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園花
摘 要:語文是我們溝通和交流必不可缺的語言,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語文是其他學科的基礎,是學好其他學科必不可少的工具,也是學生全面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的基礎。語文課程具有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所以,語文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關鍵詞: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教學互動
G633.2
作為一位初中語文教師的我,一直在為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而努力著,探索著,也深知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采用各種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時間、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多的教學效果,為實現(xiàn)特定的教學目標而組織實施的活動。有效的課堂教學是兼顧知識的傳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養(yǎng)和個性塑造的,是全面地關照學生成長與發(fā)展的樂園,讓學生接受文化的洗禮和熏染。通過有效的課堂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是鮮活的、富有創(chuàng)造力的個性化的人才。
那么,怎樣才能保障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
一、強化語文性質,踐行教育理念
1.強化學科性質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边@就把語文學科的性質完整地表述出來了,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具有工具性;語文又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人文性。語言承載著人文,人文滲透于語言,二者是相輔相成的,任何片面地強調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或片面地強調人文性,都不符合語文學科的客觀實際。
2.轉變教師角色
在新課程背景下,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參與者。課堂上教師作為組織者,要組織學生發(fā)現(xiàn)、尋找、創(chuàng)造和利用學習資源,組織和營造適合學生主動學習的場景和氛圍;作為指導者,教師要圍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三維目標對學生學習內容和學習方法進行有的放矢的指導;作為參與者,要走到學生中間去,與學生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學會觀察、傾聽和交流,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重構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
3.構建學習方式
新課程背景下的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課堂教學過程必須以學生的發(fā)展為出發(fā)點。作為教師,要真正“放下架子,俯下身子”,要努力構建與學生發(fā)展相適應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并運用于教學實際,以凸顯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的“主體”地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而不是形式上的關注學習方式的變化。
二、強化語言實踐,建設訓練策略
語言實踐主要是指語言的使用。語言作為一種交際工具,是為了實現(xiàn)與人交流,傳達自己的思想、觀點,表達自己的情感、態(tài)度。課堂上就是根據(jù)教學內容和教學進程,實現(xiàn)與教師和同學的交流以達成學習目的。為了使這種交流更為有效,教師要努力建設語言訓練策略,給學生提供更多的語言實踐的機會。
1.創(chuàng)設語言互動情境
從某種意義上說,語言就是一種傾訴,主要注重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溝通,它是聽說雙方互動的過程,不是聽和說的簡單相加,只有傾訴和聆聽的雙方處于互動的狀態(tài),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語言實踐。在這樣一種師生合作互動、生生合作互動的情境下,課堂就會充滿輕松愉悅、平等和諧的氣氛,就能真正實現(xiàn)語言實踐的意義。
2.創(chuàng)設語言表演情境
表演是深受學生特別是高中以下學生喜愛的一種語言實踐方式。饒有興致的表演,能激發(fā)學生參與語言實踐的熱情,使他們的語言更具個性化特征。因此,教師因文、因人而異,適時、適度、適量地進行課堂表演,能促進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比如《羚羊木雕》則適合分角色朗讀表演。
3.創(chuàng)設語言生活情境
語言實踐應設計多樣符合學生生活實際的情境,調動學生生活感知和生活體驗,使學生在語言實踐中能做到得體、適用、有效。如假如我是售貨員,假如我是市長,等等。
三、強化探究意識,形成閱讀模式
所謂探究性閱讀是針對教師包辦分析的一個概念。探究性閱讀,教師要舍得把課堂讓給學生。作為中學生,已具備了一定的閱讀基礎和思辨能力,完全可以利用自身的條件獨立或合作閱讀。這種閱讀過程,是學生自覺能動的過程,而教師的作用主要表現(xiàn)在充分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創(chuàng)造閱讀的環(huán)境,促成閱讀的習慣,點撥閱讀的方式方法上。這種閱讀由于體現(xiàn)了學生閱讀的自身要求和求知動機,其產生的閱讀感悟更深刻,閱讀效能更強烈。學生獨立閱讀的自悟自得,自然會遠遠超過他們被動接受老師課文分析所獲得的知識。
四、強化問題意識,重視提問技巧
新課程的“問題性”是學習方式的主要特征。問題性強調學習過程是一個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就課堂教學來講,發(fā)現(xiàn)問題往往是由教師的提問來實現(xiàn),或者說教師的提問完善和補充了課堂問題的發(fā)現(xiàn)。而為了能夠有效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提問要遵循的原則和講究的技巧就顯得尤為重要。
五、強化“生成”意識,重視有效“生成”
葉瀾教授在“新基礎教育”理念中,提出了課堂動態(tài)生成的觀點。動態(tài)生成狀態(tài)下的課堂更加重視師生生命多樣性和充滿活力的生命。生成性的課堂教學特點是:體現(xiàn)以學生為主體、滿足了學生探究的欲望、展現(xiàn)了課堂教學的真實性。因而強化“生成”意識,是新課程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素質學生的必需。如何正確對待“生成”?教學中教師要強化三個意識。
1.強化“價值”意識
所謂價值,是對生成內容價值的判斷,即生成出來的內容有沒有價值。價值意識要求生成的內容一定要有價值,否則就是無效生成。強化價值意識指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將生成價值觀念引入教學中,促使生成內容的有效。
2.強化“文本”意識
文本是課堂教學的依據(jù),生成內容一定是由依據(jù)文本內容派生出來的。強化文本意識要求教師從文本出發(fā)進行指導,對生成內容要依據(jù)文本進行篩選、甄別。
3.強化“目標”意識
目標是課堂教學預期要達到的學習結果。課堂教學目標應包括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強化目標意識是指教師心中時刻要有教學目標,課堂生成必須是圍繞教學目標,不能旁逸斜出,節(jié)外生枝。
總之,新的課程改革能否成功,從某種意義上說取決于課堂教學是否有效。面對取得的成績,能冷靜思考存在的問題,能出謀劃策、身體力行解決實際教學中的問題,是我們每一個語文教師首要的工作任務。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經歷了新的課程改革洗禮的語文課堂,必將描繪出繁花似錦的今天而迎來碩果累累的明天。
參考文獻:
[1]郭琴.提高初中語文教學有效性之我見[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3.10
[2]朱瑛.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之我見[J].《中小學教育》,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