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瀟雅 馬玉婷
【摘 要】 目的:觀察溫通手法配合點穴推拿治療原發(fā)性痛經的臨床療效。方法:采用隨機對照法,將符合標準的50例原發(fā)性痛經患者隨機分成兩組,即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25人,其中治療組采取溫通手法配合點穴治療原發(fā)性痛經,對照組不采取任何治療措施,保持原有生活規(guī)律不變。結果:疼痛癥狀積分評定,治療組:有效22人,無效3人,總有效率88%;對照組:有效12人,無效13人,總有效率48%,P=0.002<0.05;中醫(yī)癥狀積分評定,治療組:有效19人,無效6人,總有效率76%;對照組:有效9人,無效16人,總有效率36%,P=0.004<0.05,提示治療組與對照組相比,經過治療,疼痛積分和中醫(yī)癥狀積分均有極顯著的統(tǒng)計學差異。結論:溫通手法配合點穴推拿對原發(fā)性痛經有肯定療效。
【關鍵詞】 原發(fā)性痛經 溫通手法 點穴
原發(fā)性痛經是指在行經期間或經期前后出現(xiàn)周期性小腹疼痛,痛引腰骶,甚至劇痛昏厥,經檢查無盆腔器質性病變者。近年來女大學生成為原發(fā)性痛經的主要發(fā)病人群之一,因其學習、就業(yè)壓力大,情緒波動較多;又因缺乏對原發(fā)性痛經的認識,不懂得自我保護,口服避孕藥、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劑對于原發(fā)性痛經雖有一定療效,但副作用較大,而推拿治療原發(fā)性痛經,安全簡便、無毒副作用,更易被大學生患者所接受。
1 一般資料
1.1 診斷標準
西醫(yī)學診斷標準:根據(jù)《婦產科學》[1]擬定的原發(fā)性痛經診斷標準:月經期或行經前后(1周以內)出現(xiàn)周期性下腹疼痛,經婦科檢查或B超檢查生殖器官無明顯器質性病變的青春期少女或未生育的年輕婦女。
中醫(yī)學診斷標準:參照《中醫(yī)婦科學》[2]擬定的診斷標準:凡在經期或經行前后,出現(xiàn)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劇痛昏厥者。
1.2 納入標準
1.2.1 符合上述診斷標準者;
1.2.2 年齡在18~26歲之間者;
1.2.3 痛經時間大于5年,且每年疼痛在6次以上者;
1.2.4 月經周期基本正常者(28±7天);
1.2.5 除痛經外,身體無其他重大疾病者;
1.2.6 對該課題知情并自愿參加治療者。
1.3 排除標準
1.3.1 不符合納入標準者;
1.3.2 繼發(fā)性痛經者;
1.3.3 具有推拿禁忌癥者;
1.3.4 不能按時治療,不予以配合者。
1.4 中止和剔除標準
1.4.1 未能堅持治療者;
1.4.2 出現(xiàn)其他并發(fā)癥者;;
1.4.3 資料信息不全,無法評價療效者。
1.5 臨床資料
本課題病例均為2016年2月至7月,召集的北京聯(lián)合大學特殊教育學院在校學生。根據(jù)診斷標準和納入標準選擇符合要求的病例50例,將其隨機分成兩組,治療組25例,對照組25例。其中治療組年齡最大25歲,最小19歲,平均20.44±1.54歲;對照組年齡最大26歲,最小18歲,平均20.44±1.8歲,P=0.941(P>0.05)。治療組治療前疼痛癥狀積分最大15.5分,最小6分,平均10.46±2.43分;對照組治療前疼痛癥狀積分最大16分,最小5.5分,平均10.02±2.73分,P=0.797(P>0.05)。治療組治療前中醫(yī)癥狀積分最大28分,最小12分,平均18.52±4.72分;對照組治療前中醫(yī)癥狀積分最大26分,最小8分,平均17.92±5.19分,P=0.437(P>0.05)。兩組患者年齡相似,治療前疼痛癥狀積分、中醫(yī)癥狀積分相近,無統(tǒng)計學差異,具有可比性。
2 研究方法
治療組采用溫通手法配合點穴推拿治療原發(fā)性痛經,對照組不采取任何治療措施。
2.1 治療方法
2.1.1 治療時間:
