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小美
內容摘要:朗讀教學是閱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作用可謂是舉足輕重。然而受應試教育的影響,現(xiàn)今語文課堂的朗讀教學流于形式,出現(xiàn)了諸如朗讀時間不足、朗讀目的不明確、朗讀指導單調等多方面的問題。本文試從實踐教學中總結經(jīng)驗,尋求解決朗讀教學形式、低效現(xiàn)狀的策略,以期達到有利于提高學生朗讀水平,促進小學語文教學發(fā)展的目的。
關鍵詞: 朗讀教學 問題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2
朗讀是重要的閱讀基本功,課堂上學生瑯瑯的讀書聲是校園里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所以,古人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瑯瑯讀書聲賽琴聲”。朗讀,就是要用規(guī)范的普通話,聲音清楚、響亮地把課本中的書面語言轉化為有聲語言的再創(chuàng)作活動。它是閱讀的一項重要技能。朗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作用可謂是舉足輕重。有研究者認為,朗讀的主要功用有:第一,有利于開發(fā)智力,促進思維能力。第二,有利于深入理解、體會全文。第三,有利于提高閱讀、寫作、口頭表達能力。第四,有利于語感的培養(yǎng)與形成,具審美功能。第五,有利于推動語言的規(guī)范化。
但在當前的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只注重乏味的說教,朗讀教學流于形式。且部分教師自身朗讀水平有限,不能正確認識到朗讀的重要性,以至于也不能對學生的朗讀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學生的朗讀水平很難得到應有的提高。因此,現(xiàn)今的課堂常常因缺乏瑯瑯的讀書聲而沉悶乏味,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索然,造成了語文教學的一大缺憾。本文從當前朗讀教學在小學課堂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提高小學朗讀教學的策略兩個方面談談筆者指導師范生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的點滴體會。
一、當前朗讀教學存在的問題
1.朗讀時間不足
現(xiàn)今的課堂還是以講授為主,“講問教學”的教學模式把學生讀書的時間給擠掉了,一節(jié)課45分鐘,學生朗讀的時間往往只安排五六分鐘,甚至短短的五六分鐘時間都是以多媒體機器讀代替朗讀,以默讀代替朗讀。朗讀練習猶如蜻蜓點水,來去匆匆,雁過無痕,流于形式。朗讀練習很多時候只是教學中的一個過渡環(huán)節(jié)而已。由于讀得少,學生對課文的思考和感受并不深刻,在課堂上就會形成用自己的腦袋去裝老師的思想的習慣,長此以往,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創(chuàng)造力必然會受到一定的影響。
2.朗讀的目的不明確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部分老師開始重視朗讀教學,但是對于朗讀教學的目的性還是不強,通常是隨意的“濫讀”:甲生讀了乙生讀,男同學讀了女同學讀,小組讀了齊讀??此茻釤狒[鬧,其實讀前沒有要求,讀中沒有指導,讀后也沒有及時評價反饋,學生只是被教師驅趕著為讀而讀,沒有用心、用情去讀,而是有口無心地“念經(jīng)”。這樣的朗讀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導致學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
3.朗讀面對的面太窄
朗讀練習時,不管是檢查性的朗讀還是講析課文時的感情朗讀,教師往往只選擇讀得好的學生,讀來讀去,還是那幾個學生,課堂成了某些朗讀水平較好的學生的表演舞臺,而其他的學生只是規(guī)規(guī)矩矩地坐著當聽眾,甚至齊讀時許多學生成了濫竽充數(shù)的南郭先生。這種多數(shù)學生得不到朗讀練習的現(xiàn)狀,怎能提高朗讀教學的質量,“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的朗讀水平”這一目標要求也就無法實現(xiàn)了。
4.教師自身語言素質不高
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的思維特點,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具有模仿性,語言教學也就要求教師能起到良好的榜樣作用。我國從上個世紀五十年代開始推廣普通話開始已經(jīng)有幾十年的歷史了,很多年輕教師的普通話都有了提升,但是還存在許多不能很好地使用普通話進行教學的老師。尤其在農(nóng)村,有一大批的語文老師普通話不能達到“二甲”的基本要求。她們雖然有指導學生正確朗讀的愿望,但是力不從心。教師自身語言素質的欠缺勢必會影響到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這種情況下模仿出來的朗讀能力可想而知。
