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志光
《倪牧師蘊山公紀念碑》之解讀
柴志光
“持躬正直,秉性慈祥,尤為扶危濟國引為己任。”這是《倪牧師蘊山公紀念碑》文中對倪蘊山的概括和點評。倪蘊山的思想和行為深深地影響著五位子女,也傳承給宋家六位姐妹兄弟。《倪牧師蘊山公紀念碑》具有重要史料價值,應(yīng)引起廣泛重視。
倪蘊山公紀念碑;解讀;史料價值
倪蘊山(1837年1月—1889年4月),浦東川沙城東北倪家宅人,早年在浦西盆湯弄租屋開修鞋制鞋的小店,后入基督教并給外國傳教士當廚師,不久擔(dān)任基督教天安堂牧師,成為基督教職業(yè)傳教士。他的三女兒倪桂貞婚配宋嘉樹,他的外孫宋靄齡、宋慶齡、宋美齡、宋子文等都是中國現(xiàn)代史上著名人物。宋家姐妹兄弟出生時,倪蘊山已去世。有關(guān)倪蘊山的史料不多見,但《倪牧師蘊山公紀念碑》頗引人注意。
2005年,筆者從浦東檔案館調(diào)至浦東史志辦公室工作,在老主任張建明先生的介紹下認識了原川沙縣文化局局長王樂德先生。王先生退休后一直在研究宋慶齡家族在浦東的活動歷史。宋慶齡的母親倪桂貞是浦東川沙城東北倪家宅人,宋慶齡的外公倪蘊山是一位基督教牧師。從王先生處得知在上海市區(qū)西藏路沐恩堂里有一塊倪蘊山的紀念碑。從王先生所著的一本書中也看到了這塊碑的照片。但由于忙于事務(wù),一直未能去沐恩堂尋訪該碑。
2014年10月5日下午,筆者專程到沐恩堂尋訪該碑,但未見該碑蹤影。經(jīng)向堂內(nèi)的牧師請教,才得知教堂在修理時,發(fā)現(xiàn)有幾塊記載已故牧師的碑刻,就請相關(guān)牧師的后人來領(lǐng)??;但這已是十多年前的事,故具體情況也不是很清楚,當時經(jīng)辦的人員已退休。那么倪蘊山的這一塊紀念碑會有誰來領(lǐng)走呢?會不會由某一機構(gòu)來取走呢?一時不得而知。
2014年11月10日,筆者陪同《求是》雜志社原副總編輯朱峻峰教授到上海市孫中山宋慶齡文物管理委員會辦公室走訪,才看到該碑陳列在宋慶齡紀念館。該碑體量較大而且材質(zhì)很好,系漢白玉石質(zhì),立碑時間為民國十三年(1924年)。在上海地區(qū)歷代眾多的石碑中,漢白玉的石碑是很少見的。而且,碑文字口內(nèi)澆嵌著錫,因此,除了該碑剛刻好后做有拓本外,嵌錫以后就無法制作拓本,所以尚未見到該碑有拓本流傳。
《倪牧師蘊山公紀念碑》云:“寰球無無教之國,即寰球無不信教之人。我國夙以崇尚道德著稱,雖未顯立國教,然儒釋道三教大化彌綸,流傳罔替。洎乎互市外來傳教者,接踵而興。其儀式信條容與我國習(xí)尚微有不同,而與人為善之心固無古今中外其揆一也。先大夫云峰府君早年崇奉耶教,每所闡發(fā),鄉(xiāng)人咸目為有道君子。而倪蘊山先生實為先大夫摯友。前清戊午受洗於慕維廉牧師,旋被任為天安堂牧師,在會達三十二年。立身行事與先大夫志同道合,且持躬正直,秉性慈祥,尤為扶危濟困引為己任。惜局於一隅,未竟厥志,良可慨矣。今距先生之歿歘已卅有五年。令嗣錫純會長屬為詮次厓略,勒諸貞珉。征祥不文,且久歷外邦,於先生之嘉言懿行,親炙日淺,未能道其萬一,輒舉其犖犖大者以詔當世,并垂不朽云。先生諱嘉珍,江蘇川沙人,生於清道光丙申十二月初八日,歿於光緒己丑三月九日,春秋五十有四?;浇凳酪磺Ь虐俣哪?,中華民國十三年甲子十一月。世愚姪上海陸征祥謹撰,涇縣包希藺書丹?!?/p>
