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發(fā)泉
教育目標是要讓所有的學生都得到進步,得到提高。課堂教學的一個最基本要求,就是讓每一位同學在原有的知識水平和能力基礎上都得到新的發(fā)展,而這種發(fā)展卻也由于個體差異、家庭環(huán)境等各種不同的因素而呈現(xiàn)不一樣的趨勢。這樣就應注意研究學困生的形成原因,重視做好學困生的教育轉(zhuǎn)化工作。
學困生家庭教育周圍環(huán)境學校教育關愛教育
一、學困生的成因
1.家庭監(jiān)管的無力
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高速發(fā)展,人們對于物質(zhì)生活的追求也日益提升,由于家鄉(xiāng)周圍缺少較好的工作機會,所以,在農(nóng)村的大部分勞動力都要外出務工,留守在家的只有年邁的老人和未成年的孩子。而這些老人因為他們自身就幾乎沒有接受過教育,所以他們不僅無法對孩子進行有效的家庭教育,也無法對這些孩子進行有效的家庭監(jiān)管,并且還時時需要孩子在放學回家后幫他們完成一部分家務活。這樣一來,學生除了在課堂中能夠得到較為有效的學習時間外,在家中就很難保證充足的學習時間。由于父母不在身邊形成的精神上的落差與體力上的過度支出,讓這部分孩子的學習受到了嚴重的影響,他們中的一部分很難及時的完成相關的學習作業(yè)。長期的惡性循環(huán),使得他們對知識的接受能力越來越慢,成為“學困生”也就不難理解。
2.周圍環(huán)境的影響
“孟母三遷”的故事深深告訴我們,一個健康的、積極向上的環(huán)境對孩子的成長有著極大的影響。但在當前農(nóng)村,由于上一輩人們受到教育水平的限制以及物質(zhì)利益的刺激。很多家長只看到了眼前的經(jīng)濟利益,從未意識到接受良好的教育,可以對孩子今后的成長帶來深遠的影響。于是,一部分家長再也不支持自己的孩子上學,或者是對孩子在學校的情況不再關注,任其自生自滅。更有一部分學生因接觸到身邊同齡人輟學后從外面帶來的一些所謂的“美好生活的”,心中只渴望著外面“美好的生活”,再也難以把心思回轉(zhuǎn)到努力學習上來,逐漸的形成的厭學的心態(tài),成為“學困生”也在人們意料之中。
3.學校影響
目前,教育改革的浪潮之下,講求教育公平、公正發(fā)展,已經(jīng)成為了當前教育發(fā)展的主旋律。但在大多數(shù)的農(nóng)村學校之中,當前的評價手段和評價標準仍停滯不前,在各方面的評價中,教師的教學成績?nèi)匀徽加泻艽蟮姆至俊榱四軌蜃屪约旱脑u價更進一步、再上一個等次,好多教師也曾盡心盡力的去輔導過那部分成績提升較慢的學生,但由于農(nóng)村學校師資力量相對薄弱,教師的工作量也比較大,使得教師沒有更為充足的時間、更多的精力去輔導他們。結果是經(jīng)過少量輔導,仍有部分學生難以達到教師的期望,不能跟的上教師的教學進度。
除此之外,在班級與同學們的交往中,大多數(shù)學生會喜歡與學習成績優(yōu)秀的、在大家眼中覺得比較優(yōu)秀的學生在一起,而對于這些學習相對困難的學生,因為他們時常會成為班集體前進的拖油瓶,其他同學都會對他們采用“以上臨下”“責備”等態(tài)度,很少與他們溝通、交流。
這些同學在學習失意的同時,又處于艱難的師生關系、同學關系之中,讓他們對學校生活逐漸失去信心,對學習的興趣也日益減小,最終難以拾起學習的信心,成為“學困生”也就指日可待。
在農(nóng)村學校,由于以上種種原因?qū)е碌摹皩W困生”,不僅不能感受到學校生活的樂趣,在學習上也面對著諸多的困難,更重要的是在學校的日常生活中,他們也很難得到和其他同學一樣的待遇。這會對正處于生理和心理剛剛發(fā)展的他們帶來極大的沖擊,嚴重影響他們的身心健康,對他們今后的人生也會有極為深遠的影響。
因此,關注和關愛“學困生”或者說是努力消除教師眼中的“學困生”與別的孩子之間的差異,保障每一個孩子都受到公平的發(fā)展,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夠身心健康的發(fā)展,成為讓教師及學生覺得每一個人都是優(yōu)秀的、值得尊敬的,就成為我們農(nóng)村教育工作者的一份責任。
二、轉(zhuǎn)化學困生的對策
1.加大教育宣傳力度
