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深圳市光明新區(qū)下村小學 楊 希
“情感教育”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踐行
文/深圳市光明新區(qū)下村小學 楊 希
古人云, “動之以情,曉之以理”, “情”即情感。由于小學生年齡較小,心智尚未成熟,因而其學習熱情主要靠教師引導和培養(yǎng)。因此,教師如何結合數學抽象而系統(tǒng)的特征,從小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特點出發(fā),通過情感教育,循循誘導、潛移默化,調動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逐步培養(yǎng)其熱愛數學、學習數學的情感和自主學習的意識、創(chuàng)新精神,促進其綜合素質不斷提高,這是目前小學數學教學研究亟待解決的課題。近幾年,筆者在這一領域作了有益的嘗試和探索,取得了顯著的教學效果。
1.平等地對待和愛護每一位學生
小學數學課程教育應突出普及性,使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做到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有學好數學的權利,這是新課標對數學學科中的要求。數學教育強調“以人為本”讓每個學生都有學習的機會,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發(fā)展。因此,教師在教育過程中要平等地對待和愛護每一位學生,因材施教,發(fā)掘他們的潛力,關心他們的生活,激發(fā)他們主動參與,主動學習。
在教授三年級學生時,一位男同學上數學課時精神總是不集中,似乎有很多心事,數學成績一天比一天差。于是筆者主動找他聊天,慢慢地了解到該學生父母離異了,因父母都很少有時間陪他,只有星期六、日才能見到媽媽,這導致了他無心學習。筆者立即聯(lián)系其父母,將情況向他們反映,學生的父母都很激動,表示以后都要多關心孩子,多抽時間陪他。學生的心結解開了,心情也開朗多了。筆者利用課余時間給他補課,平時注意他的情緒變化,及時輔導和幫助。漸漸地,這位學生的學習成績逐漸地提高了,注意力集中了,性格也活潑了,還對學習數學產生了強烈的興趣。由此,筆者深深地體會到教師的職責不單只是教學,更重要的是教人。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在教師面前,每位學生都是平等的,都需要教師的愛護。
2.誠摯地尊重和激勵每一位學生
常有家長說,孩子都不怕爸媽,只聽老師的話。這個 “老師的話”有兩層意思,一是教師的話有說服力,學生愿意聽;二是教師的話有懲罰性,學生不敢不聽。小學生當然是渴望得到教師對自已尊重的,喜歡教師的鼓勵和贊揚,懲罰性的語言只能使學生厭煩并產生逆反心理。所以,教師誠摯地尊重和激勵每一位學生,課堂上每一個激勵的眼神,每一句熱情的話語對學生都是一個鼓舞。學生從教師的語言、神態(tài)感覺到受尊重、受激勵,從而產生對教師的親近感和對學習數學的熱情。
3.在和諧的師生關系中引導學生明確學習數學的目的
動機是推動人行動的動力,學習動機能激活學生的行為。蘇霍姆林斯基說,熱烈的愿望、明確的學習目的,是學生學習活動最重要的的動因。所以要培養(yǎng)學習數學的動力首先要使學生了解學習的目的。學習數學是為了更好地解決人類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使學生明白數學是各門科學的基礎,日常的生活、學習離不開數學,人類的發(fā)展進步也離不開數學。其次,要使學生清晰地知道學習數學的目的不只是個人的事情,它關系到整個國家和民族的命運。
1.創(chuàng)設情境,喚醒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杜威說過,興趣是生長中能力的信號和象征,興趣顯示著最初出現的能力。因此,在小學生學習初期,教師應培養(yǎng)他們學習數學的強烈興趣,將熱愛數學的情感慢慢地滲透到學習和生活中,培育學習興趣是培養(yǎng)情感。
例如,在 《字母能表示什么》的教學中,筆者創(chuàng)設這樣的情境:“大家一起拍手念兒歌, ‘1只青蛙1張嘴,2只眼睛4條腿,1聲撲通跳下水;2只青蛙2張嘴,4只眼睛8條腿,2聲撲通跳下水;3只青蛙3張嘴,6只眼睛12條腿,3聲撲通跳下水;4只青蛙4張嘴,8只眼睛16條腿,4聲撲通跳下水?!遍_始兩句,學生念得整齊,但后面的就不那么整齊了。在學生參差不齊的兒歌聲中,教師開始提出問題。
師:這首歌唱得完嗎?
生:唱不完。
師:唱到后來比較累了,能否用一句歌詞把它全部唱完?你發(fā)現了什么? (學生思考)
生:能。n只青蛙n張嘴,2n只眼睛4n條腿,n聲撲通跳下水。
師:其實生活中還有很多這樣的現象,今天我們大家一起來學習字母能表示什么,好嗎?
這樣創(chuàng)設情境可以讓學生體驗自己生活中存在的數學,經歷知識的形成與應用過程,從而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的意義,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發(fā)展應用數學知識的意識與能力,增強學好數學的愿望和信心。
2.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吸引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小學生年齡小,不善于自我控制和調節(jié),容易受外界影響,主要表現為上課精神不集中,學習態(tài)度冷淡。教師要提高學生的興趣,就要消除這些不良表現。通過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增強學習數學的吸引力,使學生注意力集中,精神飽滿,從而提高學習興趣,如通過游戲、比賽等形式,從中提出問題,從而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3.設置疑問,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問題是引起人們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的發(fā)動機,而問題則是數學的心臟。適當的提問,能使學生的求知欲望由潛伏狀態(tài)轉變?yōu)榛钴S狀態(tài)。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把握創(chuàng)設疑問的時機,有意地設置疑問,以刺激思維,豐富想象,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例如,在 “制成一個盡可能大的無蓋長方體”的教學中,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提問:①無蓋長方體展開后是什么樣?②如果要用一張正方形的紙制成一個無蓋長方體,你覺得應該怎樣剪?怎樣折?③剪去的小正方形的邊長與折成的無蓋長方體的高有什么關系?④制成的無蓋長方體的體積應當怎樣去表達?⑤隨著剪去的小正方形的邊長的增大,所折的無蓋長方體的容積怎樣變化?
通過層層設疑,學生也隨之緊張起來,求知欲也高漲起來。當學生處于這種 “未知其意,口欲言而又不能達其辭”的狀態(tài)時,學生的學習興趣就得到了激發(fā),使學生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tài)。
4.探索交流,提升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不僅僅是一種 “告訴”,更重要的是學生在情景中主動的實踐、體驗、探究與交流。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模式是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寫、學生抄。有效的數學學習過程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教師應引導學生主動地從事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理解,相互啟發(fā),相互補充,分享彼此的思考、見解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與理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fā)展,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共同發(fā)展,使學生形成自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有效的學習策略。
責任編輯 黃博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