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永彬
【摘 要】 目的 分析不同胰島素促泌素對于胰島β細胞分泌胰島素的影響。方法 選擇我院在2014年9月到2015年12月收治的200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為本研究的研究對象,將所有患者按照隨機方法劃分為Ⅰ組和Ⅱ組,每組各有100例,對Ⅰ組患者采用的胰島素促泌劑為瑞格列奈,Ⅱ組患者所采用的胰島素促泌劑為格列美脲,兩組患者維持治療,6個月以后重復對患者進行葡萄糖耐量(OGTT)檢驗,對兩組患者的治療前后的胰島β細胞功能的自身情況進行比較。結果 Ⅰ組的△I30/△G30具有明顯差異,P<0.05,而△AUCI30-120/△AUCG30-120無明顯的統(tǒng)計學差異,P>0.05;Ⅱ組的△AUCI30-120/△AUCG30-120明顯提升,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而△I30/△G30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于2型糖尿病患者,瑞格列奈用藥主要是以促進患者的早相分泌為主,而格列美脲主要是以促進患者的晚相分泌為主,所以臨床治療過程中需要分析患者的具體情況合理的選擇對患者的胰島素促泌素的使用。
【關鍵詞】 瑞格列奈 格列美脲 胰島β細胞
胰島素促泌劑是對于2型糖尿病患者進行治療的一個重要的藥物,無論是單藥治療還是聯(lián)合用藥都可以起到有效的降糖效果[1]。絕大多數(shù)新診二型糖尿病患者隨著進行短期胰島素強化治療,其胰島素的分泌都可以在第一時間得到不同程度的緩解和恢復[2]。隨著患者病程的進展和患者機體對于胰島素分泌這一類藥物的性的減弱,使其逐漸的出現(xiàn)了口服藥物繼發(fā)性失效的現(xiàn)象,而這和胰島素β細胞的凋亡存在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3]?;诖吮狙芯恐饕治霾煌葝u素促泌劑對胰島β細胞分泌胰島素的影響,結果取得較為滿意的成效,現(xiàn)將主要研究情況作出如下匯報。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我院在2014年9月到2015年12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當中選擇出200例患者作為本研究的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方法將所有患者劃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患者各有100例。對照組患者當中男性患者57例,女性患者43例,患者的最大年齡為77歲,最小年齡為34歲,平均年齡為(56.5±12.4)歲;兩組患者當中男性患者63例,女性患者37例,患者的最大年齡為75歲,最小年齡為32歲,平均年齡為(50.3±15.4)歲。本研究所有患者經(jīng)過臨床檢驗和診斷確診為2型糖尿病患者,診斷符合糖尿病的診斷標準?;颊邲]有接受過任何口服降糖藥和胰島素的治療,所有患者均排除具有嚴重的并發(fā)癥情況和嚴重的感染情況,本研究不存在有嚴重的肝腎功能障礙,也不存在心功能不全的情況。分組以后,統(tǒng)計學軟件對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并進行比較,P>0.05,無明顯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本研究所有患者均先住院接受治療,治療兩周以后患者每日進行多次的胰島素注射強化治療,根據(jù)指尖的血糖水平對患者胰島素的劑量進行調(diào)整。采用微量血糖儀對患者的三餐前和三餐后兩小時以及睡前的指尖血糖進行檢驗,根據(jù)血糖調(diào)整患者的胰島素劑量,控制目標設置為空腹血糖3.9~7.0mmol/L,餐后兩小時的血糖為3.9-10.0mmol/L, 治療期間患者不得使用口服降糖藥。當患者血糖達到標準以后,患者當然需要停用中性胰島素,第二日晨起為患者進行葡萄糖耐量測試。隨機的將患者分成Ⅰ組和Ⅱ組,分別為患者給藥格列奈和格列美脲單藥治療。根據(jù)患者的血糖,每周對患者的藥物劑量進行調(diào)整,患者每周至少進行一次門診或電話隨訪,指導患者進行相關的飲食和運動治療,維持治療6個月以后,對患者重復進行葡萄糖耐量試驗。葡萄糖耐量的早相胰島β細胞分泌指數(shù)△I30/△G30=(30min胰島素-空腹的胰島素)/(30min血糖值-空腹血糖值)。晚相分泌△AUCI30-120/△AUCG30-120=[1/2×(120min血糖值+30min血糖值)×90-空腹胰島素×90]/[1/2×(120min血糖值+30min血糖值)×90-空腹血糖值×90][4]。
1.3 檢驗指標
通過對葡萄糖氧化酶法應用檢測患者的血糖,采用胰島素光化學發(fā)光法,對患者胰島素進行檢驗[5]。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所有涉及到的數(shù)據(jù)均統(tǒng)計學軟件IBM SPSS23.0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所有涉及到的了計量資料均采用t值檢驗,P<0.05表示差異明顯,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反之無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Ⅰ組的△I30/△G30具有明顯差異,P<0.05,而△AUCI30-120/△AUCG30-120無明顯的統(tǒng)計學差異,P>0.05;Ⅱ組的△AUCI30-120/△AUCG30-120明顯提升,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而△I30/△G30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細情況請參見表1所示。
