像,或者崇拜愛因斯坦,或者崇拜成吉思汗,或者喜歡周杰倫、王力宏,或者喜歡李小龍、李連杰??傊鞑幌嗤5侨绻麖纳眢w到靈魂都叫你變成你崇拜或者喜歡的那個人,就是沒有了自己,估計沒有人會同意。可見,成為自己是多么重要。從教育上來講就是因材施教,孔子是這樣的,佛陀也是這樣的,不同的人要用不同的法門。
陸九淵說,人各有所長,就其所長而成就之。
王陽明說,我們教人,不是束縛人做一樣的人,而是要據(jù)其特點來成就他。因為人的稟賦太不相同了。
《論語》里有一章記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四人陪著孔子坐??鬃诱f,假若有人用你們,那么你們怎么辦呢?
子路說,三年治理好一個國家,人人有勇氣,懂得大道理。
冉求說,三年治理好一個小國,人人富足,禮樂修明。
公西華說,參加祭祀或者與外國會盟,做一個小小的司儀。
曾皙說,暮春三月,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這個談話的畫面非常美,學生一個個都知道自己,而且充滿自信。曾皙雖然說得最不靠譜,孔子卻給予贊嘆,說我跟你一樣,因為這也就是他的好處。
古風里面有一首詩說,桃花二月放,菊花九月開。一般根在土,各自等時來。自然是這樣,人也是這樣。
耶穌說,一個人得到了整個世界,卻失去了自我,又有何益呢?
成就自己,還要守住自己。守住自己,就是要做好自己。做好自己就是做自己可以做的,能夠做的,應該做的。做與自己身份不相符的事,就是卑賤,就有禍患?!兑捉?jīng)》有云:“非所居而居焉,身必危?!?/p>
明代馮夢龍編《古今笑》里有一則帝王言命的故事,說朱元璋曾經(jīng)到國子監(jiān)調(diào)研,有一個廚子上了一碗茶,非常好喝,皇帝就口詔賜給這個廚子一個官職,供自己使用。有一個老生員夜晚想起這件事,就一個人獨自吟詩云:“十載寒窗下,何如一盞茶?!被实畚⒎⒉街链?,剛好聽到這兩句,應聲而出:“他才不如你,你命不如他。”人和人是不一樣的,沒有必要去比。知道自己的位置和責任就可以了。
《中庸》說:“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边@樣我們就知道為什么孔顏之樂,因為他們求仁得仁,又有什么不快樂呢?或者如王陽明說的,我心光明,夫復何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