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鎮(zhèn)西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說“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句話是蘇霍姆林斯基說的,我吃了一驚。自以為對蘇霍姆林斯基著作比較熟悉的我,從沒在他的任何著作中看到過這句話。如果誰真發(fā)現(xiàn)這句話是蘇霍姆林斯基說的,拜托說明準確出處。
不管是誰說的,我想這句話本來的含義,應該是強調(diào)教育者對孩子的責任與信念,和教育者基于這種責任與信念對自己的嚴格要求。這句話不可簡單否定,因為它有一定的真理性:不要輕易對任何學生喪失信心。但也要看到,這句話只是教育者的嚴于律己,而非一種教育評價標準。
但現(xiàn)在一些教育管理人員恰恰以此作為“評價標準”,或者把這句話當成訓斥老師的“絕對真理”。于是,這句話便引起了老師們的反感,進而引起爭論。
那么,究竟有沒有“教不好的學生”?我的回答是:“可以說沒有,也可以說有?!闭f“沒有”,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非常理想,只差學校教育這一環(huán)節(jié)時;二是“好”的標準不是一個標準,而是針對每個具體學生,讓其在原有的基礎(chǔ)上有所進步,這里的進步可能是綜合的,也可能是某一方面的。說“有”,是因為在現(xiàn)在的教育評價標準下,即使老師“會教”,可“教不好的學生”仍然大批存在。道理很簡單:無論高考還是中考,都是選拔性考試,其目的就是要讓一部分學生被淘汰,即被“教不好”。如果都“教好”了,還怎么選拔?
即使拋開考試評價不說,單以德育而言,是不是所有的學生都能被“教好”呢?理論上好像是這樣的。因為任何人出生時都是一張白紙,誰都不會從娘肚子里帶來一身惡習。但問題是,學校教育所面對的不是一張白紙,而是已經(jīng)被家長、社會涂抹過許多印跡的紙。要想在這張紙上重新畫出美麗的畫兒,不是不可能,但無法保證百分之百的成功。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教育這一鏈條上的第一環(huán),學校面對的學生已是被加工過的半成品。同時,孩子還潛移默化地受著社會的影響——這些都決定了學校教育不是從零開始。如果絕對地說“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那為什么會出現(xiàn)學校之間的生源大戰(zhàn)呢?既然“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那還搶什么“優(yōu)生”呢,而且是不擇手段地搶?
我始終認為,學校教育不是萬能的。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學校教育的作用最多占三分之一,其他分別是學生所受到的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以及學生的自我教育。我們不能做超出能力和責任范圍的事,只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nèi),盡可能地把本職工作做好。這樣,即使個別學生最終沒有被“教好”,我們也問心無愧!
幾年前,我在武漢一個教育論壇上與美國著名小學教師雷夫·艾斯奎斯同臺對話。對話中,談到“后進生”轉(zhuǎn)化的問題。他坦率地表示自己有過沒教好的孩子:“我當然為他感到遺憾,但我并不認為這是我的失敗。這是這個學生的失敗。事實上,我不可能拯救每一個孩子。醫(yī)生不要病人吸煙,但這人不聽,后來患癌癥死掉了,我們能夠指責醫(yī)生嗎?我覺得不應該把所有的事都拿來指責教師。這實在太可笑了!我不會把自己的生命奉獻給那些我無法教育好的學生,因為我要對現(xiàn)在新班級的孩子負責。當然,我會為那些失敗的學生難過?!?/p>
雷夫說出了我認同的一個觀點:教育不是萬能的。我對他說:“我們的確不應該把所有的事兒都往身上攬,不該承擔我們無法承擔的責任。我教過的學生中,也有人生很失敗的,但我從不認為這是我教育的失敗。因為我只能管他一段時間的教育。在中國,有人認為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教師以此律己當然可貴,但如果這話被拿來教訓老師,則很荒唐,因為從來就沒有萬能的教育!”聽完此言,雷夫興奮地轉(zhuǎn)過身與我擊掌,表達他的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