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雁(遼東學院 遼寧 丹東 118001)
論國際漢語教師的責任感與使命感
王曉雁(遼東學院 遼寧 丹東 118001)
在漢語教學走向世界的進程中,漢語教師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顯得十分重要。他們需要有能夠勝任在多元文化中獨立工作的能力,還要具有突破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能力。文化維面是漢語教學的重要支柱,如何將漢語教學與中華文化融會貫通,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組織教學,是漢語教師必備的素質(zhì)。
漢語 教學 多元文化
隨著改革開放帶來的中國經(jīng)濟迅猛發(fā)展,中國對世界經(jīng)濟、政治和文化舉足輕重的影響也促成全球范圍內(nèi)的漢語熱。在許多國家,漢語作為第二語言已經(jīng)進入高等院校和中小學校的課程。作為公派對外漢語教師師資培養(yǎng)渠道之一,受到國外不同層次學校的歡迎,在外派去世界各國從事漢語教學的工作中發(fā)揮著巨大的作用。在漢語教學走向世界的進程中,漢語教師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顯得十分重要,需要有能夠勝任在多元文化中獨立工作的能力,還要具有突破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能力。
筆者作為長期從事對外漢語教學的教師,2013年赴朝鮮平壤外國語大學任教,在為期兩年的國外教學生活中得到了許多啟示,積累了一定經(jīng)驗,對今后的教學工作彌足珍貴。
作為對外漢語教師,需要了解它國教育理念與中國的不同,了解當?shù)貙W生多元化的背景和他們漢語學習方面存在的困難,根據(jù)教學對象的實際情況制定合理可行的教學計劃和目標。
語言教學離不開特定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語言本身及語言運用都受社會文化因素的制約。作為一種社會符號,語言是“用以傳遞和塑造某種文化基本模式的源泉”。[1]現(xiàn)實社會生活的因素,學生個體的差異,都對學習者產(chǎn)生不同層面的影響。比如在東南亞一些佛教國家,根深蒂固的宗教觀念滲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而漢文化圈中的學生則受儒家思想的影響。
文化維面是漢語教學的重要支柱,如何將漢語教學與中華文化融會貫通,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組織教學,是漢語教師必備的素質(zhì)。漢字是悠久的中華文化的縮影,在漢字教學中巧妙融入歷史與文化的相關知識,不僅可以使學生更好地掌握漢字,還可以使學生對悠久燦爛的中華文明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
在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只有遵守學習過程的客觀規(guī)律,才能達到最理想的教學效果和學習效果。隨著科學技術的飛躍發(fā)展,傳統(tǒng)教學的單一模式逐漸被打破。技術的革新帶來的進步之一便是網(wǎng)絡教學可以運用到對外漢語教學領域,將教與學的互動提高到新的層面。
根據(jù)認知派教育心理學的理念,教師應該充分發(fā)揮和利用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讓學生通過教師的啟發(fā)和引導創(chuàng)造性地學習漢語,即“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中心”,也正如張德琇的觀點:“學校教育中,教師須引導學生自己探索新境界,自己去追求新知識,自己去發(fā)現(xiàn)新的原則原理;這乃是啟發(fā)創(chuàng)造性思維與培養(yǎng)創(chuàng)造能力的必要途徑”。創(chuàng)造性地學習漢語,可使學生通過在對漢語認知與理解的基礎上,靈活運用漢語進行交際,并逐漸培養(yǎng)研究語言的能力。而我們對外漢語教學的最終目標之一便是發(fā)展學生獨立觀察、發(fā)現(xiàn)和吸收語言的能力。
教學理念、教學原則與方法必須充分考慮到不同地域的影響,考慮到在課堂教學中的可操作性。這樣,在單位時間內(nèi)便能提高效率,提高學生所學知識的利用率。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如果能將適度性、靈活性、趣味性與文化性融合,便能收到一舉數(shù)得的效果,從而完美地實現(xiàn)教學目的。如果忽略其中任一環(huán)節(jié),都可能影響到教學效果。
教師的精神狀態(tài)和情感對課堂教學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因此在上課前要做好情感方面的積極準備,教師飽滿的情緒很容易感染學習者的熱情。在課程進行過程中,教師在與學生的互動中可以隨時根據(jù)情況調(diào)節(jié)授課節(jié)奏,活躍課堂氣氛。深秋時節(jié),一夜風雨之后樹葉凋零,此時不免令人心生幾絲傷感。教師可以利用季節(jié)更迭的契機,將清代著名學者王國維《人間詞話》中的人生三個境界作為教學內(nèi)容,既能體現(xiàn)中國哲學“天人合一”的思想,又能潛移默化地給學生以積極的人生影響?!白蛞刮黠L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讀到這些意蘊深遠的經(jīng)典詩句,學生會深受鼓舞,更加激起他們的學習熱情,從而收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引領學生進行延展練習,讓學生回憶學過的哪些成語、諺語與此情境相似,如:“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等等,相信這樣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一定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可能會對他們的一生產(chǎn)生重要的影響。如此,我們的教學也達到了培育學生健康品格的最高境界。