5.朗讀指導單調
小學語文課堂上,教師習慣于把重點放在識字、寫字或者是課文分析上,而容易忽視朗讀教學。課堂上大多只是采用集體朗讀與個別朗讀兩種形式,讀前和讀后技巧的指導很不到位。很多教師在分析課文時來一句“請同學們有感情地讀一讀這個自然段”,或“要讀出……樣的語氣”,還聽有教師直截了當?shù)馗嬖V學生,把某一個字讀得重(或輕)些,把某幾個句子讀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語言表情達意的內蘊。諸如此類單調、機械、生硬的引導,是不能很好地融理解、感悟于一體的。這樣的朗讀只重聲音形式,不重內心體驗;只重表層的技巧,不重語言的內蘊。顯得機械呆板,學生會感覺索然無味,長此將失去朗讀興趣。
6.評價與激勵機制未完善
學生朗讀結束后,很多教師的評價語往往就是“讀得很好”“讀得非常流利”“讀得特別有感情”。而《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01年版)中強調“評價學生的朗讀,可以從語音、語調和感情等方面進行綜合考察,還應注意考察對內容的理解和文體的把握”,老師的這種評價語顯然是不科學、不全面的,無法讓學生正確地認識到自己朗讀的真正水準,也就無法有朗讀技巧、水平上的改進和提高。
再者,現(xiàn)今語文教學衡量學生成績的標準是書面的考試試卷,往往是用筆試分數(shù)來評價一個人語文能力的高低,這種不科學的評價機制對學生的朗讀練習也起不到任何的激勵作用。沒有人會對你的朗讀水平來進行評測,朗讀能力的高低并不會影響到學生的考試甚至升學成績,像英語那樣的口語等級考試在語文學習當中都不存在。由于這種評價和激勵機制的不完善,勢必也造成了教師對朗讀教學的不重視。
二、優(yōu)化朗讀教學的策略
1.提高學習效率,保證朗讀時間
“朗讀”是學習語言的基礎,是語文老師有效的教學手段,也是培養(yǎng)學生語感和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孰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說的是長期的朗讀練習帶來的收獲,沒有充足的時間怎么能做到“會吟詩”、“下筆如有神”呢?朗讀是一種技能,只是簡單地“看”和“聽”,而不反復實踐是不能形成這種技能的。因此教師應科學合理地安排,在有限的時間里,保證學生的讀書時間。要依據(jù)年級、學情、教材特點去精心設計好每節(jié)課的朗讀時間,讓學生在有效時間內正確地讀課文,而不能只走讀的程序,流于形式。要給足時間讓學生試讀、練讀,讀出作品的情感、色彩和風格。還可以在讀前設計一些相關的問題,讓學生有針對性地朗讀,安排時間讓學生讀、想、品。這樣,在保證時間的前提下,通過多樣的方式加強朗讀訓練,能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調動了學生讀書的積極性,課堂的教學效果自然就提高了。
2.緊扣教學目標,制定朗讀計劃
朗讀訓練前,教師首先應有一個明確的指向:要求學生讀到何種程度,何種水平,到底如何讀。然后再給學生確定一個明確的朗讀訓練目標體系。語文新課標中提出:要讓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朗讀訓練就要圍繞此目標進行。
2001版《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小學各個年級都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還要重視語言的積累?!边@段話是對朗讀教學提出的總體要求,我們在教學實踐中要將這一目標具體化,明確化。要求學生在朗讀時做到最基本的三步:第一,把字咬準;第二,把句子讀流暢;第三,讀出感情。也就是說實現(xiàn)由初讀--研讀--品讀的逐步提升。初讀要讀準字音,讀通讀順;研讀要理解課文內容,整體感悟;品讀要讀出感情,讀中促思,讀中體情。另外,時刻要有積累的目標意識。朗讀是積累的前提,熟讀才能成誦。學生通過對語言的反復朗讀,形象與聲音最終以詞的形式定格于大腦皮層中。朗讀,既積累語言本身,又積累語言的構造與表現(xiàn)方式。學生反復朗讀“帽子”一詞,不僅會學到“物+子”這樣的構詞法,還能體會到這類詞語該怎么讀。這些當然離不開教者的引導。所以在朗讀過程中,積累的目標意識要時刻記在心里。
3.調動朗讀興趣,全體學生參與
朗讀訓練,必須讓全體學生積極投入。首先,小學生有意注意的時間是很有限的,要想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就要培養(yǎng)孩子的興趣。在朗讀教學時,我們要努力創(chuàng)設好的情境,營造優(yōu)美的氣氛讓學生愿讀、樂讀、爭著讀。如學生朗讀時放些與課文基調相應的背景音樂,或請學生配配表演、畫一畫,或現(xiàn)場進行比賽等等。再者,每個班的學生不可能都是一樣的,其水平、能力都有明顯的差異,朗讀的水平也會參差不齊,教師就千萬不能因為“趕時間”完成任務或者喜歡優(yōu)生而忽略了其他學生朗讀的權利。要多給差生機會,多讓“丑小鴨”登臺亮相,并要進行適當?shù)闹笇Ш凸膭睿@樣,學生朗讀的整體水平才能得到提高。因為個體差異的存在,在朗讀教學中也應體現(xiàn)層次性。復雜程度不同的語段可選不同朗讀水平的學生來讀,對學生朗讀的要求要由易到難,逐步提升。對朗讀的評價也要因人而評,多找學生的優(yōu)點,在鼓勵中提出新的希望,讓學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悅,這樣,學生的朗讀興趣就會上來了,長此訓練,朗讀水平自然就高了。
