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容摘要:文化語境決定《簡·愛》在中國的理解和接受。20世紀初,在大變革的文化思潮中,《簡·愛》的民主自由平等精神和女性主義思想,深受中國新文化和進步青年的熱捧;在新中國左傾政治和批判資本主義的大潮中,《簡·愛》被錯誤地當成資本主義毒草和宣揚資產(chǎn)階級思想加以鏟除;新時期多元文化的背景下,《簡·愛》帶著它異域的文化特質(zhì),融入了現(xiàn)代的中國文化,廣受人們的喜愛。
關(guān)鍵詞:《簡·愛》譯介 文化語境 文化接受
一.引言
《簡·愛》是19世紀英國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在《簡·愛》成功塑造了英國文學史上第一個獨立自主的女性形象。簡·愛對愛情、生活、社會以及宗教都抱著一種樂觀的態(tài)度,積極爭取自由平等?!逗啞邸肥怯膶W史上一部經(jīng)典之作。20世紀30年代就被譯成中文,此后,《簡·愛》多次被翻譯成中文,至今已有20多種譯本,有的多次再版,銷量達到百萬冊。[1]17《簡·愛》進入中國后,受到不同時期人們的歡迎,也引起了廣大學者對《簡·愛》的研究。作品的文本、人物、社會因素、作者本人及其創(chuàng)作藝術(shù)等因素都成為研究的對象,此外,也有學者就《簡·愛》在中國的接受原因進行探討,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擬就“文化語境”這一問題進行討論,說明其一直得到中國人喜愛的原因。
二.原著與譯入語文化
雖然譯著與原著有所不同,而且有一定差距,然而,譯著與原著血脈相連。在譯語的文化環(huán)境中,譯著通過譯入語言及文化的轉(zhuǎn)換賦予了原著新的生命,形成了與原著似而不同的文本。就《簡·愛》而言,中國讀者所讀到的和感受到的,其實不是純粹的原著的《簡·愛》,而是帶有中國社會觀念及各種文化因素在內(nèi)的《簡·愛》。那是因為譯者在翻譯《簡·愛》的過程中,有意無意地融入譯者的思想觀念以及譯入語的社會、文化及道德等因素。也就是說,譯者所處的社會及文化背景、譯者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以及他對原作的理解和表達等,都在不同程度上使得譯著和原著有一定的差別。就像魯迅說的那樣,一百個讀者就有一百個哈漢姆雷特。也只有這樣,從原著而來的譯著才能得到譯入語文化的認可,才能受到譯入語人們的接受。
三.《簡·愛》和中國思想文化大變革
中國思想文化大變革催生了《簡·愛》在中國的譯介。19世紀末20世紀初是中國社會動蕩和思想文化大變革的時代。這一時期一系列的戰(zhàn)爭和改革失敗催醒了國人,一批開明人士總結(jié)失敗教訓(xùn),以“開民智、新民德、鼓民力”為己任,尋求救國途徑,發(fā)起思想啟蒙運動,傳播資產(chǎn)階級先進思想,抨擊中國封建制度和傳統(tǒng)儒教。[2]77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創(chuàng)辦報刊,宣傳改良和變法思想,提倡新學,掀起文學界革命,提倡用小說來“使民開化”,開始譯介外國小說。在文學界革命的影響下,一場新文化運動在中國掀起。新文化運動直指封建禮教和文化專制,大量吸收西方文化,傳播新思想新道德,推動五四愛國運動。五四運動繼承文學界革命傳統(tǒng),高舉新文化運動旗幟,反對舊文學,提倡新文學,鼓勵從外國文學中吸取有益文化知識。[3]63《簡·愛》在這種文化語境中被譯介到中國來,不能不說帶有其社會功利和教化意義。伍光建在《孤女飄零記》(1935)譯序中寫道:“此作不依傍前人,獨出心裁,描寫女子性情,其寫女子之愛情,尤為深透,非男著作家所可及……此書于描寫女子愛情之中,同時并寫其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氣概,為女子立最高人格。[4]5譯者顯然深受儒家思想影響,強調(diào)作品的教化功能,也折射出譯者翻譯的目的在于推動社會革新,尤其是女性讀者精神面貌的變革,因為當時正是中國反封建舊制,反傳統(tǒng)習俗,力倡西方的科學民主,追求個性解放的時刻。而《簡·愛》的出現(xiàn),正當中國社會劇烈變革,急需一些新的思想、新的力量的注入,影響國民的思想行為。
另一方面,這一時期的思想啟蒙運動、文學界運動、新文化運動以及五四運動等一系列運動也促進了《簡愛》在中國的接受和傳播。它們反對封建專制和倫理道德,提倡民主科學和平等自由,使民主思想和科學理念深入人心,影響泛遠,極大沖擊了封建社會制度、倫理道德、傳統(tǒng)禮教,人們思想得到空前解放,人們的價值觀、倫理道德及家庭愛情觀念等都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逗啞邸罚?935年伍光建節(jié)譯《孤女飄零記》,1936年李霽野全譯《簡·愛自傳》)就是在這種文化語境下譯介中國的?!逗啞邸匪姆捶饨▽V啤⒊缟凶杂?、追求愛情的專業(yè)精精,特別是其所突出的女性主義和婦女地位,強調(diào)的婦女解放的革新思想,自然為當時社會所認同接受,促進其在中國的流傳。