月經開始前7天,每日操作一次,每次30~40分鐘;月經結束后3天,每日操作一次,每次30~40分鐘;操作2個月經周期。
2.1.2 治療手法:分為溫通手法和辯證取穴法兩部分。
溫通手法
背腰骶部:按揉腰骶部5分鐘,撥揉膀胱經2分鐘、點按腰陽關、命門、腎俞等穴各1分鐘,搓擦八髎2分鐘;
腹部:順時針摩腹2分鐘、點按任脈、沖脈循行路線4分鐘、點按天樞、氣海、關元、中極等穴各1分鐘,振腹10分鐘、腹部熨法1分鐘;
辯證取穴法
主穴:三陰交、交信、地機、水泉、大鐘、子宮穴、合谷配三陰交等。
配穴:氣滯血瘀型:行間、太沖、氣海、血海、膈俞等。寒濕凝滯型:關元、氣海、腎俞、命門、腰陽關等。氣血虛弱型:脾俞、足三里、陰陵泉、血海。肝腎虧損型,肝俞、腎俞、太溪。
2.1.3 對照組:不采取任何治療方法。
2.2 觀察指標
采取疼痛癥狀積分和中醫(yī)癥狀積分形式,分別在經前、第二次治療后進行積分對比,積分越高,癥狀越嚴重。
2.2.1 疼痛癥狀積分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采用疼痛癥狀評分表,對疼痛程度進行評定。積分越高,疼痛越劇烈。
2.2.2 中醫(yī)癥狀積分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采用中醫(yī)癥狀評分表。積分越高,兼證越多,癥狀越復雜。
2.3 療效評定標準
2.3.1 痛經療效評定: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擬定標準:
治愈:推拿后積分減少至 0 分,經期腹痛及其他癥狀消失,停止治療后 1個月經周期未復發(fā);
顯效:治療后積分降低至治療前積分的 1/2 以下,腹痛明顯減輕,其他癥狀亦減輕或消失,不服止痛藥能堅持學習;
有效:治療后積分降低至治療前積分的 1/2~3/4,腹痛減輕,其他癥狀好轉,服止痛藥能堅持學習;
無效:腹痛及其他癥狀均無改善。
2.3.2 中醫(yī)癥狀評定: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
根據(jù)治療前及治療兩個月經周期后的中醫(yī)癥狀評分表計算療效指數(shù)。療效指數(shù)(n)=(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
臨床痊愈:中醫(yī)臨床癥狀、體征消失或基本消失,n>90%;
顯效:中醫(yī)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改善,90%>n>70%;
有效:中醫(yī)臨床癥狀、體征均有好轉,70%>n>30%;
無效:中醫(yī)臨床癥狀、體征均無明顯改善,n<30%。
2.4 統(tǒng)計方法
將課題數(shù)據(jù)錄入Excel表格中,使用統(tǒng)計軟件SPSS16.0進行處理,采用c2檢驗評價統(tǒng)計學差異,其中 P<0.05為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1為具有顯著差異。
3 結果及分析
本課題參考《中藥新藥臨床指導原則》為評價指標,但由于樣本量有限,實驗時間較短,不足以說明其痊愈、顯效、有效、無效的比例,為了更為直觀、客觀的反映臨床療效,我們將統(tǒng)計結果統(tǒng)一為有效、無效兩項,其中,有效為痊愈、顯效、有效三項之和,無效即無效項。
3.1 基本情況比較
4 討論
4.1 痛經的病因病機
西醫(yī)學認為引起原發(fā)性痛經的因素有:①子宮內膜前列腺素含量增高;②血管加壓素、催產素、內啡肽等物質增加;③其他因素:子宮發(fā)育不良、心理、社會因素等。其發(fā)病機制主要為子宮平滑肌異常收縮,子宮體內血液運行不暢所致[4]。中國傳統(tǒng)醫(yī)學對痛經早有深刻認識。朱丹溪在《格致余論》中指出“經來,往往見有成塊者,氣之凝也,將行而痛者,氣之滯也”;明代張景岳《景岳全書·婦人規(guī)》云“經行腹痛,證有虛實。實者,有因寒滯,熱滯,有因血滯,氣滯。虛者,有因氣虛,有因血虛。然實者,痛于未行之前,經通則痛自減,虛者,痛于既行之后,血去而痛益甚”。痛經從病機上有虛實之分,實者不通則痛;虛者,不容則痛?,F(xiàn)代人將其分為氣滯血瘀、寒濕凝滯、氣血不足、肝腎虧虛四型。本課題采用自擬溫通手法配合點穴推拿治療原發(fā)性痛經,經臨床觀察證實有肯定療效。
