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華南師范大學附屬惠陽學校 劉茂輝
小學思想品德課教學之我見
文 華南師范大學附屬惠陽學校 劉茂輝
小學思想品德課是針對小學生進行系統(tǒng)地政治教育和社會主義思想品德教育而開設的課程。在新課改的倡導下,我們想要改進這門學科的教學,必須活用教材,創(chuàng)設良好的課堂氛圍,實現(xiàn)高效的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果。
新課程要求: “教師不能只成為課程實施的執(zhí)行者,應該成為課程的建設者”。教材不是唯一的課程資源,教師應該 “活用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因此,作為一名教師就要不斷地改變教學思路,善于對教材進行二次開發(fā)利用,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科學地、有選擇地進行重組,為學生的思維發(fā)展提供可能。如:老師在教學 《燦爛的姐妹花》一課時。課前,他教導學生記住 “貧窮落后受挨打”這一沉痛的歷史教訓;輔導學生通過其它渠道了解有關(guān)祖國統(tǒng)一和一國兩制的知識,感受港澳人民回歸到祖國的幸福心聲,從而激發(fā)了學生的愛國之情、報國之志和強國之心;要求學生親手制作香港與澳門的區(qū)徽、區(qū)旗。在教學過程中,老師針對教材內(nèi)容和學生的實際水平,始終遵循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兒童社會生活為主線的指導思想,引領學生進行課內(nèi)交流感悟和課外實踐體驗,在 “能力培養(yǎng)、人格塑造、情感熏陶”方面下足功夫。
根據(jù)遵循兒童社會生活一系列原則,在教學過程中,老師還通過交流互動、知識搶答、小小論壇、課外延續(xù)、獎勵物品等手段,讓學生在積極參與的基礎上了解、感受祖國的變化和發(fā)展,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新課程標準在論述構(gòu)建師生和諧課堂時說,教師要 “蹲下身子與學生對話”,讓學生看清老師的一容一貌,在親切的交流中感受到學習的融洽性。如:我在教學 《團結(jié)合作》一課時。課前,我 “蹲下身子”來用實在、親和的態(tài)度與學生交流。因為我知道,如果教師只是在形式上與學生平等了,語言也兒童化了,但是實質(zhì)上說話的語氣生硬、目空一切、盛氣凌人,臉上總是布滿陰云,說一套,做一套,名不符實,不能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別說你 “蹲下身子”,你就是坐在地上,學生面對你仍然是大氣不敢出一下,心弦時刻繃得緊緊的,連正眼都不敢瞧你一下,他的臉上能有陽光嗎?你的談話他能聽得進去嗎?即使表面上滿口應諾,但實際上能達到應有的效果嗎?因此,我通過調(diào)查先了解學生的個性,再有針對性地跟學生互動、交流,然后才引入課堂教學。如:當我了解到有一個學生會跳傣族舞時,就先讓她擺一個造型,然后模仿她擺一個造型;當我了解到有一個學生是小記者時,就讓他采訪我。這樣,馬上就與學生拉近了距離,大家的心情一下子放松了,臉上也露出了燦爛的笑容。
課堂提問是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它既是一種手段又是一種藝術(shù)。教師在提出問題時必須考慮學生的實際,對學生已有知識經(jīng)驗和教材內(nèi)容進行全面的、科學的分析,深入挖掘教材內(nèi)容中蘊涵著的能力價值和情感價值的知識,利用這些知識作為情境素材,有針對性地創(chuàng)設恰當?shù)膯栴}情境,使學生產(chǎn)生與舊有認知上的沖突,從而激發(fā)學生強烈的好奇心,產(chǎn)生認知沖突的學習情境,誘發(fā)學生質(zhì)疑、猜想。如:某位老師在教學 《我愛秋天》一課時,她首先通過 “春、夏、秋、冬”的故事引入新課,然后通過課件了解秋天的美景,讓學生知道秋天有哪些變化?秋天提醒了我們要注意什么?秋天的葉子像什么?是什么顏色?是哪個樹媽媽的孩子?她還用她天生孩童化的獨特語言和肢體動作與學生互動,了解秋天,贊美秋天,收獲秋天,達到良好的效果。接著她巧設了 “摸水果,猜水果”的游戲,讓學生在游戲活動中體驗農(nóng)民伯伯勞動的艱辛,感悟秋天收獲時的喜悅心情。
課堂上巧妙適度地運用講故事、做實驗、玩游戲、演小品、唱歌曲等活動,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提高教學實效,而且可以和學生共享快樂。如在教學 《小鳥與榕樹的對話》一課時,教師課前先指導學生雙手交叉擺動,像小鳥一樣在空中飛,然后引出課題 《小鳥與榕樹的對話》。接著,指導學生欣賞大自然的美景、齊唱一首 《大自然是我美麗的家》、品讀小資料(一棵樹的生態(tài)價值)、展示學生自己的小制作等手段為學生認識大榕樹作了鋪墊。再次,指導學生分角色朗讀榕樹與小鳥的對話,出示宰殺小鳥和亂砍伐樹木的圖片,讓學生全面了解當前的社會現(xiàn)象。最后,讓學生了解我國相關(guān)保護野生動物的法律法規(guī),引發(fā)大家該如何來愛鳥護林的思考。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