一名優(yōu)秀的對外漢語教師,需要擁有豐富的中國語文知識和文化底蘊。第二語言教學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因此要求教師應具備雙文化的意識和自覺。所謂“雙文化的意識和自覺”是指“對外漢語教師不僅對漢語文化有深刻的自知之明,同時對于學生的母語文化也有相當深入的了解”。[2]
外國學生非常喜歡學習中國的成語、諺語和歇后語,如何巧妙將這些詞語簡練而內(nèi)涵豐富的語言融入到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教師需要精心設計和篩選,并兼顧語法學習和詞匯學習,同時還要考慮文化因素的適當導入。比如冬天來臨之時,根據(jù)天氣的變換教師便可以自然地引出關于冬天的成語和諺語,如“冰天雪地”、“滴水成冰”、“寒風刺骨”、“天寒地凍”這些成語形象地描述了冬天的寒冷,然而僅有這些還有失于片面,因為冬天的特點并不是僅僅能用“冷”來概括形容的,冬天北國的冰雪也自有另一番迷人的風姿,由此可以引出“銀裝素裹”、“粉妝玉砌”等詞語。并進而延展到與冬天相關的一些諺語,如:“冬練三九,夏練三伏”,“瑞雪兆豐年”,“今冬麥蓋三層被,來年枕著饅頭睡”,等等。這些諺語既包含農(nóng)業(yè)社會豐富的生產(chǎn)經(jīng)驗,也有鼓舞人奮發(fā)向上的積極含義,因而很受學生的歡迎。年輕學生對于當下的流行語很感興趣,比如“給力”、“中國夢”、“正能量”等等,將這些內(nèi)蘊豐富極具張力的流行語巧妙引入到課堂教學中,不僅能提高學生學習漢語的興趣,更能激發(fā)他們了解中國的熱情。
教師安排教學內(nèi)容時常常會受到情境的啟發(fā),比如在飄雪時節(jié)如果給學生講授唐代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便會收到非常好的教學效果。老舍先生的散文《濟南的冬天》也是學生們非常喜愛的篇目之一,冬天的濟南在作家充滿溫情的文字中是一個溫暖寧靜的寶地,令人無限神往。這里教師如若運用對比手法會給學生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可以將濟南與學生所處的這一城市比較,在相同的季節(jié)里兩地呈現(xiàn)出哪些不同的風韻?這樣的練習一方面能夠檢驗學生運用所學的形容詞描述風景的口語表達能力,無形之中也會幫助他們提高閱讀和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進而有效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通過學習這篇散文佳作,學生們很自然總結出“濟南的冬天是一幅水墨畫”,與文章主題相吻合。
不同民族的文化差異也體現(xiàn)在文化禁忌方面,特別是關于送禮物的習俗。雖然同屬亞洲漢文化圈,朝鮮與中國在這一方面卻存在許多差別。當我講到在中國送禮物不能選擇鐘時,學生們便覺得有些不可思議,因為鐘和表應該屬于同一類物品,為何可以送表卻不可以送鐘?在朝鮮文化中沒有這一意著割斷交情。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年輕一代對這些變得越來越不在意,有人也會送鞋子作為禮物,但年齡較大的人則恪守這一傳統(tǒng)。在中國,人們喜歡將皮帶作為禮物送給相熟的人,而在朝鮮如果送人皮帶是將對方束住之意,因而只能送給特別親密的人。如果不了解兩國之間的文化差異,便很容易制造出誤會來。中朝兩國婚禮習俗也呈現(xiàn)出不同的特點。我們通常用“吃喜酒”或者“吃喜糖”來說明參加婚禮,而在朝鮮人們則習慣說“吃喜面”,因為朝鮮的婚禮上人們要吃面,寓意夫妻之間幸福長久。倘若不了解這些文化差異,勢必會給我們的跨文化交際帶來障礙。
不同國度的學生興趣點各有不同,西方學生對中國的飲食文化情有獨鐘,而亞洲學生則更偏好對中國歷史文化的探究,也會對音、形、義相結合的漢字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學生隨時可能提出一些對當下中國熱點問題的看法,而教師的觀點會對他們起著引導作用。有時難免會有學生提出一些比較敏感的問題,這時需要靈活運用一些語言技巧,比如移花接木、轉(zhuǎn)移話題,或者使用得體的模糊語言,避開正面回答這些問題。
緊緊跟隨時代的發(fā)展,大力發(fā)展和推進世界范圍內(nèi)的漢語教學,豐富跨國教學經(jīng)驗,是每一位國際漢語教師的使命。作為一名國際漢語教師,工作與祖國息息相關,所以我們必須有堅定的信念,在愛國主義的旗幟下積極傳播中華文化,努力做民間交流的友好使者。愿所有的國際漢語教師都能以盧新寧的這句話共勉:“你所站立的地方,便是中國”。
【責任編輯:向東】
【注釋】
①陳申,薛馨華.國際漢語教師培養(yǎng)理念解構[J],語言教學與研究,2010(5).
②李曉琪.對外漢語文化教學研究[M],商務印書館,2006:268.
G64
A
1008-8784(2017)02-104-3
2016-12-20
王曉雁(1971—),女,遼寧丹東人,滿族,遼東學院韓朝學院漢語言系對外漢語教師,副教授,研究方向:對外漢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