3 討論
β細胞功能出現(xiàn)障礙是導致2型糖尿病發(fā)病的一個必要的條件,2型糖尿病的發(fā)病過程當中早相胰島素分泌受損是導致患者出現(xiàn)早于晚相分泌受損的一個主要原因。在對疾病治療的過程當中,機體通過增加晚相糖尿病胰島素的釋放來對早相胰島素分泌受損進行代償[6]。
這種慢性的刺激可以導致晚上的高胰島素血癥出現(xiàn),慢性的餐后血糖升高可進一步的是患者β細胞分泌受損,通過對患者治療的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早相胰島素分泌相比晚上,分泌更加有利于血糖的清除速度,能夠?qū)颊叩募毎δ墚a(chǎn)生保護作用。既往相關研究表明,短期的胰島素強化能有效的改善和治療2型糖尿病患者早相胰島素分泌,但是對于經(jīng)胰島素強化治療之后的2型糖尿病患者,持續(xù)采用瑞格列奈或者是格列美脲來進行治療,是否能夠有效的改善患者早相胰島素分泌,這就是本研究研究的重點問題[7]。本研究調(diào)查可以看出,短期胰島素強化治療半年之后,繼續(xù)采用瑞格列奈進行治療可有效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早相胰島素分泌,格列美脲能夠促進患者的晚相胰島素分泌。
同時臨床有研究也證明,通過對瑞格列奈的應用,胰島β細胞的凋亡數(shù)目不會出現(xiàn)變化,但是加大對患者的給藥濃度就會促進胰島細胞的凋亡[8]。低濃度的瑞格列奈不會使胰島β細胞出現(xiàn)凋亡。瑞格列奈和磺脲類的格列苯脲具有一定的相同點,對患者治療的時候,都可以對患者鉀離子外流產(chǎn)生抑制作用,這樣就能夠使β細胞膜出現(xiàn)去極化,進而對鈣離子通道起到了開放作用,可以增加鈣離子內(nèi)流[9]。它能夠使ATP敏感的鉀離子通道關閉,進而促使和三個不同點位進行結合,提高對瑞格里奈的親和力。
格列美脲是新一代的長效磺脲類降糖藥物,它和其它的磺脲類藥物相比,可以更少地來提升患者的血漿胰島素水平,具有較強的胰島外作用,起效較快作用時間較長,藥物的使用劑量較小,因此患者需具有較好的耐受性。分析藥物的降糖作用機制,其降糖作用是包括對胰島素β細胞作用和胰島外作用兩個方面[10]。磺脲類藥物屬于胰島素的促分泌劑,所以在發(fā)揮對胰島素β細胞作用的時候會首先得和β細胞表面的SU受體進行結合,后者與ATP-依賴的K通道(KATP)相連,并與葡萄糖代謝產(chǎn)生的ATP一起引起K通道關閉,導致細胞膜去極化,激活蛋白激酶C和(或)鈣調(diào)節(jié)蛋白類激酶,開放鈣離子通道,鈣離子內(nèi)流入細胞漿,促使β細胞釋放胰島素,從而使血糖降低。不同的SU與不同的SU受體結合,由于SU受體蛋白的分子量及與SU的親和力有差別,故不同SU對胰島β細胞的作用并不完全相同。這種藥物治療患者安全性相對來說較好,能夠與其他藥物進行聯(lián)合用藥。
綜上所述,對于2型糖尿病患者,瑞格列奈用藥主要是以促進患者的早相分泌為主,而格列美脲主要是以促進患者的晚相分泌為主,所以臨床治療過程中需要分析患者的具體情況,合理的選擇對患者的胰島素促泌素的使用。
參考文獻
[1]王慶美,季虹,榮海欽,孫海玲,黃麗芳.不同胰島素促泌劑對胰島β細胞凋亡的影響[J].醫(yī)學研究雜志,2014,04(03):215-216.
[2]梅高財,周祖勇,梁金花.格列齊特緩釋片對老年2型糖尿病的療效觀察[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4,21(01):304-305.
[3]王慶美,季虹,榮海欽.胰島素促泌劑及其對胰島β細胞功能的影響[J].醫(yī)學綜述,2014,21(14):542-543.
[4]秦志琳,肖常青.促胰島素分泌劑的研究進展[J].醫(yī)學綜述,2015,27(03):54-56.
[5]田慧,盧艷慧,龔燕萍.胰島素促泌劑類藥物的臨床應用[J].中國醫(yī)刊,2016,07(10):33-35.
[6]李肖玲,陸國紅,蔣賢武.那格列奈及其類似物的研究進展[J].醫(yī)藥導報,2016,27(02):57-58.
[7]過依,洪潔,顧衛(wèi)瓊,張翼飛,王衛(wèi)慶,畢宇芳,趙詠桔,寧光.不同胰島素促泌劑對胰島β細胞分泌胰島素的影響[J].中華內(nèi)分泌代謝雜志,2015,02(03):512-513.
[8]李熒.胰島β細胞功能保護與理想的胰島素促泌劑[J].中華內(nèi)分泌代謝雜志,2014,10(02):214-215.
[9]吳萬齡.快速胰島素促分泌劑降糖作用的評價[J].國外醫(yī)學.內(nèi)分泌學分冊,2015,23(03):748-479.
[10]盛春君,石瑩,徐倍,吳國亭.那格列奈與格列吡嗪對初診2型糖尿病患者胰島β細胞功能影響的比較[J].同濟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4,20(04):514-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