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雪琴
【關鍵詞】 師愛;學生;自信;理解;交流
【中圖分類號】 G62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 24—0044—01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過:“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愛人,他們所要創(chuàng)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教育其本質就是一種心與心交融的藝術,而真正成功的教育就是深入學生內心的教育、理解和愛的教育;是喚醒學生心中歡快的陽光,喚醒學生沉睡已久的意識和潛能,使學生天性中最優(yōu)美、最靈性的東西發(fā)揮出來。正如德國教育家斯普朗格說過:“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靈的喚醒,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要把人的創(chuàng)造力量引誘出來,將生命感、價值感喚醒?!?/p>
一、用愛喚醒愛,用心打動心
1. 用愛打動學生幼稚的靈魂。沒有愛就沒有教育,但在愛學生時要講究藝術、手段及方式。魏書生先生說過“以德治教”,身教重于言教是教師必須時刻牢記在心、實踐在身的。當學生犯錯誤后,他不是責罵、體罰,而是寫說明書,寫心理病歷。作為一名教師,要一直熱愛自己的學生,但對于如何去愛卻未做過深入研究。很多時侯學生一犯錯,就大聲斥責、批評,沒有真正試過走進他們的世界,心平氣和地用道理去說服他們,沒有冷靜下來想想,如何愛才得法,才能讓這些需要更多愛的學生明白些許道理,懂得怎樣做才是最合理、最正確的。
2. 用愛喚醒學生沉睡的心靈。“博大深邃的師愛,是教育藝術王國的萬有引力?!逼鋵嵥彩墙逃呦虺晒ψ罨镜那疤岷捅匦?。它更是人世間最崇高的盛情流注:似春雨之潤物,無偏無蔽;似陽光之播灑,均勻流布。不使任何一個學生的心田因得不到它的滋潤、沐浴而干涸、黯淡。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只有首先施加情意綿綿的師愛,再加以各種教育喚醒的手段和方法——信任和寬容,驚嘆和鼓勵,等候和發(fā)現(xiàn),啟發(fā)和引導,哪怕只是一句鼓勵性的話語,哪怕只是一瞥充滿等候的眼神,從內心深處深信學生一定能行,眼含熱淚地欣賞他、擁抱他,教育才會變得靈巧、和諧,從而產生“神奇的力量”。當學生的自信一旦被喚醒,就會產生驅使積極行為的動力。我們要深信每個學生都是獨特的,都是不容忽視的,去積極喚醒學生自尊自信的天性。
二、用激勵喚醒自信,用理解喚醒夢想
1. 激勵學生建立起堅強的自信。在我們的教育生活中,很多時候更多地關注了成績較好的學生,而忽略了成績差的學生,甚至在談話中不覺地對成績好的學生有些偏袒,就是批評也是比較委婉的,而對成績差的學生就缺少了耐心,甚至語言上也是苛刻的。如果我們能循序漸進地鼓勵和引誘,如果我們能營造情感交融的有安全感的良好氛圍,把更多的“激情”和“愛”注入到平日的教育教學中,哪怕一個慈愛的眼神,一次輕輕的撫摸,一份小小的禮物,一次看似廢話的調侃設趣,都會使學生如臨春風,如沐時雨。日久見真情,只要我們堅持不懈地以多種方式對學生進行愛的灌輸教育,學生就會消除自己的自卑感,建立起堅強的自信,逐漸樂于與人交往,且賦予真誠。而在人們的真誠交往中,學生又會在高尚人格精神力量方面獲益匪淺,這不僅博大了自己的胸襟,又增強了社交能力,也為形成優(yōu)良人格奠定了基礎。他們巨人般的潛能也會被喚醒,成功也就近在咫尺!
2. 鼓勵學生放飛多彩的夢想。“有了夢想,才會有成功?!逼鋵嵑芏喑晒Φ娜俗鲋晒Φ氖?,都是在自己的夢想中先成功了一次,再有現(xiàn)實中的成功。在現(xiàn)實的教育中我們總是會說:“孩子,你要上一所最好的學校,你才能有更好的未來,你的生活才能更好?!焙⒆觽儚男【蜕钤趬毫χ?,他們的腦海中只有學習,他們沒有時間去幻想,他們沒有時間去夢想,他們的未來都是父母給他們安排好的。如果能夠讓我們的老師以及父母在孩子幻想“不合實際的東西”時都能站在孩子的思維角度和心中思考,能給予鼓勵和支持,能給予智慧的引領和指導,而不是嘲笑,我想我們的孩子是最具有創(chuàng)新思維的。
三、用愛的行動喚醒學生心中的巨人
1. 愛是不離不棄的鋪路搭橋。教育就是要讓學生不斷體驗到成功的快樂。作為一名教師,沒有任何理由放棄任何一個學生,哪怕是弱智也要讓他們找到自己的專長,走適合自己的職業(yè)化道路。我們要讓每個學生以后都能融入社會,有自己的一技之長。其實,每一個學生的成長,都猶如一棵幼苗長成參天大樹,就看我們?yōu)槠錉I造了一個什么樣的環(huán)境。如果我們能為不同的學生提供鍛煉、學習、成長的舞臺,讓每一個學生能夠學有所得,學有所成,使每一個學生都能體驗到其中的樂趣和生機,我們就會收獲整個春天!
2. 愛是心與心的交流融合。的確,教育過程是人與人的對話,是生命與生命的交流,是一個教師豐富的教育情感和清醒的教育智慧所孕育的一種心靈人格的撞擊和交融。從教師方面來講,它是心靈感知的輸出者;從學生方面來說,它是敞開心扉接受教育者心靈感知的輸入者。因此,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們更要學會耐心地理解、關愛學生,讓他們和老師、同學以及身邊的每一個人都能進行心與心的對話,共享和諧。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