《倪牧師蘊山公紀念碑》文是筆者所見到的一份最原始的關(guān)于宋慶齡外公倪蘊山的史料,是一份十分珍貴的石刻檔案。倪蘊山作為出生于浦東川沙的一名基督教信徒和傳教牧師,在1949年以前的浦東地方志書中沒有關(guān)于他的記載。而該碑文告訴我們許多信息,使我們對倪蘊山有更深入的了解。
1.倪蘊山生卒年月日。碑文云:“先生諱嘉珍,江蘇川沙人,生於清道光丙申十二月初八日,歿於光緒己丑三月九日,春秋五十有四?!睆闹锌芍溃咛N山生于清道光十六年農(nóng)歷丙申十二月初八日,即公元1837年1月10日;歿于清光緒十五年農(nóng)歷己丑三月九日,即公元1889年4月13日,享年54歲。倪蘊山歿時,宋慶齡的母親倪桂貞年方21歲,剛與宋嘉樹結(jié)婚不到二年,宋氏姐妹兄弟都沒有見到過外公。倪蘊山的夫人徐氏則為長壽者,1923年去世,享年83歲。宋氏姐妹兄弟小時得到過外婆的照管。
2.倪蘊山受洗入基督教時間。碑文云:“前清戊午受洗於慕維廉牧師,旋被任為天安堂牧師,在會達三十二年?!北闹械那逦煳缡侵盖逑特S八年(1858年),是年倪蘊山22歲,受洗入基督教,慕維廉牧師主持受洗禮。慕維廉(W.Muirhead)是英國基督教倫敦會的傳教士,1847年8月到上海協(xié)助麥都思傳教。慕維廉是個中國通,他是位語言學(xué)家,在英國時已懂得中文,他把《地理全志》《大英國志》翻譯成中文本印行流傳。麥都思在1843年12月到上海定居傳教,在今山東路一帶占用大片土地,建造仁濟醫(yī)院、墨海書館以及傳教士的住宅,該地稱為麥家圈。1864年,基督教倫敦會在麥家圈正式建筑第一座屬于該會的教堂,即山東路天安堂。倪蘊山應(yīng)該是經(jīng)歷了天安堂建造過程的,他也成為基督教天安堂的傳教士。1848年3月8日,麥都思、慕維廉、雒魏林到青浦縣城散發(fā)布道資料,與當?shù)鼐用癜l(fā)生沖突,釀成青浦教案。1900年,慕維廉在上海去世。
3.倪蘊山與陸云峰。碑文云:“先大夫云峰府君早年崇奉耶教,每所闡發(fā),鄉(xiāng)人咸目為有道君子。而倪蘊山先生實為先大夫摯友。”“先大夫云峰府君”是指碑文撰者陸征祥的父親陸云峰。陸云峰也是位基督教信徒和傳教士,與倪蘊山是摯友。陸云峰祖籍江蘇昆山,1840年前后到上海謀生并加入基督教教會,其夫人吳金靈也是基督教信徒。1872年6月12日,陸夫人生下陸征祥,可惜產(chǎn)后得病,在1879年陸征祥八歲時去世。陸征祥從小就跟著虔誠的父親,深受其影響。陸云峰確實是個見地不一般的人,很通達,也很務(wù)實。當時中國科舉未廢,做父母的總想方設(shè)法要送子弟上學(xué),日后好得個功名,然陸云峰厭惡官場惡習(xí),根本就不愿兒子走科舉之路,他甚至不送孩子上私塾,怕冬烘的學(xué)究用陳規(guī)陋習(xí)束縛小孩,于是他就自己做了陸征祥的啟蒙老師,課本就是《新約福音》。1862年,北京開辦同文館。第二年,上海開辦了廣方言館。兩館都是總理衙門主辦,旨在培養(yǎng)外語人才,開設(shè)的主要課程是法語、英語,同文館還增開格致等課。陸云峰有意送子入廣方言館,習(xí)得一門外語,以便將來出洋學(xué)些實務(wù),好回上海做郵局職員,父子將來也可安逸度日。赴考廣方言館時,陸征祥不過是個十三歲的少年。進廣方言館后,陸征祥主修法文,雖然年紀最小,卻因為刻苦而成績居前。其間因病休學(xué)一年,病愈后,他很快趕上了功課。二十一歲時,他以優(yōu)異成績從廣方言館畢業(yè),并被推薦入北京的同文館深造。一年后,被總理衙門選中放洋,為大清帝國駐俄使館的四等秘書兼譯員。從此,陸征祥進入外交界。1901年,陸云峰去世。1920年陸征祥任北洋政府外交總長時,在北京百萬莊天主教教會墓園買了一塊地做陸氏家族墓地,并把祖母和父母的墓遷葬至此。一反平日他做人的低調(diào)平和,陸征祥親自精心設(shè)計了父母的墓碑。該墓坐東南朝西北,立面仿古希臘神廟,墓室四壁鑲嵌著北洋政府首要、各界名流如袁世凱、段祺瑞、黎元洪、溥儀、康有為等五十余人的題詞石刻,他希望以此補償自己未盡的孝心。由于陸云峰與倪蘊山的摯友關(guān)系,陸征祥與倪蘊山家族的往來是自然的。
