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廣麗
【摘 要】在高中英語教學中基本是以應試為主導,很多教師認為,只要學生學好語法詞匯等知識就能在高考中取得較高分數(shù),學生也更愿意把時間用于語言知識的學習上。但學生在使用英語時如果只注重形式,忽視中西文化差異,就會導致語言使用不當,產(chǎn)生誤解。
【關鍵詞】高中英語 文化差異 消除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6.199
語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不了解外語的文化背景,就無法正確理解和運用外語。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教師不僅要讓學生掌握基礎知識,而且還應當加強有關文化背景知識的傳授,使學生了解中西文化的差異。這樣不僅能使學生克服母語的干擾,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而且有助于學生集東西方文化為一身,提高文化修養(yǎng),達到中學英語教學的目的。
一、文化差異的體現(xiàn)
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會感受到中西文化差異給學習和使用英語帶來的影響。這些差異往往存在于民俗習慣,生活方式,思維方式,性格特征等,例如下幾點。
(一)思維方式的差異
中西文化的思維方式差異表現(xiàn)在諸多方面,比如抽象和具體的差異,反映到生活態(tài)度上則可以理解為西方人更加實用,而中國人則多少更偏重一些精神感受。例如把英語單詞和中文文字加以比較,這一點就很明顯。中國文字造詞比較注重形象,而英語則更多地注重考慮實用價值。像中文的明信片,英語直譯就是“傳遞的卡片”(postcard)。
另外英語重形合,漢語重意合,西方人重理性,重邏輯思維,而中國人重悟性,注重辯證思維。英語注重運用各種連接手段以求語法形式的完整,句子組織嚴密,層次分明。
(二)日常交際中的差異
日常交際中,當見面打招呼時,中國人通常使用“你吃飯了嗎”“去哪兒啊”“您下班了”“最近還好嗎”等用語,這種問候具有一種親切感,也是人們?nèi)粘=涣鞯囊环N有效、恰當?shù)姆绞?。可對西方人來說,這種打招呼的方式會令對方感到唐突、尷尬,甚至不快,因為西方人會把這種問話理解成為在詢問他們的隱私,認為這是對他們的不尊重。因此,他們往往利用極其簡潔的方式,如說一聲“Hello”“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等來表達問候。而且,英語國家人見面時常以天氣、健康狀況,交通,體育以及興趣愛好為話題進行交際。對于別人的贊揚,中國人和西方人的反應也有諸多不同。中國文化不主張炫耀個人榮譽,而是提倡謙虛,對別人的恭維和夸獎通常會謙虛地予以否定,例如,“You are so charming”,被夸獎的人往往會說:“No,I don't think so”或“哪里,一般人吧!比我漂亮的人多了?!比绻腥苏f:“你做得菜很好吃?!睂Ψ綍f“過獎了,做得不好,湊合著吃吧!”這種謙虛,在西方人看來是不禮貌的,甚至是虛偽的。而英美人面對恭維,則會坦率地對別人的贊美表示感謝,西方人從來不過分謙虛,表現(xiàn)出一種自強自信的精神風貌。如:“Your oral English is really excellent.”對方會應答“Thank you.”等。這樣的交流方式顯得自然,可以讓雙方感受到彼此的真誠。
(三)傳統(tǒng)節(jié)日中的差異
中國和英語國家的文化差異還顯著地表現(xiàn)在節(jié)日方面,。雙方都有自己獨特的節(jié)日,中國有the Spring Festival,the Dragon Boat Festival,Mid—Autumn Day.等,英語國家有Valentines Day(情人節(jié)),Easter(復活節(jié)),April fools Day(愚人節(jié)),Thanks Giving Day(感恩節(jié)),Christmas Day(圣誕節(jié))等。中西方節(jié)日的風俗習慣和慶祝方式也大不相同。在春節(jié)之前,中國家庭都會做很多準備,買新衣,打掃屋子,做特殊的食物,包餃子,扭秧歌和放鞭炮。中國人過新年,家庭成員通常會暫時放下繁忙的工作,即使在異地,也要在新年的鐘聲敲響之前返回家中,以家庭為單位,在除夕夜晚歡聚一堂,這個時候絕不會邀請外人;人們還會通過互訪或多種方式拜年來表達給對方的新年祝福。而在西方,圣誕節(jié)的前一晚是平安夜,圣誕老人要在這一夜降臨,給每個人帶來禮物和美好的祝愿;西方人在節(jié)日前夕,會瘋狂購物,準備慶祝節(jié)日的物品,包括裝飾圣誕樹來增加節(jié)日氣氛,他們經(jīng)常會邀請友人甚至外國朋友參加,與朋友共同分享節(jié)日的快樂。
二、在教學中如何消除中西差異對英語學習的影響
要消除文化差異對英語教學的影響,就要提高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在學習和使用英語的過程中,學生能清楚意識到文化的差異,英語這種工具才能使用得當,更好的發(fā)揮傳遞信息的作用。
1.從詞匯方面入手。要注意詞的意義及內(nèi)涵,英漢兩種語言在詞義上并不是一一對應的關系,挖掘詞語的內(nèi)涵,有利于正確理解。如“white”在英語里的意思是of the color of fresh snow or common salt,漢語譯為“白的、白色的”,但英語學習者對a white lie就不易理解。難道謊言還有顏色嗎?當然不是,它的正確意義是“不懷惡意的謊言”。同樣,許多西方人對漢語中的“紅白喜事”中的“白”字也感到費解。另外,在某些場合下,漢語中的“白”字指的是顏色,但在英語的對應詞中并無white,如“白熊”(polar bear);而且,漢語中“白費事”(all in vain,a waste of time and energy),“白癡”(idiot),其英語對應詞中都與“white”無關。這種現(xiàn)象,英漢兩種語言中俯拾皆是,從詞匯著手,簡單明了,成效大,能避免學生望“詞”生義的毛病出現(xiàn)。
2.從習語的角度著手進行文化教學是卓有成效的。因為習語是語言發(fā)展的結(jié)晶,具有強烈的文化特征,進行習語的學習,既能學到語言又能學到文化,并能從大量的語言材料中看到語言與文化的密切關系,從而加深對英語民族文化與本民族文化的了解,提高語言的交際能力。
3.從社交禮節(jié)及習俗方面著手。社交禮節(jié)是指某文化或成員在特定類別的交際活動中共同遵守的規(guī)則與習慣,英漢社交禮節(jié)因受各自文化的影響和制約,存在一定的差異。比如,有人打了個噴嚏,中國人的反應是“有人想你了”“有人說你了”,或開玩笑地說“誰在罵你”,英國人或美國人則說“God bless you”(上帝保佑你);很多人認為漢語中的“請”相當于英語中的“please”,但在某些場合卻不宜用please,比如讓別人先進門或先上車時,不說“please”,一般都說After you;在餐桌上請人吃飯吃菜、喝酒或請人吸煙時,一般都用“Help yourself”,也不用“please”,如此等等,不是語言本身的字字翻譯,而是文化的信手拈來。
總之,語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關系,語言學習離不開文化背景知識的了解和英語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在教學應加強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提高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學生才會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中使用得體的語言,真正掌握英語語言這門交際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