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和平縣陽明中學 凌麗巧
淺談初中數學分層布置作業(yè)的見解
文/和平縣陽明中學 凌麗巧
《新課程標準》強調以人為本,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應注重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具體來說,教育工作者應根據學生的語言潛能和智商的差異,學習風格不同,經驗背景及情感態(tài)度迥異去啟發(fā)教育每一位學生,達到讓每一位學生得到發(fā)展這一教育的根本目的。因此,有針對性地布置彈性作業(yè)即分層布置作業(yè)的方法,正是體現了 “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的課改理念,也響應了 “以學論教,教是為了促進學”的課改要求。我校生源分布廣,成績參差不齊,學習能力強弱不等,且班級容量大。因此,在數學教學中實施分層次布置作業(yè)符合我校教學工作的客觀要求。以下談談我在分層布置作業(yè)中的一些體會和做法:
課堂教學目標的設計應具有針對性和層次性。要針對不同的課型對A、B、C三個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學習目標。分層次給學生落實學習目標時,要注意以下三點:第一,要考慮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情況,要體現學生的個體差異,以好學生 “吃得飽”、中等生 “吃得消”、學困生 “吃得了”為宗旨;第二,無論對于哪一層次的學生,給他們設立的目標都應建立在他們最近的發(fā)展區(qū),不能借口差異降低要求,遷就低水平學生;第三,對A類學生的要求在識記、了解層次上更進一步,達到理解知識,要循序漸進地對他們進行必要的思維引導和針對性的習題訓練。
1.學生分層
學生分層就是根據學生的個性特征、認知結構、接受能力為基礎將全班學生分開幾個層次。并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制訂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和教學策略。A層:數學基礎中下,理解能力不強。B層:數學基礎中上,理解能力較好。C層:數學基礎扎實,理解能力強。在分層時便給學生講清分層的目的和重要性,以消除學生思想中的消極心理,讓他們積極配合自己的工作。對學生分層是動態(tài)的,要隨時注意學生層次的變化,鼓勵低層次的學生向高層次發(fā)展。
2.作業(yè)分層
新課程在課程目標上致力于“打好基礎,促進發(fā)展”。了解學生的個體差異,根據學生的差異,發(fā)展學生的個性、特長,是落實新課程標準的著力點。因此,我在設計作業(yè)時注意照顧到各個層次的學生??梢詫⒆鳂I(yè)分為三層。
(1)基礎類作業(yè)。針對基礎較差、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而設計,作業(yè)的份量較少,難度較低,方法以模仿性、基礎性為主,作業(yè)內容基本可以通過教材就可以找到答案。通過練習,使學習有困難的學生也有成就感,真正減輕學困生的心理壓力,體驗學習成功的喜悅。
(2)提高類作業(yè)。針對基礎一般、成績中等的學生而設計,面對的是班級的大多數的學生。作業(yè)內容屬于與本節(jié)課知識有關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訓練及其變式、判斷比較和一般綜合題等。通過訓練,使學生掌握本節(jié)課的知識點和相關的基本技能,完成學習目標,并通過一定量的提升思維的習題訓練,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
(3)創(chuàng)新探究類作業(yè)。這類作業(yè)面對的是班級中學有余力的學生。以綜合性、拓展性為主,一個題目盡可能安排多個知識點綜合練習。這一類作業(yè)綜合面廣、操作靈活、創(chuàng)意性強,通過綜合訓練引導學生多進行一題多解的練習。達到拓寬學生思路和知識面,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在講解二次根式計算的例題后,我給學生布置的作業(yè)如下:
A組:計算:
B組:計算:
C組:計算:
在學習了因式分解后,可以設計這樣一組作業(yè):
A組:把下列各式因式分解:
(1)3ax2-3ay4
(2)-2xy-x2-y2
(3)3ax2+6axy+3ay2
(4)x4-81
(5)(x2-2y)2-(1-2y)2
(6)x4-2x2+1
B組:利用圖形面積因式分解:
①a2+3ab+2b2
②a2+b2+c2+2ab+2bc+2ac
C組:
1.請從下列各式中,任選擇兩式作差,并將得到的結果因式分解:
9a2, (x+y)2,1,4b2
2.請寫出一個三項式,使它能先提公因式,再運用公式法來因式分解,你編的三項式是______,分解因式的結果是______。
C組的學生不僅要學會課本上的例題和習題,而且要懂得借助課本內容的思想方法去編擬習題,這也是有效教學的一種表現形式。
這樣的作業(yè)既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鞏固了課本知識,而且為學生提供了自主發(fā)展的機會。
3.作業(yè)布置的班級性差異
根據學生所在的年級特點及班級學生的不同特點,可以采取不同的分層措施布置作業(yè),主要有以下幾種模式:
(1)教師給出所有層次的作業(yè)范圍,學生自由在所有的層次中選做自己認為合適的作業(yè)。這種模式適合在思維能力強,能領會知識點的遷移關系的年級和班級進行。
(2)教師具體指定各層次的作業(yè),這一模式主要在思維能力不強,補能領會事物的相互關系的年級和班級進行。教師在布置作業(yè)時要遵循 “兩部三層”的原則。 “兩部”是指練習或作業(yè)分為必做題和選做題兩部分; “三層”就是上面談到的作業(yè)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全體學生的必做題;第二、三兩層次的題目為選做題。這樣可使C層學生有練習的機會,A、B兩層學生也有充分發(fā)展的余地,都能享受到適時的學習成功的喜悅,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若使作業(yè)達到相應的效果,評價的方式也是非常必要的。尤其對基礎薄弱的學生,要以鼓勵為主。對不同層次學生作業(yè)的評價,直接影響著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評價時要客觀,既要注重學習結果,又要注重學習過程。如:A組學生的作業(yè),寫評語時,應該多使用 “真是與眾不同!” “絕了!美極了!”或“棒極了!”;對B組學生來說,寫評語時,可使用 “好!行!” “一點不差!” “祝賀你!”等;對C組學生來說,教師要多使用鼓勵性的語言。如 “我相信你下次做地會更好!” “堅持到底!保持下去!”“繼續(xù)做,你在進步!”等。這種客觀地評價,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心理上均產生心理優(yōu)勢,從而使學生增強自信,最大程度地激發(fā)他們對學習的興趣和潛能,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去。
責任編輯 徐國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