4.關(guān)于倪錫純。碑文云:“令嗣錫純會長屬為詮次厓略,勒諸貞珉?!蹦咤a純是倪蘊山的七子。倪蘊山與夫人徐氏共生育有十個子女,其中五個早夭。長子倪錫令(1864—1896年),長女倪桂金(1866—1946年),三女倪桂貞(1869.6.3—1931.7.23),七子倪錫純(1880.9.12—1933年),九女倪秀珍(1882—1960年)。倪錫令在26歲時接替其父親擔(dān)任天安堂牧師。1896年在去崇明布道途中沉船而身亡,年僅33歲。有關(guān)倪錫純的生平在民國《川沙縣志》第十六卷《人物志》中有記載,其記文云:“倪錫純,字燮臣,市區(qū)人,自幼隨父遷居上海,入耶教,受洗禮,恪守教義。畢業(yè)圣約翰大學(xué)后,即應(yīng)江督招生留學(xué)之試,以官費留美,入耶魯大學(xué)土木工程科,得學(xué)士位。復(fù)入賓斯回尼亞大學(xué)鐵道管理科及雪拉科斯大學(xué)橋梁建筑工程科,均得碩士學(xué)位。旋即歸國,受聘為漢冶萍煤鐵廠礦公司商務(wù)所所長。天懷淡泊,雖戚屬多貴顯,不樂仕進,其高尚如此。生光緒六年,卒民國二十二年,年五十有四?!?912年,倪錫純與中國第一批留美學(xué)生曹吉福之女曹惠英結(jié)婚,育有三子一女。碑文中所稱“會長”不知是指何會,可能是基督教的教派組織。
5.撰碑文者陸征祥。陸征祥父親陸云峰與倪錫純父親倪蘊山是世交好友,而且是信基督教的世家。因此,在紀念倪蘊山去世35周年時,倪錫純請陸征祥撰寫紀念碑文是最合適的,而且陸征祥有擔(dān)任過外交總長的身份,又是同道教友。陸征祥1893年奉派擔(dān)任中國駐俄羅斯大使館翻譯官。日俄戰(zhàn)爭事件后,在俄國憤而剪去發(fā)辮。陸征祥在俄結(jié)識比利時天主教女子培德女士,不顧使館反對,于1899年結(jié)婚。1906年,陸征祥升任中國駐荷蘭特命全權(quán)大使。1912年共和革命后,應(yīng)總統(tǒng)袁世凱電命,從駐俄大使任所返國出任外交總長,并推動中國現(xiàn)代外交機構(gòu)之改革,將清代“外務(wù)部”改為外交部。袁世凱稱帝其間,曾短暫出任國務(wù)卿職務(wù)。1919年,陸征祥率顧維鈞、王正廷、施肇基、魏宸組等人出席巴黎和會。由于夫人病況,陸征祥和會后即辭去職務(wù)滯留比利時,參與天主教本篤會工作,后成為正式修士,照料病妻并傳教。培德女士1926年病逝后,陸征祥專心教會事務(wù)。二戰(zhàn)其間,幫助受納粹迫害之比國地方群眾,并曾推動抵制日貨之運動,為中國與盟國戰(zhàn)勝而祈禱,受教廷封贈為比國圣伯多祿剛城修道院榮譽院長。1949年1月15日,陸征祥病逝于比利時,葬于比國布魯日圣安得魯修道院。