4.加強培訓學習,提高教師素質
朗讀的第一基礎要求是要把字音發(fā)準,也就是說學生的普通話要標準,那么作為示范者的教師對語言的要求就不能低。我國教育制度規(guī)定語文教師的普通話水平要達到二級甲等以上,但是受多種條件的影響,很大部分的老師無法達到這個要求,尤其是一些年齡在四十歲以上的老師更是差之甚遠。要想讓孩子攻克朗讀的第一關,老師的普通話水平的整體提高非常重要。各學校以及各學區(qū)應該及時考查語文老師的語言水平,不合要求的要進行培訓、糾正、提高。多舉行一些跟語言相關的教師基本技能大賽,激發(fā)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重視課堂語言的標準表達。改變以學生考試成績來評定老師優(yōu)劣的標準,將語言技能作為對教師獎勵的一項標準。這樣一來,教師的語言基本功強了,普通話水平提高了,朗讀能力增強了,也就更能做好課堂上的“范讀”。朗讀是“口耳之學”,朗讀教學的基本手段是“口授耳聽”,教師的范讀能給學生樹立好的榜樣,也更能透過教師的范讀去深入地理解、把握作品的內涵。所以提高教師的語言水平,是朗讀教學的基本要求。
5.規(guī)范拼音教學,重視朗讀技巧
普通話的標準程度直接影響到一個人的朗讀水平,語文課堂的普通話教學一定要抓好,尤其是小學入門的拼音教學。拼音發(fā)準了,有正確的拼讀方法,字音才能正確。語文教師一定要采用合適的方法鞏固好拼音教學,過好孩子語言的第一關,為后面的語言表達打好基礎。特別要注意普通話拼音與當?shù)胤窖园l(fā)音的區(qū)別,如受湘方言影響的孩子在發(fā)邊音、鼻音、后鼻音韻母、翹舌音時難度較大,教學時要特別注意方法的引導。還要讓孩子明確發(fā)音時唇形、舌位的變化對發(fā)音準確度的影響。
朗讀的形式有多種多樣,但各種形式的朗讀有各自的功能和適用范圍。教師可以借助于豐富多彩的朗讀方式,如范讀、齊讀、個人讀、輪讀、分角色讀、比賽讀、表演朗讀等,多讓學生參與,點燃學生的朗讀興趣,激發(fā)學生的朗讀熱情。教師要根據(jù)課文體裁、內容的不同,根據(jù)課堂上學生思維狀態(tài)的變化,精心安排朗讀訓練,做到形式多樣、靈活、合理運用。在朗讀前,給學生正確的指導,讓學生在把握好朗讀“把字咬準、讀流暢、讀出感情”三層次的基礎上,深入理解作品的內涵,正確運用好朗讀的基本技巧:安排好停頓,確定好輕重音,掌握好語調。如果能這樣精心地指導學生朗讀,學生的朗讀一定能具有聲情并茂的節(jié)奏,和諧婉轉的韻律,呈現(xiàn)出作品的聲音美、神韻美,就能為語文的教和學奠定牢固的基礎。
6.完善評價方式,改進考試制度
有效的朗讀評價是促進朗讀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教師的評價對于激勵學生的朗讀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學生朗讀后一定要留有評議的時間,通過評議,強化對朗讀的激勵功能、診斷功能和調節(jié)功能,以評促讀。具體來說要做到:首先,要多賞識,多鼓勵,讓學生敢讀、愛讀。像膽子小又基礎不好的孩子,讀起來畏畏縮縮,錯字、減字、加字。教師千萬不要急躁,要不斷提醒、鼓勵,巧妙地換角度變貶為褒,讓孩子在信心和熱情中進步。其次,要倡導老師、同學、本人都參與的多元評價,從多個角度說說讀得好的表現(xiàn)在哪里,不足之處又存在于哪些地方,讓學生多讀多悟,在悟中不斷提高。再者,要形象評價,讓學生讀出情感。對于朗讀,很多老師習慣上采用抽象評價,如“讀得不熟練”“讀得沒有感情”。評語缺少變化,針對性不強,不科學。評價時一定要聯(lián)系作品內容,根據(jù)作品所要表現(xiàn)的主題,做細致、具體、形象的評價,讓學生完全能將作品的內涵通過朗讀表現(xiàn)出來。學生再次讀的時候,就一定能融入自己的情感、體會,讀得繪聲繪色了。
要想真正讓朗讀教學得到重視,使之能有效地推動語文教學的發(fā)展,改進語文考試制度也是勢在必行的。如果能將有聲口語表達納入語文考試的一個部分,我想,對于學生朗讀水平的提高,語言的靈活運用,都會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張潔.近十年語文朗讀教學研究述評.[J].成都教育學院學報,2005(4).
[2]曾鳳鸞.農(nóng)村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現(xiàn)狀及對策.[J].基礎教育研究,2009(3).
[3]高珊.義務教育階段語文朗讀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J].語文建設,2012(2).
[4]高煒.淺談語文朗讀教學.[J].延安教育學院學報,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