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陽春市實驗小學 劉曉霞
讓“體驗”成為閱讀教學的起搏器
文/陽春市實驗小學 劉曉霞
我們在進行閱讀教學的同時,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挖掘情感因素,使閱讀教學的過程充滿體驗,讓體驗成為沉悶的閱讀課堂的起搏器。
心理學研究表明,情感是最具有情境性的心理活動。在閱讀課堂教學中,要引起學生的情感活動,必須要作為教學主體的老師是一名“煽情”者。曾看了一位教師上的《跨越百年的美麗》的錄像課,女老師一身素雅的米白裙子,一頭秀發(fā)在腦后挽一個髻,別上一朵小白花,如一朵亭亭玉蘭,在課堂上散發(fā)著淡淡的幽香。她就用這樣的一個形象,帶領學生認識了端莊、美麗的居里夫人,她時而敬佩、時而震驚、里面感慨、時而激動……學生在她的指引下,一步一步地走近了那美麗而偉大的靈魂。整節(jié)課,教師以情激情,以情換情,營造了師生感情和諧共振的理想情境。于漪老師執(zhí)教《周總理,你在哪里》一課時,課堂上出現(xiàn)了一片啜泣的感人情景。之所以如此,除了課文內(nèi)容本身的感人因素外,更重要的是于漪老師的深情投入。她的教案是用淚水寫出來的,她的每一句話,每一個眼神,每一個動作都傾注了真情。這樣的課,誰能不動容呢?
文章的“傳情點”,是指文本中在傳情達意上最具表現(xiàn)力的語句或表現(xiàn)手法。實踐已經(jīng)證明,只有抓住“傳情點”,才能有效地架設學生與作者、文本進行交流的橋梁。
(一)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地體驗。體驗能讓學生從感受體驗形象開始,繼而建立文本與形象之間的聯(lián)系,使文本與形象溝通起來,促進學生積極的體驗。創(chuàng)設情境的方法很多,教學中教師要根據(jù)不同的課文,選擇不同的方法來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在身臨其境中體驗。如第十一冊《老人與海鷗》中的這些語句:“意想不到的事情發(fā)生了——一群海鷗突然飛來,圍著老人的遺像翻飛盤旋,連聲鳴叫,叫聲和姿勢與平時大不一樣,像是發(fā)生了什么大事?!薄昂zt紛紛落地,竟在老人遺像前后站成了兩行。它們肅立不動,像是為老人守靈的白翼天使?!边@樣的語句可謂文章的“傳情點”,為了讓學生體驗,我運用多媒體進行情境朗讀,用畫面再現(xiàn)情境,用音樂渲染情境,使學生產(chǎn)生身臨其境的真切體驗。目睹著海鷗在老人遺像前翻飛、盤旋、肅立、鳴叫等悲壯畫面,學生深深地感悟了海鷗對老人那份震撼的感情,達到景與情的統(tǒng)一,情與景的交融。
(二)聯(lián)系實際,讓學生從生活中體驗。語文的外延是生活,因而教語文不應該局限在課本上,應該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來領悟語言文字的深刻含義,引導他們從生活中體驗。如第十二冊課文《匆匆》是朱自清在特定年代,特殊背景下寫出來的,時空的差距,造成了學生體驗的困難。如何引導學生走進文本,與作者情感產(chǎn)生共鳴,是這節(jié)課的難點。要想突破這一難點,必須縮短學生與作者的時空差距。在文章的第二自然段,作者感嘆:“在默默里算著,八千多日子已經(jīng)從我手中溜去;象針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里,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边@時,我立刻讓學生想一想:我們已經(jīng)過去了多少日子(四千多個日子)?離升中考試的日子越來越近了,心里有什么感覺?倘若明天就要參加考試了,而自己還有很多知識沒掌握心里會如何?引導學生與文中角色換位體驗,學生就能細致入微地體會人物的心理和情感了。
(三)口誦文字,心入其境,讓學生在誦讀中體驗。語文教學要植根于情感,讀是挖掘作者思想感情,讓學生獲得文章情感體驗的重要途徑。我在執(zhí)教《一夜的工作》一文時,抓住文章最后兩個自然段作為“傳情點”,在感情朗讀的基礎上體驗周總理的人格魅力,與作者的激動、自豪產(chǎn)生共鳴。特別是最后一自然段,我設計了引讀、跟讀、輪讀等方式讓學生反復讀,體驗效果就很明顯。特別是輪讀,就像是大合唱中的輪唱,學生興趣盎然,讀書聲此起彼伏,形成了綿綿不絕的回聲效果,用學生的話說,就是“全世界都能聽見我們呼喚總理、頌揚總理的聲音”。涌動的激情表現(xiàn)在學生的臉上,融進他們的聲音里。
除此之外,體驗的方式還有實物演示、圖畫再現(xiàn)、表演體會、語言描述等等,現(xiàn)在,隨著多媒體技術在課堂教學中運用的日漸廣泛,體驗的手段和方法必將越來越豐富。
縱觀小學語文課堂,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一種現(xiàn)象:年級越高,學生的發(fā)言率越低。究其原因,絕不全是因為學生不會講,而是學生不愿講。特別是要求學生體驗閱讀內(nèi)容,作出個性解讀時,更是噤若寒蟬。事實上,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根源還是在我們老師身上。課堂上,為了讓學生“悟”出預設中的答案,不惜煞費苦心、迂回包抄、挑挑揀揀,以求最終能歸于一點,還美其名曰此為“導”之環(huán)節(jié)。殊不知,這一個過程否定了多少學生的個性體驗,大部分學生興致勃勃的見解被一筆勾銷,取而代之的是學習過程中的挫敗體驗。長此累積,閱讀課堂又怎能不沉悶、不低效呢?新課程倡導多元解讀,鼓勵各抒己見,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實質(zhì)上是對學生認識的肯定,也是為學生提供張揚個性的平臺。
“世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作為語文教師,我們要堅決地、積極地鼓勵、支持學生的個性閱讀、多元闡釋,要在民主,平等的學習氛圍中及時捕捉學生的發(fā)現(xiàn),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亮點也要給予百分之百的鼓勵和贊賞,多引導學生說出自己的獨特感受和體驗,不要刻意追求“標準答案”。我在教學第十二冊《跨越百年的美麗》第二課時深入讀文,體會居里夫人的“永恒的美”時,設置問題:“你覺得課文中哪些語句最精彩,最能打動你的心?”放手讓學生讀文,找目標句子。學生都能參與到學習體驗中去。在這動態(tài)生成的閱讀課堂上,由于學生的參與度、自由度得到極大的提升,對文本的闡釋必然也隨著學生個體差異而產(chǎn)生豐富的多樣性,課堂充滿了情趣和活力。如果我的問題變成:“你覺得課題中的美麗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估計馬上就有同學怯場了,他們會因擔心自己找的語言文字是否符合“題目要求”而失卻體驗的興趣。雖然說后者更能體現(xiàn)課堂重點,但也只是一種文字形式上的凸現(xiàn),前者同樣可以和后者殊途同歸,先放而后收,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更重要的,是前者非常人性化地顧及了弱勢群體,體現(xiàn)了面向全體這一要求,更讓學生樂于體驗。
責任編輯 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