學校應該采用各種有效的宣傳途徑與方式,讓廣大學生及家長及時了解國家的教育法規(guī)、制度及相關的教育惠民政策。在進行宣傳時,應該特別針對那些對教育觀念較為淡薄的人群。讓他們明白,接受教育是孩子的權利,也是他們的義務。同時也要讓他們明白,接受良好的教育,可以對人的未來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通過宣傳,努力改變家長或者學生急于溶入社會的觀念。只有接受的良好的教育,才能更好地融入到社會中來。
2.認真落實各項教育扶助政策
近年來,國家對教育的投入越來越大,所涉及的范圍也越來越。從學前教育資助、學費減免到義務教育“兩免一補”“營養(yǎng)早餐”并逐漸擴大到高中階段的“兩免一補”,以及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資助、獎學金等,都已經(jīng)形成的一套相對完善的教育支撐體系。在這種體系的支承下,家庭對學生的經(jīng)濟支出已經(jīng)急劇下降。在種種惠民教育政策的大力落實之下,孩子上學已無法成為阻礙家庭經(jīng)濟發(fā)展的因素,讓每一個孩子都能進入校園,愉快的接受教育,也會成為一種社會的共識。在這種良好環(huán)境之中,學生對學習的興趣也會日益增大,遠離“學困生”的稱謂也不會太遠。
3.教師的轉(zhuǎn)變
要做好“學困生”的工作,學校教師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果的實施者。因此,身為教師的我們要積極學習新的教育理念,掌握新的教學手段。從學生角度,切實思考:在這個多元化的社會環(huán)境下,是不是所有的學生都適合學習自己所教的學科,是不是所有學生都必須教出好的成績,是不是所有學生的家庭教育都是一樣的,是不是所有學生的接受能力都相同等一系列直面面對的問題,只有明白了這些問題,我們才能明白教育的目的,才能去尊重每個個體的差異,進而形成有針對性的教學策略。
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高速發(fā)展,我們的教學輔助技術也日新月異。目前,一體機、電腦等各類先進的教學設備在農(nóng)村學校也很普遍配備。這就更需要我們教師多學習、多掌握這些新的教學手段,改變課堂內(nèi)容的呈現(xiàn)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課堂教學效率,讓每一位學生在有限的40分鐘課堂時間內(nèi)得到最大的發(fā)展。
4.改善同學關系,促進團結互助
一個班級就是一個大家庭,它里面的任何一件事情,都會影響這個家庭的發(fā)展。因此,作為教師,尤其是班主任老師,更應該時刻關注班級中同學關系的改善。要注重利用特定的手段,引導和改善班級中的同學關系,尤其是對游走于班級邊緣的“學困生”,更要特殊照顧。讓大家明白他們也是我們中間的一員。適當?shù)慕o予他們展現(xiàn)自己能力的機會,讓大家明白他們不是在所有方面都比我們差。讓他們得以展現(xiàn)的同時,得到同學們的認可,爭取早日融入到班級中來。良好的同學關系,大家的理解與認可,對他們重拾學習信心,會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5.關愛留守兒童
農(nóng)村學校,留守兒童的數(shù)量占據(jù)了較大多數(shù)。因此,學校要積極做好留守兒童工作。利用建立的留守兒童之家,定期組織開展關愛留守兒童活動,時刻關注留守兒童的心理變化,由心理教師定期進行心理輔導等。讓這部分同學真實的感受到來自學校老師和同學們的關愛,不因父母不在身邊而產(chǎn)生各種各樣的負面情緒。這樣,他們也才能把自己的心思放到學習中,從而不會失去對學習的興趣和信心。
總而言之,“學困生”的形成雖然有著一定的主觀因素與客觀因素,但身為教育工作者的我們卻不能因此而放棄。我們只要深入地了解和分析各種原因,定能對癥下藥,形成積極的應對“學困生”問題的方法和策略。最終實現(xiàn)學生的全面健康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朱小石.課程改革應以現(xiàn)代教育評價制度為導向\[J\].中國教育學刊,2004,(03).
\[2\]王湛.努力促進基礎教育均衡發(fā)展\[J\].人民教育,2002,(09).
\[3\]駱伯巍,陳家麟.學習困難學生的心理衛(wèi)生學成因及矯正\[J\].教育評論,2002,(02).