四.《簡·愛》和中國批判資本主義思潮
上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由于受到“一邊倒”政治的影響,外國文學翻譯主要是蘇俄國文學,英美等資本主義國家文學大多被排斥。隨著反右運動的開展和中國政治的左傾,批判資本主義和反對資產(chǎn)階級思想文化成了當時社會意識形態(tài)。歐美資本主義國家文學也成為批判的對象。1958年12月,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論夏洛蒂·勃朗特的<簡·愛>》一書,對作者、作品、人物的個人主義和愛情至上進行分析和批判。如該書認為“二十多年來,它一直在我國擁有較多的讀者,并且在讀者中產(chǎn)生較大的影響”,因為“許多讀者同情主人公的遭遇,甚至流下了眼淚,但卻沒有注意書中有害的部分,因而受到錯誤思想的影響”。[5]1-19
這一時期人們對《簡·愛》的接受,一方面是肯定,一方面是否定。肯定的是人物對平等自由和愛情的追求以及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否定的是人物的資產(chǎn)階級思想和個人主義,對中國青少年讀者的毒害。特別是文化大革命期間,《簡·愛》成了資本主義毒草,其人物也成為資產(chǎn)階級的代表人物,遭到無情批判和封殺。
五.《簡·愛》和中國改革開放的多元文化
中國改革開放和思想解放,使得各種思想百花齊放,多元文化紛紛涌現(xiàn)。在這種情況下,《簡·愛》各種譯本不斷出現(xiàn),如祝慶英的、黃源深的和宋兆霖的等等;各種電影版本也相續(xù)中國大陸上影;學者對《簡愛》及勃朗特姐妹的研究更是層出不窮。上世紀80年代迎來了勃朗特姐妹作品譯介和研究的第一次高潮,發(fā)表的文章多達100余篇。1987年11月,在上海召開了《簡·愛》、《呼嘯山莊》研討會,會議對國內(nèi)外100多年來的勃朗特姐姐及作品的研究進行總結(jié)和討論。[6]55此后,對勃特姐妹及其作品在中國的研究如火如荼,就《簡·愛》而言,1990一2010年,期刊網(wǎng)上就能查到500多篇論文。學者們借助不同的理論,采用不同的方法,從不同的維度,對《簡·愛》進行研究探討,使得《簡·愛》的理解和接受表現(xiàn)出多元化的態(tài)勢。
六.結(jié)束語
由于所處時代不同、文化語境各異,人們對《簡·愛》的理解和接受呈現(xiàn)出各不相同。20世紀初,在大變革的社會文化思潮中,《簡·愛》的民主自由平等精神和女性主義思想,深受中國新文化和進步青年的熱捧;在新中國左傾政治和批判資本主義的大潮中,《簡·愛》被錯誤地當成資本主義毒草和宣揚資產(chǎn)階級思想加以鏟除;新時期多元文化的背景下,《簡·愛》帶著它異域的文化特質(zhì),融入了現(xiàn)代的中國文化,廣受人們的喜愛。
參考文獻
[1]孫牧.誰是贏家[J].新聞出版報.2000(06):17.
[2] 張炯.中華文學發(fā)展史(近世史)[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3:77.
[3] 王建開.五四以來我國英美文學作品譯介史:1919—1949[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63.
[4]伍光建.孤女飄零記:序[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35:5.
[5]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部.論夏綠蒂·勃朗特的《簡·愛》[M].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 1-19.
[6]覃志峰.《呼嘯山莊》中國文化語境和接受[J].西南科技大學學報(哲社科版),2012(4):55.
基金項目:廣西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建設(shè))研究基地——“語言文字、文化信息研究中心”研究課題成果(項目編號YYWH20160913)。
(作者介紹:覃志峰,廣西經(jīng)濟管理干部學院外語系教師,研究方向:英美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