4.2 按摩機理分析
本課題選擇在腹部和腰骶部進行手法操作,其原因是:①痛經病位在胞宮,胞宮為奇恒之腑,似腑似臟,根據(jù)從陰引陽,從陽引陰的理論,腑病多以陰治,臟病多以陽治,采用腹背同時治療,方法較穩(wěn)妥,易獲療效[5]。②在下腹部和腰骶部操作可直接作用于盆腔,鼓舞盆腔氣血運行,促進和調整子宮功能活動,提高局部溫度,隨著陽氣的不斷增加,明顯提高盆腔氣血運行,既能補虛又可瀉實,活血化瘀止痛。
在操作部位上多選用具有溫通作用的手法進行操作?!端貑枴づe痛論》云:“寒氣客于腸胃之間,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絡急引故痛,按之則血氣散,故按之痛止”[5] ,“寒氣客于背俞之脈則脈泣,脈泣則血虛,血虛則痛,其俞絡于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則熱氣至,熱氣至則痛止矣”[6] 。按法可以使瘀滯的血氣得以散解,血氣散解則氣血運行正常,經絡通暢,改善不通則痛的狀態(tài),變?yōu)橥▌t不痛,另外按法還可以“致氣”,促進血液循環(huán),使氣血不足之處得以補充,從而達到榮則不痛的目的。因女子以陰為體,以血為用,任為“陰脈之?!保瑳_為“十二經脈之?!薄ⅰ把!?,又因沖任二脈皆起于胞中,主司月經和孕育,故沖任不調,則氣血運行不暢,胞中作痛。按壓沖脈、任脈循行路線,可調理氣血,調整沖、任功能,從而達到止痛之效。在此基礎上,施以擦、運、振等手法鼓舞局部陽氣運行,加快血液運行,溫煦胞宮,達到止痛之效。
腧穴是臟腑、經絡、氣血輸注于體表的特殊部位。月經的產生主要與肝脾腎三臟相關,三陰交為三條陰經交會穴,配合合谷有很好的鎮(zhèn)靜陣痛作用;地機、水泉為脾經、腎經郄穴,陰經郄穴治療血證,可緩解痛經癥狀;天樞、子宮穴均可通過刺激局部達到止痛目的。中醫(yī)辨證,選取點按血海、氣海、關元、足三里、脾俞、肝俞、腎俞等穴,根據(jù)不同證型不同臟腑辯證治療,調節(jié)生理功能,使臟腑功能正常,則氣血化生有源,經脈得以濡養(yǎng),脈絡通暢,疼痛便可減輕。
4.3 今后研究方向
溫通手法能夠助陽,鼓舞氣血運行,因而無論實證痛經還是虛證痛經皆可使用,本實驗也證明了這一點,采用溫通手法點穴推拿對于各型痛經均有效果。但由于受實驗時間所限,還需要進一步搜集受試,提高樣本量以確定溫通手法配合點穴推拿治療痛經是否對某型痛經更為適合,這也是今后研究的一個方向。此外本實驗采用空白對照的方法,切實證明了該法治療痛經的有效性,但是并未涉及其他療法效果的評價,這也是今后的另一個研究方向。
參考文獻
[1] 樂杰.婦產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0::340-341.
[2] 馬寶璋,齊聰.中醫(yī)婦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12.:93.
[3]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63-265.
[4] 劉星.羅氏推拿手法治療原發(fā)性痛經的臨床療效觀察[D].廣州: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14:3-4.
[5] 陳忠.振腹療法治療原發(fā)性痛經寒凝血瘀癥臨床療效初步觀察[D].北京: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4.16
[6] 劉東明,吳凡,邱兆熊.推拿醫(yī)籍選[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13: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