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亞坤
教師有效性提問是指教師根據課堂教學的目標和內容,在課堂教學中創(chuàng)設良好的教育環(huán)境和氛圍,精心設置問題情景,提問出具有計劃性、針對性、啟發(fā)性、開放性的問題,使問題真正為課堂教學服務,激發(fā)學生主動參與的欲望,從而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有效的課堂提問成為搭建課堂教學活動的腳手架。
一、讀透教材,巧設問題
教師在問題設計前,首先要深入思考教學內容,透徹把握教學重點難點,了解學生的學習水平和基礎,以教材為基礎設計問題。具體來說,問題設計要注意:1.置問于教材的關鍵處。2.置問于教材的疑難處。3.學生通過對問題的思考,為學習指引方向,促進課堂教學的動態(tài)生成。
二、優(yōu)化課堂問題設計,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好的問題是促進學習的燃料。這就需要教師要結合教材內容和學生的情況設計符合本堂課的問題。因此,在設計問題時要注重問題的“六性”,即趣味性、啟發(fā)性、層次性、整體性、深刻性和開放性。
1.創(chuàng)設趣味性問題,激發(fā)學習動力?!芭d趣是最好的老師。”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是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思維的關鍵所在。只有富有趣味性的問題情景,才能引導學生在擬人化的世界或者具體的情境中探索知識、實踐操作,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數學學習中。
2.設計啟發(fā)性問題,激發(fā)學生思維的火花。啟發(fā)性是課堂提問的靈魂,缺少啟發(fā)性的提問是蹩腳的提問。因此,教師所設計問題要能夠激活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去探索、去發(fā)現。教師要把教材知識點本身的矛盾與已有知識、經驗之間的矛盾當作提問設計的突破口,讓學生不但了解是“什么”,而且能發(fā)現“為什么”。例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時,先讓學生猜測:這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多少?你用什么方法來證明它?可以觀察這個平行四邊形,也可利用你手中的平行四邊形,通過剪、拼成已學過的圖形。教師通過這些有序的啟發(fā)提問,給學生提出了思考探索的方向,使課堂教學更加順利,更有效。
3.設置層次清晰、又具整體性的問題,激活學生思維。當遇到難度較大的問題時,教師應當降低思維的難度。即鋪設階梯,逐步深入,圍繞某“總問題”設計一些“子問題”鋪墊。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根據學生的思維特點,精心設計,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由淺到深,層層遞進,有層次,有節(jié)奏,前后銜接,相互呼應和逐步深化,這樣才能使學生圍繞“總問題”,逐步深入地開展探究活動。
4.設計深刻性問題,促進思維拓展。學生中不良習慣的表征之一:眼高手低。尤其是在數學科,他們往往熱衷于大題、難題,疏忽對小題的思考與研究。為此,教師要適時地從小題研究入手,并進行拓展性的“問題”設計,在師生互動中,讓學生取得“小中見大,揭示規(guī)律”的教育效果,這就是“問題”設計的深刻性。這樣的素材其實很多,例如一條線段上取兩個點,則可以得到幾條線段?取n個點呢?如果把線段換成角呢?又如三條兩兩相交的公路,要建一個加油站,使加油站與三條公路距離相等,請你選點,你有幾種選法?等等。
5.設計開放性問題,發(fā)展學生思維?,F代教學論認為:學生有了問題,才會有思考和探索;有探索才會有創(chuàng)新,才會有發(fā)展。開放性問題的提出是促使學生形成良好認識結構的推動力,也是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措施。例如教學六年級“數的整除”的復習課“在2、4、5、8、12中,你認為哪個數與眾不同”的問題,給學生提供了廣闊的思維空間,促進學生動腦思考問題,檢索已有知識,這就為學生自主探索問題,實現“再創(chuàng)造”做好了充分準備。開放性的問題設計,調動起了全體學生的積極性,每個學生都動起來、活起來了,從而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三、合理運用等待
教師在課堂提問中要學會使用等待這種技巧。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教師在提出問題后,要等待足夠長的時間,不要馬上重復問題或指定別的學生來回答,其目的是為學生提供一定的問題思考時間;二是在學生回答問題后,教師也應該等待足夠的時間,再對學生的回答做出評價或者再提另外的問題,這樣可以使學生有一定的時間來詳細說明、斟酌、補充或者修改他們的回答,從而使他們的回答更加系統(tǒng)、完善,而不至于打斷他們的思路。
研究表明,教師在進行課堂提問時,如果只給學生一、二秒的時間去思考問題,并在學生還沒有想好時就重復問題或請另外的學生回答,其結果是使學生對回答問題失去了信心,減少了學生的思維,從而達不到訓練學生思維能力的目的。相反,如果教師使用了等待這種技巧,學生在答問中就會發(fā)生一些重大的變化:1.學生會做出更長的回答,他們回答問題的語句數量會隨著回答問題時間的增加而有所增加;2.會有更多的學生自愿回答問題,一些學業(yè)失敗者回答問題的次數也會增加;3.學生的回答會更具有分析性、創(chuàng)造性和評價性,并且學生還會出示更多的論據,在提出論據之前或之后也都會對推理過程進行說明;4.學生回答不出問題的現象有所減少;5.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成就感明顯增強等等。
四、合理反饋激勵,促進提問升華
問題提得好固然十分重要,但這僅是成功的一半,還有更為重要的一半,那就是怎樣對學生的回答做出合理的反饋,或是給予激勵,又或是給予學生加以引導,仍然很重要。
首先要信任、尊重學生,以“朋友和共同學習者”的身份與學生相處,創(chuàng)設一個融洽、和睦、協(xié)調的課堂問題情境,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情境中獲得知識,提高能力,陶冶情操。
其次要賞識激勵每個學生。人需要賞識,作為課堂主體的學生更不例外。學生常常把教師的賞識看成是對自己的評價,當他們得到賞識時,就覺得自己有進步,能學好,因而產生自身增值感,增強學習的內部動力。教師要在學生的課堂行為表現中多發(fā)現可以肯定的東西,對學生的答案或方法,正確的加以贊賞,這是“錦上添花”;錯誤的也可以從思維方式、答題方式或態(tài)度上加以肯定,這是“雪中送炭”。至于答錯的內容,教師可以用多種手段讓其自己認識并糾正,只要糾正對了就要贊賞,讓他們看到自己的成績,以利再學。學生答題正確了,教師可用“很好”、“居然和我的看法一樣”、“你的答案比我的更好”等語言予以贊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