由于該碑幾經(jīng)搬動,原立碑之處一時難以弄清。筆者認為該碑刻好后一開始并不立于沐恩堂,因為碑刻于1924年,而沐恩堂建成于1931年,是后來移碑立于沐恩堂。那么,該碑開始立于何處?有兩處可能性比較大。該碑為紀念碑,故立于老慕爾堂內(nèi)讓信徒知悉基督教牧師的傳教經(jīng)歷,宣傳基督教傳教士的奉獻精神,新堂建好后,該碑從老堂遷移進新堂;另外一處是碑立于天安堂,倪蘊山生前是該堂的牧師,他在天安堂布道傳教幾十年,在該堂內(nèi)立倪蘊山的紀念碑順理順章。后天安堂并入仁濟醫(yī)院,醫(yī)院擴建堂被拆,紀念碑遷移到仁濟醫(yī)院附近的慕爾堂,再遷移到新建的慕爾堂即今天的沐恩堂。沐恩堂原名慕爾堂,由美國基督教監(jiān)理公會傳教士李德創(chuàng)建。前身是美國教會監(jiān)理公會設(shè)的監(jiān)理會堂,建于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19世紀20年代教徒劇增,舊堂不敷使用,后來籌劃募捐將原中西女塾(即現(xiàn)堂址)讓給慕爾堂建造新堂。1929年開工,1931年落成,建成紅磚結(jié)構(gòu)的哥特式教堂,內(nèi)有可容1000余人的禮堂及音樂室等。1958年,上海基督教各派在這里舉行聯(lián)合禮拜,并正式把它的名字定為“沐恩堂”。二十一世紀初,《倪牧師蘊山公紀念碑》被上海市孫中山宋慶齡文物管理委員會收藏在宋慶齡紀念館。該碑幾經(jīng)遷移終于有了一個長久的安放地。
該碑的書丹者包希藺,安徽涇縣人,是清代學(xué)者、文學(xué)家、書法家、書學(xué)理論家、政治理論家包世臣(1775—1853年)的孫子。包希藺也以書法著名,他曾在湖北擔(dān)任知縣。1924年,大冶鐵礦全體同仁暨大冶士紳建立《大冶鐵礦盛公紀念碑》,碑文由呂景端撰,書丹者也是包希藺。倪錫純曾經(jīng)是漢冶萍煤鐵廠礦公司商務(wù)所所長,他是否知道立《大冶鐵礦盛公紀念碑》之事,這尚待考證;如果是知道的,那么,是否由此而請包希藺書丹《倪牧師蘊山公紀念碑》,這也尚待考證。
在倪蘊山去世35周年之際,刻制樹立《倪牧師蘊山公紀念碑》,對倪家而言不是一件小事。其樹立之日是否有一個儀式,倪蘊山后代有哪些人參加,現(xiàn)尚未見到史料記載。1924年時,倪家家道處在鼎盛期,倪家除了長子倪錫令去世外,長女倪桂金、三女倪桂貞、七子倪錫純、九女倪秀珍均健在,按理會參與立碑之事。倪家的三位女婿牛尚周、宋耀如、溫秉忠雖然其時已去世,但他們的子女理應(yīng)為紀念外公而參與立碑之事。宋靄齡、宋慶齡、宋美齡、宋子文、宋子良、宋子安,?;萘?、?;萆⑴;葜椤⑴;菡涞仁欠駞⒓恿⒈蛘呖催^該碑,尚待用史料證實。
陸征祥在《倪牧師蘊山公紀念碑》中對倪蘊山的評價是:“持躬正直,秉性慈祥,尤為扶危濟困引為己任?!毖哉Z不多,但高度概括。倪蘊山的思想和行為深深地影響著五位子女,也傳承給宋氏六位姐妹兄弟。浦東作為宋氏六位姐妹兄弟的娘家,母親倪桂貞,外公倪蘊山和外婆徐氏那種浦東傳統(tǒng)地域文化和基督教文化交織在一起的信念和行為,對他們有著重要的影響力。
1.王樂德編:《宋慶齡母系倪氏暨父系宋(韓)氏家譜》,學(xué)林出版社2004年2月。
2.上海市孫中山宋慶齡文物管理委員會等編:《宋耀如生平檔案文獻匯編》,東方出版中心2013年10月。
3.阮仁澤、高振農(nóng)主編:《上海宗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
4.黃炎培總纂:《川沙縣志》,1937年。
5.胡心鼎、呂才、胡穎:《弱國外長陸征祥》,世界知識出版社2011年8月。
K25
柴志光,上海市浦東新區(qū)地方志辦公室 (上海 200135)
陳 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